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解剖知识点及习题集(系统+局部)(十八)脊髓
(十八)脊髓1.脊髓的外形,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脊髓的外形脊髓呈前后略扁的圆柱状,长约42~45cm,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梭形的膨大。颈膨大:为脊髓颈段(第4颈节至第一胸节)呈梭形膨大部,第六颈节处最大。腰骶膨大:为脊髓腰骶段(第2腰节至第3骶节)呈梭形膨大部,下续脊髓圆锥,第三腰节处最大。(这两个膨大的形成是因为内部的神经元数量相对较多,与四肢的出现有关。)脊髓圆锥:脊髓下端尖削,呈倒置的圆锥状,自此处向下延为细长的无神经组织的终丝filumterminale。终丝:为自脊髓圆锥下端伸延的一条细长丝,在第2骶椎水平以下硬脊膜包裹终丝,向下止于尾骨的背面。有稳定脊髓的作用。前正中裂:在脊髓前面正中线上纵行脊髓全长的深裂。后正中沟:在脊髓后面正中线上纵行脊髓全长的浅沟。(借前正中裂和后正中沟可将脊髓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半。)前外侧沟:在前正中裂两外侧的纵行浅沟,脊神经前根(运动根)由此出脊髓。后外侧沟:在后正中沟两外侧的纵行浅沟,脊神经后根(感觉根)由此入脊髓。(脊神经前、后根在椎间孔处连合成为脊神经。)后中间沟:在颈髓和胸髓上部,后正中沟和后外侧沟之间,还有一条较浅的后中间沟,是薄束和楔束之间的分界标志。脊神经节:为后根在未与前根连合之前形成的膨大,内含假单极神经元的胞体。脊髓节段:每对脊神经根(丝)相连的那一段脊髓,为一个相应的脊髓节段。脊髓全长划分为31个节段,即8个颈节、12个胸节、5个腰节、5个骶节和一个尾节。马尾:腰、骶、尾部的脊神经根在未到达相应的椎间孔之前于椎管内垂直下行一段距离,围绕在终丝周围,状如马尾,故名。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由于自胚胎第4个月起,脊柱的生长速度比脊髓快,因此成人脊髓和脊柱的长度不等,脊柱的长度与脊髓的节段并不完全对应。了解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对病变和麻醉的定位具有重要意义。在成人,一般的推算方法如下表:脊髓节段与椎骨(体)的对应关系脊髓的节段与椎骨的关系举例脊髓上颈节(C1-4)平对同序数椎骨(体)C3与第3颈椎同高脊髓下颈与上胸节(C5-T4)较同序数椎骨高1个椎骨(体)C6平对第5颈椎脊髓中胸节(T5-T8)较同序数椎骨高2个椎骨(体)T5平对第3胸椎脊髓下胸节(T9-T12)较同序数椎骨高3个椎骨(体)T10平对第7胸椎脊髓腰节段约平对第10、11胸椎和第12胸椎上半部脊髓骶、尾节段约平对第12胸椎下半部和第1腰椎2.脊髓灰质主要核团及Rexed分层问;脊髓灰质板层结构及其对应的核团和功能?(中大2006)脊髓灰质是神经元胞体和突起、神经胶质和血管等的复合体。脊髓灰质内有各种不同大小、形态和功能的神经细胞,其中大多数神经细胞的胞体往往集聚成群或成层,称为神经核或板层。在纵切面上灰质纵贯成柱,在横切面上,这些灰质柱呈突起状称为角horn。根据Rexed(50年代)、Schoenen与Faull(90年代)等的研究,脊髓灰质可分为10个板层,这些板层从后向前分别用罗马数字I~X命名。Rexed分层模式已被广泛用于对脊髓灰质构筑的描述。板层Ⅰ(laminaⅠ)又称边缘层或Waldeyer层,薄而边界不清楚,呈弧形,与白质相邻,内有粗细不等的纤维穿过,故呈海绵状(称海绵带)。内含大、中、小神经元,此层在腰膨大处最清楚。它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板层Ⅱ(laminaⅡ)占据灰质后角头之大部,由大量密集的小神经元组成,此层几乎不含有髓纤维,以髓鞘染色法不着色,呈胶状质样故称胶状质substantiagelatinosa。此层对分析、加工脊髓的感觉信息特别是痛觉信息起重要作用。板层Ⅲ(laminaⅢ)与前两层平行,此层与板层Ⅱ相比,其神经元胞体多数略大,形态多样,但细胞的密度略小。该层内还含有有髓纤维。板层Ⅳ(laminaⅣ)较厚,细胞排列较疏松,其大小不一,以圆形、三角形和星形细胞居多。板层Ⅲ和板层IV内较大的细胞群称后角固有核nucleusproprius。此二层都接受大量的后根传入纤维。板层Ⅰ~Ⅳ相当于后角头,向上与三叉神经脊束核的尾端相延续,是皮肤外感受性(痛、温、触、压觉)的初级传入纤维终未和侧支的主要接受区,故属于外感受区。板层I~IV发出纤维到节段内和节段间,参与许多复杂的多突触反射通路,以及发出上行纤维束到更高的平面。板层V(laminaV)位于后角颈部,除胸髓以外,都可分内、外两部分。外侧部占1/3,细胞较大,并与纵横交错的纤维交织在一起,形成网状结构(网状核),尤其在颈髓很明显。内侧部占2/3,与后索分界明显板层VI(laminaVI)位于后角基底部,在颈、腰骶膨大处最发达,分内、外侧两部,内侧部含密集深染的中、小型细胞,外侧部由较大的三角形和星形细胞组成。板层V-VI接受后根本体感觉性初级传入纤维,以及自大脑皮质运动区、感觉区和皮质下结构的大量下行纤维,因此,这二层与调节运动有密切关系。板层Ⅶ(laminaⅦ)占中间带的大部,在颈、腰膨大处,还伸向前角。此层含一些易于分辨的核团:胸核nucleusthoracicus,又称背核或Clarke柱,仅见于C8~L3节段,位于后角基底部内侧,发出纤维上行止于小脑。中间内侧核intermediomedialnucleus,在第Ⅶ层最内侧、第X层的外侧,占脊髓全长,接受后根传入的内脏感觉纤维。中间外侧核intermediolateralnucleus,位于T1~L2(或L3)节段的侧角,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的部位,发出纤维经脊神经前根进入脊神经,再经白交通支到交感干。在S2~S4节段板层Ⅶ的外侧部,有骶副交感核sacralparasympatheticnucleus,是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的部位。板层Ⅷ(laminaⅧ)由大小不等的细胞组成,在脊髓胸段,位于前角底部,在颈、腰膨大处仅限于前角内侧部。此层的细胞为中间神经元,接受邻近板层的纤维终末和一些下行纤维束(如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内侧纵束)的终末,发出纤维到第比层,影响两侧的运动神经元,直接或通过兴奋γ─运动神经元间接影响α一运动神经元。板层Ⅸ(laminaⅨ)是一些排列复杂的核柱,由前角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组成,位于前角的最腹侧。在颈、腰骶膨大处前角运动神经元可分为内、外侧两大群。内侧群又称前角内侧核,支配躯干的固有肌;外群又称前角外侧核,支配四肢肌。前角运动神经元包括大型的α-运动神经元和小型的γ-运动神经元,α-运动神经元的纤维支配跨关节的梭外骨骼肌纤维,引起关节运动;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骨骼肌纤维,其作用与肌张力调节有关。此层内的中间神经元是一些中、小型神经元,大部分是分散的,少量的细胞形成核群,如前角连合核,发出轴突终于对侧前角。有一些小型的中间神经元名叫Renshaw细胞,它们接受α-运动神经元轴突的侧支,由其发出的轴突与同一个或其它的α-运动神经元形成突触,对α-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是锥体传导路的下运动神经元,也是部分其它下行传导束和后根部分纤维的终止处。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时,由于肌肉失去了来自运动神经元的支配,表现为其所支配的骨骼肌瘫痪并萎缩、肌张力低下、位反射消失,称弛缓性瘫痪。板层Ⅹ(laminaX)位于中央管周围,包括灰质前、后连合。某些后根的纤维终于此处。传统的脊髓核团名称目前也还在使用,有必要了解它们与板层的对应关系。脊髓灰质板层与核团的对应关系板层对应的核团或部位Ⅰ后角边缘核Ⅱ胶状质Ⅲ、Ⅳ后角固有核Ⅴ后角颈、网状核Ⅵ后角基底部Ⅶ中间带,包括背核、中间内侧核、中间外侧核Ⅷ前角底部,在颈、腰膨大处,只占前角内侧部Ⅸ前角内侧核和外侧核X中央灰质3.脊髓白质的上、下行传导束脊髓白质主要由许多纤维束组成纤维束可分为长的上行纤维束、下行纤维束和短的固有束。上行纤维束将不同的感觉信息上传到脑。下行纤维束从脑的不同部位将神经冲动下传到脊髓。由躯干和四肢传入的冲动都经脊神经后根传入脊髓,后根进入脊髓时分内、外侧两部分。内侧部纤维粗,沿后角内侧部进入后索,它们的升支组成薄束、楔束,降支进入脊髓灰质。外侧部主要由细的无髓和有髓纤维组成,这些纤维进入脊髓上升或下降1—2节,在胶状质背外侧聚成背外侧束dorsolateralfasciculus(Lissauer束),从此束发出侧支或终支进入后角。后根外侧部的细纤维主要传导痛觉、温度觉和内脏感觉信息。内侧部的粗纤维主要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压觉。上行纤维(传导)束(又称感觉传导束)(1)薄束fasciculusgracilis和楔束fasciculuscuneatus:这两个束是脊神经后根内侧部的粗纤维在同侧后索的直接延续。起点:薄束成自同侧第5胸节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楔束成自同侧第4胸节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止点:这些脊神经节细胞的周围突分别至肌、腱、关节和皮肤的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形成薄、楔束,在脊髓后索上行,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位置:薄束在第5胸节以下占据后索的全部,在胸4以上只占据后索的内侧部,楔束位于后索的外侧部。由于薄、楔束的纤维是自骶,腰、胸、颈自下而上按顺序进入的,因此在后索中来自各节段的纤维有明确的定位。功能:薄、楔束分别传导来自同侧下半身和上半身的肌、腱、关节和皮肤的本体感觉(肌、键、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和精细触觉(如通过触摸辨别物体纹理粗细和两点距离)信息。病变:当脊髓后索病变时,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信息不能向上传入大脑皮质,在病人闭目时,就不能确定自己肢体所处的位置,站立时身体摇晃倾斜,也不能辨别物体的性状、纹理粗细等。(2)脊髓小脑束1)脊髓小脑后束posteriorspinocerebellartract:位于外侧索周边的后部,主要起自同侧板层Vll的背核,但也有来自对侧背核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过来的少许纤维,上行经小脑下脚终于小脑皮质。由于背核位于胸髓和上腰髓,所以此束仅见于L2以上脊髓节段。2)脊髓小脑前束anteriorspinocerebellartract:位于脊髓小脑后束的前方,主要起自腰骶膨大节段板层V~Vll层的外侧部,即相当于后角基底部和中间带的外侧部,大部分交叉至对侧上行,小部分在同侧上行,经小脑上脚进入小脑皮质。此二束传递下肢和躯干下部的本体感觉和外感觉信息至小脑。后束传递的信息可能与肢体个别肌的精细运动和姿势的协调有关,前束所传递的信息则与整个肢体的运动和姿势有关。(3)脊髓丘脑束:可分为脊髓丘脑侧束lateralspinothalamictract和脊髓丘脑前束anteriorspinothalamictract:脊髓丘脑侧束位于外侧索的前半部,并与其邻近的纤维束有重叠,传递由后根细纤维传入的痛、温觉信息。脊髓丘脑前束位于前索、前根纤维的内侧,传递由后根粗纤维传入的粗触、压觉信息,据认为痒觉也由此束传导。脊髓丘脑束主要起自脊髓灰质Ⅰ和Ⅳ~Ⅶ层,纤维经白质前连合越边后在上一节对侧半的外侧索和前索上行(但脊髓丘脑前束含有少部分不交叉的纤维),当上行至脑干下部时,脊髓丘脑前束加入内侧丘系,而脊髓丘脑侧束纤维自成脊髓丘系继续上行,二者均止于丘脑。脊髓丘脑束在脊髓有明确定位,即由外向内依次为骶、腰、胸、颈节的纤维。一侧脊髓丘脑束损伤时,对侧损伤平面l-2节以下的区域出现痛、温觉的减退或消失。下行纤维(传导)束又称运动传导束,起自脑的不同部位,直接或间接的止于脊髓前角或侧角。管理骨骼肌的下行纤维束分为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前者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核)束,后者包括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等。(1)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tract:起源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其他一些皮质区域,下行至延髓锥体交叉大部分(约75%-90%)纤维交叉至对测,称为皮质脊髓侧束lateralcorticospinaltract,少量未交叉的纤维在同侧下行为皮质脊髓前束anteriorcorticosninaltract,另有少量不交叉的纤维沿同侧侧束下行,称为Barne前外侧束anterolateraltractofBarne。1)皮质脊髓侧束:在脊髓侧索后部下行,直达骶髓(约S4),逐渐终于同侧灰质板层
本文标题:解剖知识点及习题集(系统+局部)(十八)脊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561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