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指导用书(阅读指导有一套)
郑祥旦编著先学后教网家长用书阅读指导有一套数学(配合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郑祥旦编著先学后教网课时千米的认识(1)第4课时千米的认识(2)第5课时吨的认识(1)第6课时吨的认识(2)第7课时生活中的数学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8课时两位数加法第9课时三位数加法第10课时练习课(1)第11课时练习课(2)第12课时三位数减法第13课时练习课第14课时加减法的验算第15课时练习课第16课时整理和复习第三单元四边形第17课时四边形第18课时平行四边形第19课时周长正方形的周长第20课时长方形的周长第21课时估计第22课时练习课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23课时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第24课时余数和除数先学后教网课时练习课第五单元时、分、秒第28课时秒的认识时间的换算第29课时时间的计算第30课时填一填说一说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第31课时口算乘法第32课时乘法估算第33课时练习课第34课时不进位乘法第35课时进位笔算乘法(1)第36课时连续进位乘法(2)第37课时连续进位乘法(3)第38课时练习课第39课时0的乘法第40课时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第41课时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第42课时练习课第43课时整理和复习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44课时认识几分之一第45课时认识几分之几第46课时练习课第47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第48课时练习课第八单元可能性第49课时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可能性第50课时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1)先学后教网课时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2)第52课时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3)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53课时列举可能性第54课时排列第55课时组合第56课时掷一搠第十单元总复习第57课时万以内的加、减法第58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第59课时四边形时、分、秒千米和吨第60课时有余数的除法分数的初步认识先学后教网~3页例1,第5页练习一第1~3题。学习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课文讲解单元知识结构如下图:例1,同学们在估计、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度。先学后教网通过讨论交流,使孩子: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辅导精要打开目录,读一读各单元的课题名称。家长问:第一单元学习的是测量,你想到可以用哪些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孩子根据已有的知识可能说:可以用1厘米或1米测量物体的长度。让孩子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并记录下来。让孩子作尺子测量课本的长、宽、厚。长是20厘米,宽大约15厘米,厚大约1厘米。并与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评价估算能力。引导孩子进行批判性思维,宽大约15厘米和厚大约1厘米都是近似数,能测量得更准确一些吗?有的孩子说:数学书的宽比14厘米多而比15厘米少,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有的孩子说:数学书的宽是14厘米8(),数学书的厚是7()。先学后教网有的孩子说:尺子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1份长是1毫米;数学书的厚7毫米;宽14厘米8毫米,还差2毫米就有15厘米了。让孩子阅读例1,把估算和测量的结果填在书上。让孩子在尺子上数出1毫米,2毫米,„,8毫米,9毫米。理解这些个长度与1毫米的倍数关系。如8毫米是1毫米的8倍,有8个1毫米。再继续数,发现10毫米与1厘米的长度是一样的,所以1厘米=10毫米。反过来说,10毫米=1厘米。从1毫米开始数数,数到30毫米,让孩子发现2厘米=20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用这种等式的方法继续10毫米10毫米地数,数到200毫米。再让孩子用循环的方法进行数数,即从1毫米数到1厘米;再循环数1厘米1毫米,1厘米2毫米,数到2厘米;再循环数2厘米1毫米,数到孩子可能说“我知道怎么数了”或者“不用数了,我会了”。家长问:“要怎么记住1毫米的长度?”可让孩子用两个手指比出1毫米的距离,也可拿一本银行的存折把存折捏紧了其厚度最接近1毫米。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接近1毫米但误差有点太,而1分硬币的厚度1.3毫米用它建立1毫米的观念误差太大了。最后,让孩子说一说生活中用毫米作单位的事物,如自动铅笔的笔芯直径,天气预报中的降雨量等等。“做一做”,可以让孩子先看图独立完成,再用尺子测量实际物体的长度。习题解析先学后教网题,读题理解题意,先让孩子估测,但不要急于用尺子测量。孩子在判断是否是正方形时,存在竖着看和横着看的差别,可以采用转动课本的方法反复对比。判断后,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一方面考查孩子用毫米作单位的测量水平,另一方面考查孩子的长度观念和对正方形的理解。第2题,让孩子把测量的结果写在合适的位置。左图正三角形可只写第一条的长度,而另两条的长度略去不写。先学后教网,第6页练习一第3~7题。学习目标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课文讲解例2,同学们在测量课桌的长度,通过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孩子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选择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辅导精要先学后教网厘米、17厘米、18厘米。让孩子用这些孩子尺测量课桌的长,测量时,大多数的孩子会尽量用尺子量满,以减少测量的次数;但计算比较麻烦,如18厘米,36(18+18)厘米,54(36+18)厘米,„„,同时容易生产计算的错误。引导孩子用这些孩子尺进行测量时可以不量满,即以10厘米为一段进行连续测量量,这样量的次数多,计算比较简单,如10厘米,20厘米,30厘米,„„。有的孩子可能以15厘米为一段进行连结测量,15厘米,30厘米,45厘米,„„。让孩子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批判性思维,10毫米=1厘米,100厘米=1米。前者进率是10;后者进率是100,而数数时还是要一十一十地数到100。能以10厘米为一段再设一个新的长度单位?若行,数数时只要1(),2(),„,9(),1米。让孩子看课本,得出这个新的长度单位是“分米”!并从1分米数到1米,确认10分米=1米,即1米=10分米。同时得到10厘米=1分米,即1分米=10厘米。让孩子在米尺或卷尺上1厘米1厘米地数数,1厘米,2厘米,„,9厘米,1分米,1分米1厘米,1分米2厘米,„„。让孩子体会这是用循环的方法进行数数的。进一步建立十进制观念。10毫米=1厘米,10厘米=1分米,10分米=1米,它们都是“满十”就产生一个新的单位,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行是10。帮助孩子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在学习了厘米之后,对10厘米的长度有一定的印象,这样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有了一定的基础。如让孩子比划1分米的长度,测量他自己手掌的宽度,或者中指末端到手掌的某一位置。还可举出生活中长(宽、厚)是1分米的物品,以此加强孩子对1分米的长度的认识。“做一做”,量课桌的宽。先学后教网孩子可以用米尺测量;也可以用孩子尺1分米、1分米的测量,不够1分米时,再量出有多少厘米;还可以以厘米为单位进行测量,结果用几分米几厘米的形式来表示。对课文进行补白,做笔记。在“1分米=10厘米”左右两边作下划线,并划弧线,写上“同样长”。习题解析第3题,有两项内容,一是估计常见物品的长(或宽),一是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要让孩子对估计的结果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让孩子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及时矫正,提高自己的估测能力。第4题,有关长度单位换算的习题。可以补充毫米与厘米的长度单位换算的练习,如3厘米-6毫米=()厘米()毫米。第5题,前两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答案惟一,分别填“分米”先学后教网和“米”;后两题进行估测,答案可以不同。练习时,要让孩子对实际物体开展想像,根据现实情况进行解答。第6题,把2米长的木料平均分(截成同样长的四段),列式是2÷4=0.5(米),或20÷4=5(分米)。绝大多数的孩子选择后者;个别特别优秀的孩子有可能选择前者,这种方法可以来自孩子自己的思考,不能是家长引导,同时还得让他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并与后者进行沟通,让他真正掌握。第7题,小调查的习题。让孩子了解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可以上网搜索:去年全年我们所在县的降水量是()毫米。从事有关绘图工作的家长还可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工作情况,其数据都用“毫米”作长度单位。先学后教网课时千米的认识(1)学习内容课本第7~8页例3、例4,第6页练习二第1~2题。学习目标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课文讲解主题图,道路的指示牌,引出千米。用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让孩子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先学后教网,通过量一量、走一走、估一估等活动形式的,借助活动的经验,增强孩子对1千米直线距离的感受。“做一做”。用实际活动建立1千米的观念。辅导精要通过数数,让孩子产生设立“千米”单位的需要。说一说:10毫米=1厘米,10厘米=1分米,10分米=1米。数一数:1米,2米,„,9米,10米,理解它们与1米的倍数关系,如10米是1米的10倍,有10个1米,虽然“满十”但没有新的长度单位;10米,20米,„,90米,100米,有10个10米,又“满十”还是没有新的长度单位;100米,200米,„,900米,1000米,有10个100米,让孩子体会到1000米有1000个1米,是一个很长的距离,应该要有一个新的长度单位了。让孩子1000米,即一千米,把“一”写成“1”,“一千米”即“1千米”,“千米”就是新的长度单位。主题图,这是道路的指示牌。让孩子说一说它的意思:“从岔路口先学后教网千米”,“从岔路口到灵山还有23千米”。还可让孩子用“千米”说一说生活中的实例,如小汽车1小时可以行80千米,自己所在城市到附近某一城市有120千米。让孩子粗略地说一说对千米的感受,如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得多的长度单位。让孩子结合实际说一说对1千米的感受,如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有400个1米,并对跑道进行想像;继续想像,2圈是800米,有800个1米;3圈是1200米;2圈半正好是1000米,即1千米,所以1000米与1千米两样长。用等号表示是1千米=1000米。如果孩子没有接触过400米1圈的标准跑道,也可以结合本校操场的跑道,如200米1圈的跑道,5圈就是1千米。还可以通过观看体育比赛了解标准跑道的长度。例4和“做一做”的实际体验,可由家长带领孩子去完成。量出100米的距离,也可以直接找出一段有100米标志的距离。让孩子站在其中的一端,看一看100米的另一端的位置。量出1米的长度,比较1米和100米的距离。然后想像一下2个100米有多远,3个100米有多远,„„10个100米有多远。量出孩子的步长(走一步有多长)。再走一走100米的距离,数一数所走的步数,也可记录走100米所用的时间。然后,用步数、时间、观察等方法推想出1千米大约有多远。找出一段长1千米的路,和孩子一起去走一走,让孩子记下起点与终点的标志,在心里建立起1千米的模型,记录走1千米所用的时间,数出走1千米的步数。习题解析先学后教网题,先让孩子独立完成,然后再说一说他是怎样判断的。让孩子对常见物体运行速度有一定的认识。第2题,让孩子独立完成。然后在中国地图上找出长江和京广线,帮助孩子进一步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拓展与提高阅读: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
本文标题: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指导用书(阅读指导有一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429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