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我的师德故事我是曹婷婷,忠德小学部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凭着对教育事业的强烈责任感,我把自己的愿望和抱负全部都倾注在我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上。我到这个学校已经2个月了,一路走来,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虽然我的教师生涯时间较短,但是我时刻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以作一名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为目标。一、以爱心关爱学生教育是走在孩子们心间上的工作。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作为教师,关心学生就应该像关心自己亲人一样,既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又要关心他们的健康,还要关心他们是否懂得怎样做人。这些看起来很平常,其实这正是一个教师爱心的具体表现。任课期间,我从思想上关心学生,感情上亲近学生,生活上关怀学生,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师生关系特别融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要求学生搞好学习的同时,更要求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注重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的提高,用我的爱心换学生的真心。例如我们班级的马嘉琦同学,在我刚刚接手这个班级时,她每个周一都会哭,每个周一上课时都在桌子上趴着,还会跟同学耍脾气,在她哭的时候,我让她停止哭泣,她会越来越大声,吵得全班都上不好课,神奇的是道路到了周二她就好了,类似马嘉琦一样的学生还有张嘉耀同学,在我与他们沟通时,了解到他们是由于想家所以每个周一都会哭,了解原因之后,经过我的努力,我的关爱使他们喜欢上这个班级,爱上这个班级。二、与家长温馨沟通自我上任以来,我就接手了三年级九班这个复杂的班级,在这个班级里都是这学期从各个学校转过来的学生,学生比较复杂,家长也不太了解学校的教育模式,在与家长沟通上有很大的问题。在与家长沟通时,我采取了经验丰富教师交给我的技巧对于有教养的家长,尽可能将学生的表现如实地向家长反映,主动请他们提出教育措施,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充分肯定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并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学生家长一起,同心协力,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对于溺爱型的家长,首先肯定学生的长处,对学生的良好的表现予以真挚的赞赏和表扬,然后再指出学生的不足。同时恳切地指出溺爱对孩子的危害,耐心的热情的帮助和说服家长采取正确的方式教育子女,让家长如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千万不能因溺爱而隐瞒孩子的过失。对于放任不管型的家长,要多报喜,少报忧,使家长意识到孩子的发展前途,激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与期望心理,改变放任不管的态度,吸引他们主动参与教育孩子的活动。同时要委婉的支出放任不管对孩子的影响,使家长明白,孩子生长在一个缺乏爱心的家庭中是很痛苦的,从而增强家长对孩子的关心程度,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最近,发生了一件很棘手的事,我们班级的一位女同学被指认偷东西,而且生活老师还在她的身上找到了被偷的东西。知道这件事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我没办法跟她的家长交代,她的家长把她送到忠德是来学习的,而不是来犯错的,在我与孩子的家长沟通后发现,这位家长是完全配合老师型的家长,会配合我的工作把孩子的坏毛病改正的人三、克服困难,坚守岗位我入职的时间较短,所以在工作岗位上一直勤勤恳恳,从未有过懈怠之心,对学校布置的任务总是按时地完成,对繁杂紧张任务就利用自己的下班时间自动加班加点完成,毕竟我作为新手教师要学习的事情有很多。四、多种方法转变差生教师对学生要宽容,对待“差生”更应宽容。不少教师对“差生”的教育有一种急躁情绪,总想两三天就让他们转化过来,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应该以宽容的心态,持之以恒地帮助“差生”改掉各种恶习,循序渐进地让他们克服不良陋习。应允许他们反复犯错,在反复中看到他们的进步,鼓励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由此产生自尊心自信心,坚决改错,最终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好学生。要让“差生”真正“回头是岸”,单靠教师和学校做转化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大力配合。“差生”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育,更不能游离于社会而成“真空人”,他们总会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所以,要转化“差生”,就必需争取家庭与社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共同教育好后进生,帮助其成长。师德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探索;外树树形象,内强素质,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才能不会落伍。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用现代教育思想武装自己,更新观念,更加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以自己的人生魅力去影响感化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丝毫没有懈怠,也不敢懈怠,我深知后面的路还很长。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立足实际,认真搞好教学,创造性地开展学校的教育教学、教改科研工作,积极探索。一定能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让桃李香满天下!
本文标题:我的师德故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665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