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建筑-调研报告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座落在中国南京江东门街418号。该馆的所在地,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者丛葬地。为悼念遇难者,南京人民政府于1985年建成这座纪念馆,1995年又进行了扩建。纪念馆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千平方米。建筑物采用灰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是一处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视等综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杀”特大惨案的专史陈列馆。设计师:齐康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浙江省杭州市人。1931年10月28日出生,1949年7月毕业于南京金陵中学,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系毕业并留校任教,院系调整后转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现为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教授,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建筑系名誉系主任,先后受聘兼任华南理工大学、无锡轻工学院、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云南理工大学等大学名誉教授,受聘兼任浙江大学建筑系、西南交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建筑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科研、设计和教学工作。最早参与中国发达地区城市化的研究及相关的城市化与城市体系的研究。二十年来长期从事现代的建筑创作的研究及相关的建筑形态研究,主张进行地区性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首先在中国提出城市形态的研究及其相关的城市形态与城市设计。从五十年代起由他设计(参与和主持)的建筑工程设计及规划设计大小近百处。有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碑轴线;南京梅园新村周恩来纪念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福建武夷山庄;郑州河南博物院;福建历史博物馆;黄山国际大酒店;南京农业大学金陵研究院;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李文正图书馆;沈阳“九一八”纪念馆扩建工程等等。设计善于运用中西方建筑传统手法,探索中国现代建筑风格。建筑理念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建筑设计中重视空间的处理,就是要“留出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同时强调转化与创新。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烧、杀、淫、掠达六周之久。在这震惊世界的惨案中,死难同月包达三十多万,斜麦古都房舍的三分之一化为灰燃根据广大群众的要拉,江苏省和南京市政府决定,为此史实编史、立碑建馆,使血的历史永世不忘,以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址,选在南京城西江东门附近当年大屠杀十三个集体屠杀场之几,死难同胞尸骸埋葬的“万人坑”上。1984年秋的一个细雨濛濛的日子,在纪念馆筹备组同志的陪同下,我第一次来到这里。它北临茶亭乐街,面向着辉代英烈士就义处(原国民党陆军监狱),东南西三面皆为农田和农舍。场址为边长百余米的近似正方形,由北向南缓慢倾斜,由东向西变坡,高差三米。空旷的场地上,孤零零地立着一块纪念馆奠基石碑,旁边放着日本友人敬献的花圈,左侧刚开挖了浅浅的土坑,雨水冲去了表层的浮土,露出了催人泪下的累累白骨。当地的同志告诉我,在整个场址下,到处都是仅有薄上覆盖的白骨。他们指点说,当年日军的坦克就是从附近的木桥开过来,碾压着重叠在这里的我死难同胞的遗骸,真是惨不忍睹,令人发指。对于经历过抗日战争艰苦历程的我,那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往事历历在目,悲愤的波澜激荡着我的胸膛。我仿佛看到在这覆土之下的无以计数,无以考证姓氏的死难同胞在挣扎、在悲愤地控诉······啊!创作的激情油然而生,我要通过纪念馆的创作,创造这样的一个环境,让前来凭吊的生者随之悲愤、为之控诉,决不允许复活日本军国主义,加倍努力地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保卫我们神圣的祖国,让死难的同胞得以安息。一座纪念性的大墓地—这就是我创作构思的起始。----摘自齐康《构思的钥匙--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方案的创作》----摘自陈科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设计解读》扩建总设计师:何镜堂何镜堂,广府东莞人,以“中国馆之父”闻名世,被誉为“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设计院院长、总建筑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20多年来,何镜堂先后主持和负责设计的重大工程有200多项:世博会中国馆、珠江新城西塔、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大都会广场及市长大厦、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佛山世纪莲体育中心等。多年来,何镜堂院士获国家、部委及省级以上优秀设计奖100多项,2001年,获中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首届“梁思成建筑奖”。----摘自陈科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设计解读》----摘自齐康《构思的钥匙--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方案的创作》----摘自齐康《构思的钥匙--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方案的创作》该馆正大门左侧镌刻着邓小平手书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名。陈列分广场陈列、遗骨陈列、史料陈列三大部分。广场陈列由悼念广场、祭奠广场、墓地广场等3个外景陈列场所组成。其中悼念广场内有外形如十字架,上部刻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的时间的标志碑、“倒下的300000人”的抽象雕塑、“古城的灾难”大型组合雕塑及和平鸽等部分组成。祭奠广场有刻有馆名的纪念石壁、郁郁葱葱的松柏和用中英日三国文字镌刻的“遇难者300000”的石壁。墓地广场有鹅卵石、枯树和沿院断垣残壁上的三组大型灰色石刻浮雕及院内道路两旁的17块小型碑雕,,部分地记载着南京大屠杀的主要遗址、史实,这是全市各处集体屠杀所立遇难者纪念碑缩影和集中陈列,还有大型石雕母亲像、遇难者名单墙、赎罪碑、绿树、草坪等诸多景观,构成了生与死、悲与愤为主题的纪念性墓地的凄惨景象。遗骨陈列有外形为棺椁状的遗骨陈列室,这里陈列着该馆1985年建馆时,从纪念馆所在地的江东门“万人坑”中挖出的部分遇难者遗骨。1998年4月以后,又从该馆所在地的江东门“万人坑”内新发掘出208具遇难者遗骨(表层土层中),这批万人坑遗骨经过法医学、医学、考古学、历史学者的严格鉴定,被确认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骨,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铁证。----资料来自网络南京的冬天很冷不为哭泣!为了不忘记!碎小的石块建成了广场地面,人走上去沙沙作响,这让人们联想到1937年的冬天,逃难的人们踩在厚厚的积雪上发出的声响。重走地狱之路让白骨可以入眠,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恐惧,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安息厅的出口处,放着一架“和平之声”钢琴,惊讶的是,它不断演奏的曲子是《秋日的私语》天堂很美,这些冤魂在天国自由自在!地狱有眼,那些刽子手进了十八层地狱!创造这种纪念性墓地的气氛,必须更多的着眼于空虚,让情感不要受狭小的物质环境的束缚。广阔的场院,深入地下的墓穴,才是纪念馆的主体。----齐康《构思的钥匙》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味,时代性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三者又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如果建筑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综合应用建筑的三性,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就能创作具有特色的建筑。在纪念性建筑的设计上既要达到对建筑纪念精神的完整表达,又要满足人们审美方面的高层次需求,是颇有难度的。什么样的纪念建筑才是好的作品,能够代表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成为城市的新地标,这需要设计师不断积累大量的文化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还要有丰富的技能、广阔的视野和独特的角度。----陈科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设计解读》
本文标题: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建筑-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525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