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几乎是儒、释、道各家学说都认同和主张的精神追求。我们今天看待这个“天”,可以把它理解为世界万物、自然规律。它赋予了我们至善、至美的境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上图为俄罗斯女艺术家娜塔莉娅弗莱彻将人体画作与自然景观完全融合,是“天人合一”理念的形象表述。)然而,这个天又是相对而言的。当我们在地球上时,月亮则在天空;而当我们在月球上时,地球却是悬在天空。那么我们究竟是在天空还是在地上呢?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认为:天与人原本就是合一的。因此,在《庄子.齐物论》中称庄周梦为蝴蝶,“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这一梦醒来,连庄子自己也恍惚起来:这真的是庄周梦了一次蝴蝶吗?还是说,他本身就是一只蝴蝶,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是耶非耶?是周是蝶?这个故事意味深长,人类与自然界在这个梦里融合为一,物我相交。人看蝴蝶,感觉它如草木一秋、如蛾虫一豆;同理,以天看人,也不过如天地一瞬、沧海一粟。庄周梦蝶,物我交合,如真如梦的幻身,如临现场的体验,这是人在体察“天”。自古以来,我们对天地的敬仰,实际上就是我们对人类自己的敬仰。在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中,遵法自然,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为一。北京天坛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求雨和祈祷丰年的专用祭坛,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美的古代祭天建筑群。在这里,是人间帝王与上天沟通的神圣场所。天坛中的祈年殿是一座极具民族风格的独特建筑,鎏金宝顶三层出檐的圆形攒尖式屋顶,覆盖着象徵“天”的蓝色琉璃瓦,层层向上收缩。檐下的木结构用和玺彩绘,坐落在汉白玉基座上,远远望去,色彩对比强烈而和谐,上下形状统一而富于变化。站在祈年殿下,仰望天空,人间与天宇仿佛触手可及,融为一体。山西传统民居是中国典型的追求“天人合一”理想的建筑,宅院中的“堂”位于合院中轴线上,堂前庭院上对苍天,承接日月精华、阳光雨露,纳气通风,组成了完整的天地象征。堂是家庭叩拜天地、祖宗的地方,堂的尊位上常供有类似“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国著名的古代徽居建筑,都是根据“风水”理念设计的。而风水的初衷,本为济世救民,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所谓“风水宝地”,多指“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但求上天赐福、风调雨顺、衣食充盈、子孙昌盛。《周易》认为万物皆阴阳互动之结果,只有阴阳调和万物才会生生不息。苏州园林将“城市”与“山林”合为一体,闹中取静,以“天人合一、阴阳互动”来协调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追求的冲突。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奇妙境界。园林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经过仔细的琢磨,每块匾额、每副对联都暗含寓意。这些园内建筑、诗文题刻与山水花木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内涵和意境都非常深远,将古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造园结合在了一起,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中,偏向于“写意”、“传神”,而西方艺术则偏重于“造型”,“写生”。中国绘画重在“造境”,主张“意主形从”,天人合一。主张物我两忘,神与物游,物为我用。中国画可以用尺幅之纸表现万里江河,也可以画万仞高山,可以画全景,也可以画边角小景,可以画全树,也可画折枝,随意取舍,极其自由。国画大师谢玉玺的《天道澄怀》国画中,山水、树木、花鸟、走兽以其形态体现自然界内在之奥妙和规律,此谓“天道”。圣人、贤者观山赏水,融于自然而悟道,在自然中返观最合乎本真之天性,澄清世俗之胸怀,使人生境界的追索达于极致,故谓之“天道澄怀”。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处处可见“无我之境”、“物我交合”,“天人合一”的意境: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诗中,落花之悲、乱红之伤,都是沾染了“我”的情感,是人的情感与物之融合的结果。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诗中呈现了高妙的“无我之境”,但是其中“人”的身影、色彩是无所不在的。没有人之惬意,何来山之悠然?没有人之搭建,何来菊之东篱?诗中饱含了人生的真正意义,这是“天人合一”的精髓。明代心学家王阳明与友同游,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在天人合一的画面中,天是背景,人是点睛,是人在点亮“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天人合一的健康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体的机能要和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才能维持生命。应该因人、因时、因地,顺应身体规律,顺应自然规律,与“天”在细节上保持和谐,这样才能养生。因此,从古到今,气候——物候——病候,一直是中医养生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哲学之源《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古人先观察到了天地运行稳健、怀抱广大的特点,进而对照说明有志有德的君子也该向天地的品格学习,学习其自强不息的刚勇奋进和厚德载物的宽大胸怀。这是人在向“天”学习。著名的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把中华民族的精神就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也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天行健地势坤
本文标题:天人合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538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