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农村社会学复习(重点增强版)
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农村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是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学习农村社会学的重要意义理论意义:(1)为认识社会发展与变迁的一般规律和把握中国的国情奠定理论基础。(2)为深刻认识和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提供理论指导。(3)为树立农村发展的综合、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奠定理论基础实践意义:(1)为制定农村政策、农村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2)为加强农村社区管理、组织管理提供农村社会学的相关知识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对于这个问题,主流的看法一是侧重研究农村社会整体,二是侧重研究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也就是具体问题。对这个问题比较具体的阐述: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农村社会整体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农村社会整体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揭示农村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变迁规律,促进农村社会系统的协调、健康发展。因此,农村社会学是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特点:主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居住——比较分散,交通不便、通讯比较落后文化——比较落后组织——不太发达,家庭的影响非常大毛泽东农村社会调查的理论和思想:对调查研究的地位和职能做出了论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作为社会调查方法的理论基础;社会调查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社会调查的基本分析方法:矛盾分析和阶级分析;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和方法论。乡村建设运动(1920s~30s,代表人梁漱溟-山东邹平,晏阳初-河北定县):意义:是一场推动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改良实验,以改造乡村社会为直接目标的实践性社会运动,是抗战以前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我国知识分子用教育、科学、文化和实业救国的一次大规模实验。背景和概况:旧中国农村贫穷落后,小农经济崩溃,社会各界达成了救济农村即拯救国家的普遍认识。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全国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先后设立的各种实验区有1000多处。最著名有梁漱溟山东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主持的邹平实验区、晏阳初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主持的定县实验区。主要内容:(1)兴办教育;(2)改良农业,主要是改良和推广优良品种,防治病虫害;(3)流通金融,成立借贷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向农民发放贷款,解决他们生产上的困难;(4)提倡合作,组织农民成立各种合作社;(5)推动地方自治;(6)建立乡村公共卫生保健制度,设立乡村医院,预防各种传染病;(7)移风易俗,剪发辫、禁缠足、禁吸毒、禁赌博、禁早婚和买卖婚姻、禁溺女、改革婚丧陋习等;(8)组织社会调查,出版专著。一、农民中国的问题就是农民问题。没有农民的现代化,中国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现代化。“读不懂农民,就读不懂中国。”1、农民的含义:指在农村地缘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和联系而组成农村社会各类社会集团、群体及社会组织的人。(界定标准:地域、职业社会关系、户籍制度等)2、农民的特征:传统农民特征:具有浓厚的乡土特征;具有内向和封闭的特征;具有普遍的特殊主义倾向;具有狭隘的功利倾向;具有强烈的保守倾向现代农民的特征:开放性增加、自主性增强、职业出现分化、文化素质的提高,农民观念的更新加快3、农村居民:是一个纯地理或纯地域划分的人口学概念,指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一切人。相当于人口统计上的“农村人口”。4、当代农民的基本特征:从数量上来看,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群体;从经济地位上看,农民仍然承担着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变的基础作用和支撑作用;从生活状况来看,农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但相对水平有下降趋势;从文化素质来看,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但内部仍存在一个庞大的文盲、半文盲阶层;从就业状况来看,农民已突破单纯的农业生产界限,几乎各个生产服务和管理部门都有农民就业;从思想观念来看,农民的价值观念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正在发生变化,但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仍然深深地支配和制约着农民的言行。5、农民社会化:是指农村社会成员在社会实践中,按照农村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的要求,将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一个能够适应农村社会环境、参与农村社会活动的社会人的过程。6、村落:主要指大的聚落或多个聚落形成的群体,常用作现代意义上的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7、村落社区是指自然地、历史地形成的,是小生产和自然经济的产物,包括自然村和行政村。8、农民问题(本质:土地、就业、人权、政权或者说中国问题):(1)农业增收困难,导致的收入差距过大;(收入低,农产品价格低,资金外流等)(2)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导致农民利益受损;(土地自主权、就业与工资、医疗与养老保障等)(3)农民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导致农民需求不能满足;(二元结构、社会流动、民主权利等)9、如何切实维护农民权益?(注意可能考有关农民问题的论述题)取消一切歧视农民的制度;社会事业与基础设施的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政府支持农业;全社会关爱农业。二、农村的婚姻与家庭1、农村择偶的特点:(1)择偶自主性不断提高。(2)择偶标准从重“家庭背景”转为重“个人条件”。(3)通婚圈扩大。(4)男性面临严峻的婚姻挤压。2、择偶梯度理论:指在择偶时,女性趋向于寻找地位相当或地位较高的男性,而男性则趋向于寻找地位相当或较低的女性的趋势。3、现代农村婚姻家庭存在的问题(1)农村婚姻问题:包办和买卖婚姻依然存在;婚姻质量差;夫妻分离造成离婚率升高。(2)农村老人赡养问题:没有社会保障,养老完全靠家庭和社区;家庭劳动力外流,留守老人生活困难;极端缺乏服务设施,老人生活不便。(3)农村家庭暴力问题: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对老人的虐待;对孩子的遗弃和冷淡。(4)留守家庭问题:家庭结构缺失对家庭关系的影响;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5)农村妇女问题—发展滞后:文化素质相对低;身体素质差;资源短缺,机会少;观念落后;农业女性化和女性农业化。4、宗(家)族(1)家族是按照男性血缘关系的原则,以家庭为单位组合而成的群体。(2)特点:家族组织重建但各种职能弱化;家族内部各家庭比较平等,文化和经济实力成为主持家族事务的重要条件;双方家族联合(姻亲参与家族事务)。5、农村家族的功能:具有一定的生产经营写作的功能;具有将强的生活互助功能;有助于处理组内纠纷,维护社会秩序;在农村的婚丧嫁娶和祭祀活动中能够发挥一定的组织协调功能。6、改革开放后,家族为什么在农村复兴?(1)聚族居住—宗族繁衍的温床。(2)家庭联产承包制—宗族复活的生存平台。(3)农村基层权力的弱化—宗族复活的契机。(4)感情归属和社区认同—宗族复活的社会心理。总之,宗族产生有其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的依据,政治运动不是消灭家族的根本办法,如果不提高生产力、改变生产方式,宗族就会复兴。三、农村社会组织1、社会组织含义:从静态意义上来说,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目标而有意识建立起来的社会结构单位。从动态意义上来说,社会组织是将分散的社会成员统一起来,对他们的行动进行有效协调和管理的过程,即社会的组织化过程。要素:一定数量的成员;特定的活动目标;明确的规章制度;严谨的权力系统;一定的物质设施2、农村社会组织内涵:是农村中为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执行特定的社会职能,并根据一定的规章、程序而进行活动的人群共同体。分类:政治组织(政党、政权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以满足农村居民各种文化需求为目标,以文化活动为基本内容的农村社会文化团体);自治组织;社会群团组织。特征:血缘、地缘关系是农村社会组织的基本纽带。非正式的、传统的社会组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村社会组织的发育过程从根本上受到行政干预的强大影响。家庭是农村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3、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农村村民自治概念:是农村基层人民群众的自治,是自治组织依据法律独立自主的管理本村的事物,使农民直接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内容:“四个民主”是核心: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两个公开”是基础:财务公开、村务公开4、影响村民自治质量的因素:政治;经济;文化;宗族;农民流动。5、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主要是指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自愿组织起来,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以提高竞争能力、增强成员收入为目的的专业性合作组织。6、农村产业化:农村应充分利用丰富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比较效益为中心,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从而使多数农民能在非农产业(工业、服务业等)中获得稳定的就业,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7、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体系的发展趋势以血缘、地缘关系为基本纽带由行政干预到自行组织由正式组织向非正式组织转变由传统组织向现代化组织转变四、农村社区和社会流动1、社区含义: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口,以特定的文化相维系,从而形成的一个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农村社区含义:农村社会区域共同体,是以主要从事农业为特征的居民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社会组织、社会制度、活动中心、认同意识的人群共同体。特点:以从事农业为主的居民聚居区域;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依存性较强;社会结构相对稳定,流动性较低;具有特定的文化习俗与社会制度。3、新农村建设背景:1、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2、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3、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城乡面貌反差大4、农村安定和谐面临压力,存在不少不稳定因素5、农民收入低、消费低内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注重实效、尊重民意,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等方式,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p62)目标:农民居住集约化、生产方式合作化、生产工具机械化、农民享受公共产品公益化、农民素质知识化、农民流动市场化、农民医疗教育制度化、农民养老保险普及化、城乡服务一体化。4、社会分层的含义: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和序列的过程。社会分层并非伴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历史范畴。社会分工是导致社会分层的最直接原因。当代中国农民社会分化的原因:财产制度变革、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系统与择业行为变化、分配制度变革5、韦伯的多元社会分层理论韦伯提出划分社会层次结构的三重标准:财富──经济标准(是个人用其经济收入来交换商品与劳务的能力,即把收入作为划分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经济标准)威望──社会标准(指个人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与尊敬)权力──政治标准6、农村社会流动1、社会流动: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的过程。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2、农村社会流动:是指农村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它既表现为农村社会成员地位的变动,也表现为农村社会成员社会角色的转换。3、社会流动原因:自然原因,如自然灾害或生态环境的变化人口原因,如人口增长的压力驱动人们流动。社会原因,如:社会价值观;战争、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由发明创造引起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农村社会流动原因:生产力原因、产业结构原因、政策制度原因4、社会流动的功能:(1)正功能:促进社会阶层结构的合理化与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有助于促进农村发展;有助于促进城市发展。(2)负功能: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可能引发甚至加剧城市社会问题;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涌向城市,导致不少农村成为以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的空壳村,可能影响农村社会发展。6、农村社会流动的特点、趋势:特点:1、职业转化与身份转化不同步;2、绝大部分农民的社会流动具有展示性和不彻底性;3、流动过程中亲缘、地缘等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4、流动目的的明确性与流动去向的盲目性并存;5、就总体或平均值而论,农村社会成员的流动比例低于城市社会成员
本文标题:农村社会学复习(重点增强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602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