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造纸印刷 > -“四大发明”在宋代
中国文化概论“四大发明”在宋代的发展•中国古代有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它们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造纸术发明于汉代,雕版印刷和火药是唐朝人发明的,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是在宋代发明的。•经过宋代的发展,“四大发明”已经基本成形。•“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杰出代表,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一)造纸术在宋代的发展•1造纸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中国汉代发明了造纸术,蔡伦对此有重大贡献。•到了唐代,造纸业有很大发展,官府设置了许多造纸作坊。麻纸仍是主要用纸,产量相当可观。•唐玄宗时,每月发给集贤书院四川产的麻纸数量就达五千番之多。藤纸是名贵的纸张,质地优良,成为官员文书的主要用纸。•中晚唐时,竹子在南方开始成为造纸的原料。竹子纤维硬而易断,技术处理比较困难。所以竹纸的出现,说明唐代造纸技术有很大进步。•唐代造纸中加矾、加胶、涂粉、涂蜡、洒金、染色等加工技术也有提高。•纸的品种繁多,出现了全国闻名的“玉版宣”、十色笺、五色金花绫纸、薛涛深红小彩笺等,还出现了各种以花鸟禽兽为图案的模底纸(即水纹纸)。•造纸的技术到了宋代便更加成熟。•宋代纸的主要产地有:浙江的会稽和剡溪、安徽的徽州和池州、江西的抚州、四月川的成都和广东的广州。•这时人们在大量生产普通用于书籍印刷和日常书写用纸的同时,还生产了各特种纸,如巨幅纸和绘画用纸,满足了人们的不同需求。•宋代人还把在造纸实践中的经验不断加以总结,写出了有关造纸的专门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苏易简的《文房四宝》中的《纸谱》,《纸谱》共分四个部分,对麻纸、藤纸、树皮纸、竹纸、草纸等的加工和用途作了较为详尽的说明,这本书是宋代人对中国造纸技术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总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除了树皮纸外,宋代人主要使用的纸有竹纸和草纸。•竹纸是唐朝人发明的,到宋代被普遍使用,江苏和浙江是宋代竹纸的主要产地。但在北宋前期,竹纸在质量上尚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苏易简《文房四宝·纸谱》中有这样的记载:“江浙间多以嫩竹为纸,盖随手翻裂,不复粘也。”•但在随后的时间里,竹纸的质量迅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今天我们看到的宋代人留下的书法作品,其中有不少作品都是书写在竹纸上的,可看出纸的质量非常好。•从原料上分析,竹子纤维含量丰富,因而竹纸的品质要优于先前的麻纸、藤皮纸。宋代竹纸渐渐取代了麻纸和藤皮纸,成为人们大量使用的纸制品。•而在西方,竹纸最早出现在19世纪,比中国晚了千年左右。•除了竹纸外,宋代人还发明了草纸的制作方法。•苏易简《文房四宝·纸谱》中有这样一段关于草纸的记载:“浙人以麦茎、稻杆纸为之者脆薄焉,以麦槁、油藤纸为之者尤佳。”•这是迄今我们发现的有关草纸制作的最早记载,而西方也是到了19世纪的时候才出现了草纸。•2抄纸技术的大大提高•宋代单张纸的尺寸变得愈来愈大,这时候已经出现了长达三至五丈的纸,这种纸的出现说明宋代抄纸的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屠隆的《纸笔墨砚笺》上说,宋代“有匹纸,长三至五丈,陶谷家藏数幅,长如匹练,名鄱阳白”。•从苏易简《文房四宝·纸谱》的记载来看,这种大尺寸的纸主要产于安徽南部,是在一种长船式的水槽中进行抄纸作业的,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技术。•宋代抄纸技术提高的另一标志是造纸添加剂的推广,这种添加剂也就是明代人所说的“纸药”。•“纸药”其实是一种植物黏液,在抄纸时加入纸浆,起到悬浮剂的作用,加入这种添加剂的纸薄而均匀,具有较高的品质。•南宋周密《癸辛杂识》中就有这样一段关于“纸药”的记载:“凡撂纸,必用黄蜀葵梗叶,新捣方可以撂,无则沾粘,不可以揭。如无黄葵,则用杨桃藤、槿叶、野葡萄皆可。但取其不粘也。”•中国的造纸技术首先传到周边国家。•公元3世纪时,越南已掌握了造纸技术。•3至4世纪时,造纸技术传到了朝鲜。•7世纪初,日本人通过朝鲜也掌握了造纸技术,并自行造纸。•造纸技术传人阿拉伯要到8世纪。•唐天宝十年(751),唐将高仙芝率大军3万西征,与阿拉伯军队战于但罗斯,唐军大败,很多唐军士兵成了俘虏。俘虏中有造纸工匠。他们被送到撒马尔罕,在那儿成立了阿拉伯第一家纸坊。从此,阿拉伯市场上有了本地生产的纸。•794年左右,巴格达出现了阿拉伯世界的第二家纸坊。从这时起,纸张代替羊皮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之后,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和班毕都以产纸闻名。986年阿拉伯人征服摩洛哥。并于1100年在摩洛哥首府非斯城建成新的纸厂,非斯城成为了造纸中心。造纸技术又从非斯传入欧洲。•12世纪初,西班牙的萨蒂瓦出现了欧洲第一家纸坊。当地盛产亚麻,这是造纸的好原料。•13世纪,意大利法布里亚诺有了第一家意大利造纸厂。造纸技术又从意大利传入德国。•1390年纽伦堡出现了纸坊。•到15世纪后期,欧洲大部分地区都在使用纸张了。•(二)雕版印刷的发展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1唐五代的雕板印刷术•中国的雕板印刷术的发明,是在6世纪初的隋唐之际。•雕板印刷术就是把文字刻在一整块木板上,再在这块整板上加墨印刷。•当时主要用于刻印佛像、佛经、诗集、音韵书以及历法、医药等科技书籍。•据明代学者邵经邦所记,中国最早的刻本书是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左右刻印的长孙皇后的《女则》。•7世纪中叶,“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方,每岁五驮无余”(冯贽《云仙散录》引《僧园逸录》)。•1974年在西安柴油机厂出土陀罗尼经咒,据研究是初唐即7世纪初叶印刷出来的。这是迄今所见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现存世界上第一部标有年代的木板印刷品是咸通九年(868)王玠出资刻印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可看出刻印技术已很成熟。•唐末成都印刷的书籍中,也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陀罗尼经》等佛教经典。•据长庆四年(825)元稹的记述,当时江浙一带不少人把他和白居易的诗“模勒”(即刊刻),“卖于市肆之中”。•9世纪中叶日本来华名僧宗睿于咸通六年(865)回国时,带有印刷的书籍《唐韵》一部5卷和《玉篇》一部30卷,说明当时已印刷多卷本的书籍。•五代后唐明宗长兴二年(931),冯道等人倡议刻印儒家经典。•从长兴三年起,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到后周广顺三年(953),前后22年,刻成儒家经典130册,并印刷出售。五代时还刻印了大量的佛经。•2宋代雕版印刷业的繁荣•宋代的雕版印刷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数量取得了惊人的进展。其中,官刻、坊刻、私刻成为三大主干力量。•官刻即政府刻印业。•宋代中央政府的刻印机构主要是国子监。•景德二年(1005)五月,宋真宗到国子监视察,当问及当时雕刻书板数量时,邢昺回答:“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具。”就是说,从宋代建国到景德二年的40年间,国子监雕刻的书版增长了25倍。•国子监雕印的除大量经书、史书外,还有许多医书。•坊刻是书坊刻书。•最有名的是临安亲坊陈起父子书籍铺和建安余氏刻书世家最为有名。•私刻是私人出资校刻的书。•私刻书校订精细,如廖莹中刻印的《昌黎先生集》和《河东先生集》,历来被誉为神品。•宋代(以及辽、金)刻印的书中有的规模很大,主要是佛藏和道藏。•如宋太祖开宝四年(971)于成都开始版印全部《大藏经》,共1076部,5018卷。历时12年雕印完工,雕版共13万块。南宋于1132年有王永从在湖州刊刻佛藏5400卷,一年之内即告完工,可见刻工之众多和技术之熟练。•据记载,当时雕刻大部头书籍,往往集中刻工120至160人。•辽代雕印了全本《大藏经》,并先后赠送了五部给高丽。辽藏又称契丹藏,是根据宋藏翻刻的。当时用糯米胶调墨印刷,这是一种新创。•金代有崔法珍印藏经进于朝廷。金代也刻印道藏,先后刻了六、七副。•宋代的刻书业遍布全国,但以四川的成都和眉山地区、北宋首都开封地区、浙江杭州地区和福建的建阳、麻沙地区最发达,形成了四大刻书中心,并出现了蜀刻、浙刻、闽刻等不同的刻书风格。•总之,宋代雕版刻印力量极强,刻印数量极多,校刻水平极精。许多刻本校勘精当,刀法纯熟,字体遒劲方正,行款疏朗,版式舒展,纸墨精致,因而备受后人珍视。•3铜版印刷术的发明•当今学术界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铜版印刷技术发明于五代。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举出令人信服的史料来说明这一论点。•但是铜版印刷术在宋代已得到广泛应用,则是确实无疑的。•宋代用铜版印刷的制品很多,如南宋的纸币“会子”。•上海博物馆就收藏有宋代用来印制会子的铜版,其外观呈长方形,上半部的右边是会子的票面额“大壹贯文省”,左边是料号,中间是赏格文:“敕伪造会子犯人处斩,赏钱一千贯……”,中部印有“行在会子库”五个大字,下部饰有花纹图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藏品中,我们发现了宋代用铜版印制的商品广告“济南刘家工夫针铺”,它的上半部中间刻有玉兔捣药图,图案两侧分别写有“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半部还写有“收买上等钢条”等内容。•据有关专家称,此广告作品的印制年代在北宋。•这一切都表明,宋人已经使用铜版印刷技术。•4套色印刷的发明•从目前的史料看,纸制品的套色印刷技术也发明于宋代。•元人费著的《蜀剑谱》上有这样的记载:“大观元年五月,改交子务为钱引务,版铸印凡六:曰敕字、曰大料例、曰年限、曰背印,皆以墨;曰青面,以蓝;曰红团,以朱。六印皆饰以花纹。红团,背印则以故事。”这说明宋代四川地区普遍使用的纸币“交子”,是用黑蓝红三色套印而成的。•1974年,在山西省应县木塔中发现了辽代统和年间(983—1012)彩色雕版印制的《炽盛光九曜暇图》等印刷物,是世界上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套色印刷实物。•5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有一个叫毕昇的平民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北宋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毕异的发明有着详细的记述:用胶泥刻字,每字一印,用火烧煅,使其陶化而变得坚硬;每一字都做几个印,常用的如“之”、“也”等这样的字,要做上二十多个印,用作排版时出现重复字时使用;活字的厚薄像铜钱的边,不用的时候用纸贴上,每韵为一贴,置于木格中贮存。排版时,先预备好一块铁板,铁板上铺上用松香、蜡和纸灰混合而成的黏着剂,铁板四周用铁范框住,然后从贮字的木格中将所需用的字取出,把铁范排满,然后用火把铁板加热,使黏着剂熔化,再用一块木板在字的表面按一下,使活字的表面平齐,并与铁板粘牢,接下来便可以刷墨进行印刷了。•如果遇到事先没有准备的字,就随时刻字,烧硬补上,非常快捷。•为提高效率,通常准备两块铁板,在第一板排好进行印刷时,第二板便开始排字了。当第一板印制完毕后,第二板的字也已经排好了。用第二板印刷时,印刷工人便把第一板的字取下重新编排,如此“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印刷完毕取字时的方法是,把铁板重新拿到火上加热,待黏着剂熔化后,便可轻松把活字从铁板上拿下。因为活字是用泥制成的,所以不会被黏着剂沾染,这样的活字可以被重复使用,非常方便,特别是印制数量较多时,“极为神速”。•毕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在印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毕昇之后,活字印刷术不断发展。•元代的王祯创制了木活字,他请工匠刻制木活字三万多个,于1298年印刷六万多字的《旌德县志》,不到一个月,便印成100本。这是有记录的第一部木活字印本。•王祯还创造了转轮排字架,将活字按韵分放在转盘上,每韵每字编好号码,登录成册。排版时一人从册子上报号码,另一人在排字架旁转轮取字,从而使排字效率大为提高。•1319年,有马称德在浙江奉化制木活字十万个,印成《大学衍义》等书。•1773年,清政府刻成二十五万三千余枚枣木木活字,先后印行《武英殿聚珍版丛书》138种,共二千三百多卷。•除木活字、泥活字外,元、明两朝还有不少人用锡、铜、铅等金属材料制成活字。•中国印刷术从唐代即开始外传。•先传至日本、朝鲜。接着传入东亚和南亚各国,并西传至波斯(伊朗)。波斯用中国的印刷术印造纸币。经过波斯,中国印刷术又传至埃及和欧洲。•14世纪末,欧洲出现木版雕印的纸牌、圣像、经典以及拉丁文文法课本。•德国谷腾堡在1456年用活字印刷《圣经》。•此后20年,印刷术传遍了西欧、中欧和南欧各国。•印刷术的西传,对于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三)宋代的火药和火器•1宋代火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火药的发明
本文标题:-“四大发明”在宋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402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