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原始社会时期的设计概述•设计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对石器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加工制作。•旧石器时代的美术主要体现在石器工具上。新石器时代陶器在实用性的前提下,发展了美的造型和装饰,所以新石器时代的美术绝大部分都与陶器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时期的绘画和雕塑也在陶器的造型和装饰上得到表现。第一节、石器•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是把砾石的边沿加以敲打,现出厚刃,可为敲砸之用,没有进行第二步加工。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出土的刮削器和尖状器石核砍砸器南宁双定牛岩洞出土的石器:双刃刮削器石片刮削器石片刮削器小型尖状器小型尖状器山西省襄汾县丁村出土的石球北京猿人使用的石器北京人遗址•新石器时代•继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之后的磨光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以磨和钻孔技术和极整齐对称形式成为石器工具发展的高级阶段。石锄形器石铲石斧饼形器锛•经过不断地观察、揣摩和实践,人们对形式感的把握和造型的能力逐渐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得到了初步的启蒙和发展,发现并掌握了诸如对称、节奏、均匀、光滑等多种形式美的规律,并自觉地应用于设计活动中。•新石器的设计,在追求实用功能的同时,兼具有明显的形式美意义,从纯功能性设计到对美的设计的自觉追求,我们的祖先将设计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骨镖骨柄石刃刀七孔石刀•这件七孔石刀,是磨制的专门用于作战的砍杀长兵器。它略呈长方形,长325毫米,宽95毫米,厚却不超过10毫米。石刀上部略宽,刀背平直。沿刀背的地方,整齐地排列了7个圆形穿孔。可以想象,这件石刀一定是安装有长木柄的。人们将木柄的上端竖直开一个和刀背截面差不多大的深槽,把刀背插入,露出7孔。然后再用麻绳或皮条等穿孔与木柄绑扎,系固。使用时,手握木柄下部挥砍、割杀。由于这件石刀很大,刀刃很长,所以其杀伤面积一定也很大,效率也很高。玉•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用玉最久远的民族之一,兴隆洼文化玉器是迄今所知中国年代最早的玉器,使中国古代用玉的历史追溯至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创了中国史前用玉之先河。兴隆洼文化玉器的发现,使玉器被誉为中华文明的第一块奠基石。•主要器类有玦、匕形器、弯条形器、管、斧、锛、凿等。玉玦的出土数量最多,是兴隆洼文化最典型的玉器之一。斧、锛、凿等工具类玉器特征鲜明,多数磨制精良,没有使用痕迹,可能为祭祀用“神器”。兴隆洼文化时期的先民已经形成了较规范的用玉制度。除装饰功能外可能还具有标志墓主人等级、地位、身份的功能。兴隆洼遗址全景(1992年发掘区)玉玦玉玦玉蝉玉雕人面相玉雕人面相•此前更早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也曾发现斧、锛、凿等玉质的生产工具,这些玉质工具属于实用器,与同类石质工具的使用功能并无显著差异,玉器的人文特征也无从体现,并不意味着玉文化的产生。玉锛形器•尽管兴隆洼文化时期玉器的种类不多,器体较小,但反映了比较成熟的用玉理念,成为人格玉化的初级形式,是玉文化的开端。对后期红山文化、良诸文化玉敛葬的形成、两周时期佩玉之风的盛行、两汉时期玉衣的出现,对夏商周三代乃至秦汉文明有深远的影响。第二节陶器•陶器一般是用陶土作胎。烧制陶器的温度大体在900-1050℃之间。若温度太高,陶器就要被烧坏变形。陶器的胎体质地比较疏松,有不少孔隙,因而有较强的吸水性。一般的陶器表面无釉(yòu),即使有釉也是低温釉。•我国烧制陶器的历史约有1万年之久。原始社会制造陶器,开始是用手工捏制的方法制成一定器形,后来发展为将陶土搓成粗细一样的泥条,再把泥条盘筑成一定器形,将其内外用手抹平。到父系社会阶段出现了轮制法。进入封建社会后,又发明了模制法,即将陶泥填入模中,脱出器物的全形。人们推测,最原始的烧制方法是堆烧法,把晒干的陶坯放在露天柴草中烧。在六七千年前,开始使用陶窑烧制陶器。•陶器作为日用器皿,首先是为人们的生活需要而设计制造的。因此,器物的造型设计得从实际使用的要求出发,实用性在这一时期的设计中得到了特别的关注。陶器的分类•依用途可分为饮食器、炊煮器和储藏器。•饮食器:盆、钵、碗、杯、豆、勺、盉hé杯杯豆灰陶彩绘豆灰陶剔刺纹镂孔豆马家窑类型豆西周博罗窑陶豆寨里镇北沈马遗址部份(龙山文化)战国灰陶浅盘豆盆战国水波纹双耳陶盆高古陶盆高古陶盆•炊煮器:鼎、鬲lì、簋guǐ、釜、灶、鬶guī黑陶鸟啄形足鼎褐陶鼎鬶•储藏器:壶、罐、瓶、瓮划纹灰陶罐黑衣划纹罐灰陶罐•如果按陶质来分有红陶、灰陶、白陶和黑陶。•如以器表装饰情况来划分,则有素陶、彩陶、印文陶和拟形陶。装饰纹样有动物、植物和人形,但就彩陶来看,绝大部分是组合方式变化多端的几何纹样。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遗址分布彩陶•彩陶,顾名恩义就是装饰着彩绘图案的陶器。它是新石器时代人们的日常用具之一。制作方法是,用柔软的泥条盘成器物的形状,叫做泥条盘筑;再用陶拍拍实加固,或把陶坯放在旋转的慢轮上修整器形;阴干后,把表画打磨光滑,用毛笔蘸矿物质颜料绘画花纹;再装入陶窑烧制,使器体硬结,彩色坚固地附着上去。因此,彩陶的纹饰一般不会脱落。仰韶文化彩陶•仰韶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而得名,其年代为公元前5500年到公元前3000年。考古学界根据时间和地区的差异将陶器分为不同的类型,有半坡类型和庙地沟类型。•以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其造型以圆底钵、圆底盆和平底盆较多,还有折腹盆、细颈壶、直口尖顶瓶以及大口小底盆等,造型风格厚重朴实。半坡类型•彩绘纹样中除几何纹样外,还有人面、鱼、鹿等形象,这些纹样一般都画于陶器最显眼的地方。代表作品有《人面鱼纹盆》、《鱼纹盆》和《鹿纹盆》等,纹样形象生动自然,手法简练,笔触粗犷,特征鲜明。几何纹样中主要有并列折线,并列斜线、三角形面构图的二方连续装饰带,单纯而富有装饰效果。二方连续纹饰在我国早期的装饰图样的发展中,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人面鱼纹盆彩陶鱼纹盆红陶小口尖底瓶彩陶鱼鸟纹细颈瓶鹿纹盆•半坡类型彩陶纹样的造型特点是将虚实、疏密、正反、阴阳等关系较好地协调组织在一个空间平面之中。图样的多次重复,使看上去简单的图样显得丰富多彩,富有魅力。庙地沟类型•以河南陕县庙地沟和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距今有5000多年。半坡的彩陶纹饰以比较原始的写实形象为生,彩陶发展到庙底沟时期,就具有很明确的装饰意味了。庙地沟类型特点:•庙底沟类型是仰韶文化繁荣时期的文化类型,陶器以曲腹盆、钵、瓶为代表。曲腹盆盆口较大,口部有折沿;碗型较小,并且是直口。盆的造型挺秀饱满,轻盈但很稳重。纹饰的色彩大多是黑色,一切都饰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分。装饰风格由半坡的写实转向变形,而且是几何花纹居多,通常用圆点、弧型线构成的新月型、叶形、花瓣形等纹饰,以及弧线与直线相交而成三角形纹饰图样。曲腹盆钵钵彩陶曲腹碗彩陶钵彩陶鹳(guàn)鸟石斧瓮彩陶盆彩陶人头器口瓶马家窑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因最先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至公元前2050年。马家窑文化制陶工艺很成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大量精美的陶器。在陪葬陶器中,彩陶达到80%。马家窑文化时间跨度长达1000多年,它与仰韶文化相近似,也可能是仰韶文化所派生出来的,以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种类型为生。马家窑类型•马家窑类型以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陶器的制作方法没有太大改变,形制却比以前丰富,主要有盆、钵,罐、瓮、壶、盂、碗、豆、瓶、杯等。陶器彩绘以黑色为主,盆、钵等器物使用内外彩绘,少数瓶、壶通体彩绘。纹饰有几何纹、人物纹和动物纹,以几何纹居多,纹样为波浪纹、旋涡纹或垂幛纹。纹饰线条生动流利,装饰图案构成繁密,变化丰富有序。堪称我国早期彩陶的杰作。彩陶旋涡纹尖底瓶彩陶旋涡纹壶彩陶旋涡纹彩陶钵彩陶钵舞蹈纹彩陶盆•【类别】:陶器•【年代】:新石器时代•【文物原属】:马家窑文化(距今5100~4700年)•【文物现状】:1973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简介】:高14.1厘米,口径29厘米,盆用细泥红陶制成。大口微敛,卷唇鼓腹,下腹内收成小平底,施黑彩。口沿及外壁上部采用了一些简单的线条装饰,作为主要装饰的舞蹈纹在内壁上部。陶器内壁内壁饰二组人物手拉手的舞蹈纹图案。构图生动,线条洗练,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半山类型•半山类型彩陶的彩绘与马家窑又有不同,最主要的是纹饰主体常用黑、红两彩相间的锯齿纹带构成。最常见的依然是漩涡纹,其次还出现大量以直线构成的纹饰如折线纹、菱格纹,此外,葫芦形内填网格纹、圆圈纹、联弧纹等也比较普遍。黑与紫红相间的较暗的色彩、相对理智严谨的构图、大量的锯齿和直线,使半山彩陶的画画比马家窑多了几分神秘和压抑感。•彩陶圆圈锯齿纹双系罐•口径:17.7厘米足径:12.5厘米高:30厘米•敞口、短颈、鼓腹,腰部有两系,以黑、红彩绘出圆圈锯齿纹饰。甘肃省宁定县出土。•彩陶漩涡纹单耳壶•口径:7.1厘米足径:9.3厘米高:22厘米•直口、长颈、鼓腹,壶颈与壶身连接处有一单柄,表面磨光,以黑色和紫红色彩绘出网格纹、旋涡纹等纹饰。出土于甘肃省碾伯省。•彩陶漩涡纹双系罐•口径:13.7厘米足径:13.1厘米高:35厘米•敞口、短颈、鼓腹,腰部有两系,以黑红彩绘出旋涡纹饰。•彩陶米字几何纹双系壶•口径:10.3厘米足径:14.1厘米高:36.5厘米•直口、口沿下方有齿状装饰耳、长颈、溜肩、鼓腹、近肩处有两系,通体麻光,以黑色和蓝紫色彩绘出网格纹、菱形纹和圆形米字纹等纹饰。•彩陶三角纹单耳壶•口径:4.5厘米足径:7厘米高:12厘米•撇口,长颈,鼓腹,壶颈与壶身连接处有一弧形耳,表面磨光,器物外壁通体以红黑色彩绘出弧形纹,三角形纹等几何纹饰。彩陶壶•半山类型出现了一种典型纹饰:神人纹。比较常见的形式是,圆形的头,竖直的躯体,四肢弯曲地向左右张开,顶端分别画着代表手指和脚趾的尖齿,形象简单原始得像儿童画。有的神人纹在肢体的空间飞舞着麦粒状的图案,很容易让人想到一个祈祷粮食丰收的巫师。彩绘表现的正是当时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而非常写实的神人纹比较少见,大量的则被简化了,有的省略了头,只剩直线的躯体和折线的四肢,因此有人根据它们肢体的姿势称之为“蛙纹”。马厂类型•以青海和县马厂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基本上沿袭半山类型的器物。马厂彩陶装饰纹样略显粗犷简率,最具特色的纹饰是大圆圈纹,卷曲纹,蛙形纹和勾连纹。处理方法上是在二连纹饰的单位中,填以不同的纹饰。同时首次出现雷纹,它与勾连纹为后来的回纹舞蹈纹彩陶盆。彩陶壶彩陶人形浮雕壶彩陶蛙纹罐•彩陶网格葵花纹单耳罐•口径:10.5厘米足径:9厘米高:16厘米•撇口、短颈、鼓腹,口沿到壶身有一个弧形耳柄,表面磨光,器物外壁通体以黑色和暗紫色彩绘出网格纹饰和葵花纹图案。•彩陶波折纹双耳罐•口径:7.7厘米足径:4.6厘米高:8厘米•敞口,口下微撇,腹凸起,底内收,口沿到壶身有两个弧形耳柄,器身粗糙,未经打磨,器身有深棕色波折波彩绘。黄河下游的陶器•黄河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以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为代表。这些文化的陶器,与黄河上游诸文化有很大不同。黄河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陶器中也有彩陶,但并不是陶器的主流。总的看来,这个地域的陶器以造型取胜。像大汶口文化的兽形陶壶,龙山文化的陶鬶、黑陶高柄杯,都不是一次盘筑或拉坯就能完成的简单造型。这些共有的现象,得益于陶器制作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得益于当时社会形态的变化。1.大汶口文化陶器•大汶口遗址位干今天的山东省泰安市,是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地理范围东达黄海之滨,北至渤海南岸,西到鲁西平原的东部,南到江苏淮北地区,安徽、河南也有发现。年代为公元前4300至前2500年,时间跨度达回刚1800多年。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种类很多,有红陶、灰陶等泥质陶和夹砂陶,也有少量彩陶,它们是在红陶上绘红彩和黑彩,有的先施一层白色陶衣。纹饰有菱形格纹、钩叶和圆点纹、花瓣纹、波折纹等。大汶口文化开始生产精美的白陶,晚期又出现薄胎磨光黑陶。•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可以归纳为以造型取胜。早期工艺比较原始,生要采用泥条盘筑法手工成型,制作炊器和盛物器皿。中期已开
本文标题:原始社会时期的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462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