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与当代中国(科技)思考题参考答案
思考题F参考答案:一、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科技发展呈现许多新的特征。结合这些新特征,谈谈对当代新科技革命发展趋势的认识。当代科技发展特征主要有七个:1、科技发展加速化:科技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规模和速度不断提高,科技知识量急剧扩张,科学技术在几乎所有领域都出现了新的飞跃。2、科技知识综合化: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之间、科学与技术之间相互交叉融合;现代科学为技术的进步开辟了道路,技术体系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之上,主导性技术群落的科学含量日益提高;技术呈现群落化和跨学科、跨领域现象。3、科技研究集约化:各国都把发展科技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加强了对科技研究和发展的规划、投入、组织和调控;大部分科研项目采取了集体攻关形式;科技创新从基于个人兴趣的行为,发展成为集体、区域、国家乃至跨国的行为。4、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化: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官产学研结合愈发紧密;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周期不断缩短。5、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交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进行交叉与融合;社会科学越来越多地引入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理论模型;科学技术的研究方向和成果转化,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科学和意识形态评价的影响。6、科技与经济社会互动:科技进步不断开辟新的产业领域;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科技的创新;信息化不断推动社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对日常社会生活和国际交往关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7、科研开发国际化:科技发展突破了地域、文化的壁障,促进科技创新全球化和人类文明多样化的持续发展;科技竞争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展望当代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从总体上看,具有以下11个方面的趋势:第一,整体化趋势更为明显。主要以现在:1、基础科学内部的整体化、基础研究和技术发明的整体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整体化。2、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界限将被进一步打破。3、科技发展将呈现群体突破的态势,出现一批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三个层面融合的科学技术群落,以及多学科集簇创新的新局面。第二,科学技术处于新一轮革命的前夜。1、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需求看,世界几十亿人追求现代化生活方式与资源供给能力、环境承载能力不足的矛盾,呼唤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2、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可能性看,科技革命是长期量的积累基础上的突变。3、新科技革命以来,尽管知识呈爆炸性增长态势,但还没有出现足以比肩相对论、量子论的科学革命;4、一些科学理论体系所呈现的内在不协调性,也在酝酿着新的理论突破;5、近代以来科技革命周期缩短的态势,也正在蓄积这样的突破。第三,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为紧密。科学技术朝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方向迈进:1、信息技术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力量;2、生命技术酝酿的新的主导产业将对提高生活质量发挥关键作用;3、能源技术将为化解世界性能源和环境危机开辟新的途径;4、空间技术将进一步促进人类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第四,科学技术国际化的广度和深度迅速拓展。1、科学技术将越来越呈现合作与竞争并存、开放与垄断交织的态势;2、技术创新能力将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3、世界科技发展的总体格局,可能由少数发达国家为中心向多源多极方向演化。第五,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将超越和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物质科学中微观与宇观的统一、还原论与整体论的结合,将拓展对基本科学概念的全新理解,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为技术和经济发展展现新的前景。第六,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将更加密切:1、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进一步挑战传统伦理习俗;2、高新技术的发展强烈影响国家安全观念;3、科技伦理更加关注科技发展如何确定人对自然、社会和后代的责任。在21世纪,科技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科学技术的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第七,当代科学技术的一些前沿领域的发展尤其值得关注信息科学和技术领域:1、信息技术将有新的突破,产生新的网络理论、云计算、人机交互、数据挖掘、集计算存储通信于一体的新一代芯片;2、数字技术将继续向高性能、低成本和智能化方向发展;3、全球互联网将不断实现代际升级。第八,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对基因的遗传、变异和作用机理的研究,功能基因组和标靶的发现,疾病的早期预测诊断与干预的基础理论,药物分子的设计,干细胞与治疗性的克隆技术、转基因育种技术等方面,均有望实现突破。第九,能源科学和技术领域:人类将走向可持续能源时代,致力于研究开发以绿色和低碳技术为标志的先进、安全、可靠、清洁的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水资源的可再生性维持机理及高效利用,生物资源及仿生资源科学等前景可期。第十,材料科学和技术领域:1、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等领域,将会有新的突破,特别是纳米科技的进步,将给材料、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2、仿生材料、高智能多级结构复合材料等领域将有新的发明。第十一,基础科学理论领域:1、对宇宙演化及暗物质、暗能量、反物质的探测将不断深化;2、微观世界可能实现对原子、分子甚至电子的调控;3、对生命起源与进化的研究,将打开从非生命的化学物质向人造生命转化的大门;4、意识本质的研究也有望进一步深化。5、空间科学技术、地球科学技术和海洋科学技术等其他领域,都将朝着更加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二、结合中国科技发展实践,分析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主要障碍,以及如何处理自主创新和引进的关系。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科技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纵观全球,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及战略产业的发展,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以便在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权。 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科学研究的理念到科技工作的地位、从科技体制机制到科研环境条件、从科研布局到科技实力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历史性的变化,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和较为完整的技术研发体系。一些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一些新兴交叉学科迅速发展,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取得明显进步,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科技体制。 中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有些科研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对科技创新提出了巨大需求,也为大量科技新成果的运用提供了重要条件和广阔市场。日趋活跃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使中国能分享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成果。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科技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技术发明专利数量少,具有尖端水平的不多;科学研究质量不高,拔尖创新人才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存在不少弊端;中国是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科技创新能力薄弱;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权,中国必须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术,造就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始终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建设创新型国家一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二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三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始创新是指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而进行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是基础理论的发现、高技术的发明或具有原理性的主导技术的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新兴产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三种创新模式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了大量技术,对提高产业技术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在引进的基础上注重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高自主研发的能力,逐渐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自主创新与引进两者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与互补性,两者在推进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引进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创新。只有在引进的基础上不断消化吸收创新,才能减少对技术引进的依赖,迅速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在科技创新方面,应以创新能力强、创新效益高、创新环境好、创新创业人才辈出为目标,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第一,要更新价值观念,确立以人为本、让科技创新和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并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观念。1、要坚持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把科技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以及科学文化素质紧密结合起来。2、要适当区分技术发明的功利性和科学发现的非功利性,使科学发展能更持久地支撑技术发明。3、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战略主线,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4、要掌握一批核心技术,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创造一批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国际著名品牌。第二,要推进体制创新,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国家创新体系。1、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3、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4、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5、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同时,还要通过其他创新来推动科技创新:1、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有利于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摒弃纯粹量化的科研评价体系和管理方式,完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 2、以创新文化激励科技创新,促进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在内的基础理论创新,通过理论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文化驱动力;3、要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第三,要深化教育改革,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涌现的培养和用人机制。所谓创新人才,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而且要具有科学意识、树立科学精神和掌握科学方法,并且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科学地把握技术发展的双重社会后果,善于合理地应用科技知识进行创造和为社会服务。创新人才的能力体系,包括:1、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协调能力;2、对各种信息进行处理的思维能力;3、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评价问题的能力;4、基于问题作出科学决策的能力;5、将决策转化为实践的组织协调能力;6、根据工艺流程或操作规程进行创新工作的能力等。为此,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分流培养;营造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完善用人机制,激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在创新实践中发现和使用人才、培育和锻炼人才、凝聚和成就人才,使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资源。
本文标题:马克思与当代中国(科技)思考题参考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649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