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余光中•有一位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小巷里,高吟乡愁。•有一位散文家,时常举目望星天,作逍遥之游。•有一位评论家,拿起锐利的笔,声称要剪掉散文的辫子。作家生平及主要作品•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他也自称“江南人”。余光中被称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余光中曾经诙谐地把大陆称为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作家生平及主要作品•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梁实秋先生曾这样评价“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余光中的诗文中有一个主题是永恒的,那就是抒写对故乡的浓郁的相思之情。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余光中对故乡、对中国传统文化一往情深•“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余光中余光中对故乡、对中国传统文化一往情深有一种精神一以贯之,便是我对中文始终不渝的敬爱。中国文学一代代的传承像接力赛,我手中的这一棒是远从《诗经》、《楚辞》,经由李、杜、韩、柳、欧、苏一路传来,棒上还留有他们的掌温,不能在我的手中落地。”——余光中余光中对故乡、对中国传统文化一往情深“我曾经西化过,台湾在六十年代整个文坛有点倾向西化,那我当然也有过这么一段时间。可是我后来自己说,我好像一个很好的女孩子,跟一个流氓私奔了,奔到半途忽然觉得不行,不能这样奔下去,我就回头了。”——余光中余光中对故乡、对中国传统文化一往情深“孝子是一生守候在故乡的人;浪子是一生飘泊,心无所系的人;游子就是身在飘泊,心系故乡的人。”“我一直有一个说法:一个中国人,如果他一直墨守传统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孝子;如果说他一直向西方取经而不回来,那他就变成了一个浪子。孝子当然不会发扬光大,而浪子则一去不回头。往往是回头的浪子才能成气候,因为他能够融贯中外,吸收外来的营养,又能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余光中余光中对故乡、对中国传统文化一往情深“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当年离开内地,乃此生最大伤痛。幸好那时我已21岁,故土的回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余光中余光中对故乡、对中国传统文化一往情深•“诗是我的初恋,也是我一生的罗曼史,眼看她已经与我白头偕老了。”•“我这一生写诗虽逾八百首,但是我的诗不尽在诗里,因为有不少诗意已经化在散文里。……说得豁达些,不过是‘文体贯通’。”•“我曾经写过一千多首诗,写乡愁的诗占了十分之一。”——余光中余光中《乡愁》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四韵》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余光中《珍妮的辫子》当初我认识珍妮的时候,她还是一个很小的姑娘,长长的辫子飘在背后,像一对梦幻的翅膀。但那是很久很久的事了,我很久,很久没有见过她,人家说珍妮已长大了,长长的辫子变成卷发。昨天在路上我遇见珍妮,她抛给我一朵鲜艳的微笑,但是我差一点哭出声来,珍妮的辫子哪儿去了?余光中《寻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教学目标1、理解全文层次大意,品味文章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2、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理解和把握文中所运用的大量古典诗词和对偶、排比、叠字、通感等修辞手法的作用。3、分析本文中“雨”的意象的丰富内涵,理解听“冷雨”的感受和作者的“乡愁”。课文写作背景•《听听那冷雨》创作于1974年,其时正值大陆“文革”后期,海峡两岸的同胞不仅不能来往走动,而且连书信都不可通邮。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他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文化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了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课文写作背景《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喝茶》之于周作人一样,文章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本文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通过那蒙蒙细雨来凸现自己的思乡爱国感喟生命之情思。预习检测孺慕擎天寒濑惊蛰氤氲滂沱鞭挞仓颉rú[shì]làiyīnyūnpāngtuótàwěngcénqìnjiéxiǎnzhōujiūniè[chuán]jiézhé[chēng][qiánshǒu]jì蓊郁岑寂沁鼻羯鼓苔藓啁啾咬啮惊悸如椽大笔米芾王禹偁黔首拨弦潺潺裾边舐犊情深qíng[bōxián][chánchán][jū][fú]思考并讨论:1、理清全文思路,概括各段。2、你认为哪些语段涉及到了“听雨”的内容?全文层次划分及段落大意:•第一层(1-4自然段):由台湾岛上的“雨季”引入对“大陆”的思念,“大陆”的“春雨”连接着“他的少年时代”,引起“他”对祖国大陆故土和古典文化浓郁的牵挂与坚定的信念。•第二层(5-6自然段):从“看看”、“嗅嗅”、“闻闻”、“舔舔”等各个角度写雨,通过“中国风景”特有意趣与韵味的描述,表达自己刻骨铭心的思乡愁绪和人生感悟。全文层次划分及段落大意:•第三层(7-12自然段):为全文高潮。作者将“雨”想象为“一种回忆的音乐”,从“听听”的角度,尽情地抒写他对大陆生活情景的回忆和思念,以及久离大陆、漂泊在外的“凄迷”心境,集中地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命运前途的关心。•第四层(13-15自然段):写听不到雨声的失落,以此传达出“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的深深憾恨。第一层1、以惊蛰过后台北的雨开场,远离大陆25年的作者走在回家的路上,渴望回到大陆老家。2、从广义的中国人角度描述他的心从未离开过大陆,只是眼前已经不再是印象中的中国了。3、中国在哪里?4、从中文的美丽与方块汉字的博大精深入手,明确表达了中国与自己的关系。第一层:相关诗句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2、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书诏许传宫烛,香罗初剪朝衫。御沟冰泮水拖蓝,飞燕又呢喃。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金字泥缄。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元)虞集《风入松》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轻尘也都已不再。[cān][luán][pàn][jiān]第一层:相关诗句3、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僧志南《绝句》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5、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轻尘也都已不再。[lí]第二层5、先写雨天的气味,再写自己找寻气味的来源。6、作者第三次去美国,将落基山脉的景象与台湾溪头山雨作比较,对究竟是中国山水成就了中国画,还是中国画成就了中国山水的问题感到迷惘。第二层:相关诗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宋)姜夔《点绛唇》原文: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矶山上难睹的景象。[zì][kuí]第二层:相关诗句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唐)王维《终南山》原文: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yú]第二层:相关诗句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在人间-----山中问答(唐)李白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长恨歌(节选)(唐)白居易原文:回到台北,世人问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闲,故作神秘之外,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chuòyuē]第三层7、听听台北的雨,回味大陆的雨声,感受到思乡中的雨的灵魂。8、从优美的中国古典文化中聆听雨声。9、听眼前屋瓦上雨的节奏。10、听二十多年前,日式屋瓦上的雨的节奏。11、回忆二十年前,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12、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第三层:相关诗句原文: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宋)蒋捷《虞美人·听雨》第三层:相关诗句原文: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孟浩然•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元好问《骤雨打新荷(双调)》•相思迢迢隔重城,留得残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第四层13、台北的时代变迁:从瓦屋顶到公寓的水泥顶;瓦上的音乐成了绝响。14、眼前台北的雨中,仅存了伞的韵味。作者感叹时光的飞逝。15、将记忆拉回25年后的现在。作者无法淋一场故乡的雨,只落得些白发,还是仅能做一个广义的中国人。体悟文章的情感韵味体悟文章的情感韵味•读第一段,思考:为什么说“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都是潮润润的。”?那份游子思乡的牵挂如雨丝一般无处不在体悟文章的情感韵味•第一自然段前半部分的叠词很多,有什么作用?①“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凄凄切切”等叠词把雨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雨的缠绵、细蜜、柔情等溢于言表了。②叠词有一种轻音乐的美感,连缀这些可以组成另一幅图景,一首诗。体悟文章的情感韵味•“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这段话怎样理解?(提示: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黑白片的味道”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从安东尼奥那里来的”?)①此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黑白片的味道”比喻环境的单调乏味。②作者写此文时,正值大陆“文革”后期(1974),安东尼奥尼拍了一部反映当时中国现实的纪录片,调子很灰暗。作者由此表达了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担忧。雨大陆(故乡)拓展: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愁多在雨声中•“楚雨含情皆有托”,作为中国文学中传统的抒情意象,“雨”具有丰富而灵动的内涵,在古典诗词中出现的频率,也远远多于“风”“花”“雪”“月”等意象,可以说淅淅沥沥的雨打湿了泱泱诗国两千余年的诗歌史。•“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这是宗教祈祭之雨。“其雨其雨,杲杲(gǎo)日出。”这是《诗经》之雨。雨,自远古便与炎黄子孙
本文标题:听听那冷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631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