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件--第五课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五课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钟德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中华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进入21世纪,我国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历程。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就(看下列数据和图片总结成就)年份项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面积城市乡村城市乡村1996不足800美元57.5%67.7%6.7㎡17.8㎡2008超过900美元39.9%47.8%10㎡25㎡(1)综合国力由弱到强,GDP从占世界1.8%升至9.5%,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超过6倍,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城乡协调共同发展,城镇化率从不足18%上升到47.5%左右。(3)外贸规模从世界第29位上升到第3位,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长到2.84万亿美元。(4)教育普及程度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活动:结合自己家庭生活的变迁,说说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新发展。)2、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小康的提出:当今“小康社会”概念是邓小平同志在1984年3月对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的谈话中首先提出,此后,邓小平同志有多次重申“小康”概念,并把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界定为达到小康。邓小平同志的“三步走”指哪三步?“三步走”战略的内容: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90年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的内容:在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再经过10年的努力,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是对邓小平分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具体化。(2)总体小康的实现到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的衣食住用行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分析材料:东部沿海发达地区,2001年人均GDP已达到或超过三四千美元,远远高于中西部一些落后地区。目前,人均GDP最高为上海市,已经突破4180美元,最低的贵州省却只有300多美元。我国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据2004年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现有300万失学儿童。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学生思考以上材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总体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读文中30年跨越3个台阶)(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间: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经济实力: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政治生活:民主制度更加健全,民主权利更加充分,公民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更高,充满活力和安定团结的国家。国际关系:更加对外开放,更加具备亲和力、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会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全面小康的特点: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二、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十七大报告》1、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树立科学发展观必要性: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会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材料一:据统计,中国平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6.8%。但是,中国也为增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GDP总量占到世界总量的5.5%左右,但是中国为此消耗的标准煤、钢材和水泥,分别约占全世界消耗量的15%、30%和54%。与此同时,松花江水污染、淮河污染、太湖蓝藻事件,越来越多的环境危机为中国经济敲响了警钟。材料二:中国工业化面临严峻的资源约束人均耕地面积只相当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一些沿海地区的人均耕地不足0.8亩。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相当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在2004年的国内需求中,约有50%的铁矿石和铜矿、33%的铝土矿、40%的原油和44%的木材依靠进口满足。中美自然资产损失占GDP的比重中国能源耗竭占GDP比重GDP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更科学的经济问题指标来取代它。但是GDP远非“完美”——GDP,不能直接反映老百姓人均实际收入;GDP,不能有效显现环保的品质指标;GDP,不能理想制约眼前利益与终极价值的统筹;GDP没有告诉我们,青山绿水又浊了几多?土地资源又没了几顷?朴实古貌的老弄幽巷又少了几条?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阅读43页思考问题:(1)新型工业化包括哪些内容?(2)新型工业化的含义是什么?新型工业化的内容包括: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社会化和信息化等。新型工业化的含义就是坚持一条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展的工业化道路。2、推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资料一:全球四分之一的笔记本电脑和三分之一的数码相机是我国苏州生产的,然而每销售一台电脑我们要给英特尔几十美元,微软几十美元,中国人自己赚的大概只剩10个苹果的钱,生产一台DVD,我们的利润只有1—2美元;生产一件MP3,我们的利润只有一美元多。材料二: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占全球纺织服装贸易总额的24%,但自主品牌不足1%,且没有一个世界名牌,我国彩电、手机、计算机、DVD播放机等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关键芯片进口。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讨论: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什么问题?)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三大产业的关系还不协调。(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必须做到:把自主创新能力放在首位,由原来主要依靠人力、物力投入的增长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转变,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方式的转变。(2)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又一关键第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和水平;重视第一产业的发展,发展现代农业;第二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工业由大变强。第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保持东部继续发展;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振兴东北部老工业基地;开发西部地区。第三、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材料:日本每年要用掉250亿双一次性筷子,其中90%以上是从中国进口的。需要采伐数万平方公里的森林,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他们很珍惜自己的森林,很少用自己的森林生产一次性筷子,中国森林覆盖率仅仅18%,却成了日本一次性筷子的最大出口国。2006年3月,中国政府加强了对一次性筷子的生产限制,日本国内一次性筷子的价格上升了50%,日本餐饮业面临着“筷子荒”。(1)资源节约型社会:生产上的“节约”:建立以节约使用土地和水资源为中心的农业生产体系;建立以节约能源和原材料为中心的工业生产体系。消费上的“节省”:建立以杜绝浪费和资源循环使用为中心的消费体系。(2)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形态,其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3)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a.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b.推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c.完善产业政策,加强市场监督,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开发和推广。(4)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消费的要求:第一、在保证人民群众过上舒适的小康生活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和浪费;第二、要在全社会形成以节约为荣、浪费可耻的文化氛围,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习惯。课堂小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本文标题:经济政治与社会课件--第五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405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