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新部编九上最后课外诗词-后四首
许浑(?—858)唐代诗人。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陆,寓居润州丹阳(今属江苏),遂为丹阳人。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公元832(文宗大和六年)进士及第,先后任当涂、太平令,因病免。大中中入为监察御史,因病乞归,后复出仕,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转睦、郢二州刺史。晚年归丹阳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其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诗多写“水”,故有“许浑千首湿”之讽。咸阳城东楼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tīng译文:•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夕阳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1、分析“一上高楼万里愁”的“愁”含义和作用。•愁,思乡,怀古。一个“愁”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以“愁”开篇,其后交待“愁”的缘由(用首句引出下文情感的抒发)。1、根据《咸阳城东楼》内容,概括作者“愁”的原因。•官宦在外,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2、《诗境浅说》评“山雨欲来风满楼”可谓“绝妙好词”,试从内容角度赏析。•思路:大意+写法+效果(对象特点+情感)•(大意)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形象地写出山城暴雨即将来临的情景,也暗喻唐王朝风雨飘摇、危机四伏的局面。(以自然界的变化喻社会的大变动)后人多用于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3、简要赏析《咸阳城东楼》颈联的表达效果。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思路:大意+写法+效果(对象特点+情感)•过去的秦苑深宫,现今只是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蝉不识兴亡,依然如故。虚实结合今昔对比(或从“视听结合”的角度分析也可),强调了秦苑、汉宫的荒废,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抒发了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4、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诗。•开篇“愁”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接着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5、中心思想•作者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情景交融,勾勒出一个萧条凄清的意境,抒发了对家国衰败、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简介•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齐名,世称“温李”。为朦胧诗鼻祖。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相见时困难,离别时也更加痛苦,又兼暮春时节,春风无力,百花凋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到死的时候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泪。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惜别之苦: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爱情忠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相思之苦: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借神话自我安慰的惆怅感伤:感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李商隐唐诗三百首无题李商隐标清.flv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相见时困难,离别时也更加痛苦,又兼暮春时节,春风无力,百花凋零。春风凋零离别困难痛苦2、赏析“东风无力百花残”:③写法+效果:这句诗用了景物描写,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渲染了离别的悲凉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别离伤感之情。④答题思路:大意+写法+效果(对象特点+情感)相见时困难,离别时也更加痛苦,又兼暮春时节,春风无力,百花凋零。写了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凄凉心境,表现了暮春时节两个有情人的离愁别绪和难舍难分的伤感之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与“思”谐音,暗喻相思之意蜡烛暗喻相思之泪春蚕只有到死的时候才会停止吐丝,蜡烛只有化成灰时才会没有了泪水。才才3、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思路:句意+写法+效果(对象特点+情感)答:春蚕到死的时候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泪.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作者强烈的相思之情和至死不渝的爱情。现在多指对工作的忠诚执著和无私奉献。成为一曲悲壮的千古绝唱。思路:写法+效果用了比喻、双关、谐音手法,“丝方尽”喻指“思方尽”,烛泪喻指相思之泪,比喻新奇巧妙,曲折丰富,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难舍难分,至死不渝的感情。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妻子早晨照镜子,只担心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容颜逐渐消失。男子夜晚读书时,应该感觉到清冷的月光寒气袭人。照镜,名作动清冷的月光如云的头发,代指青春年华夜晚读书担心早晨应该感觉到只寒气袭人改变颜色4、请从用词角度赏析“晓静但愁云鬓,夜吟应觉月光寒”。思路:词意+效果(对象特点+情感)A.“应”:“应”是估计、料想的意思,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表现了思念之深。B.“寒”:“寒”是寒冷、凄凉之意,一语双关,写出了凄清寒冷的环境,和作者悲凉伤感的心境,表达了诗人对年华易逝的深沉感伤和悲凉凄楚之情。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好在)蓬莱山从这里去没有多远,可以让青鸟一样的信使热情而周到地为我探寻、察看,传递消息。kān传说中为西王母传递信息的神鸟,指信使。探寻、察看替没有多远蓬莱山从这里热情而周到5、赏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答题思路:大意+写法+效果(对象特点+情感)(好在)蓬莱山从这里去没有多远,可以让青鸟一样的信使为我探寻、察看,传递消息。诗人用了典故的手法,借用“蓬山”“青鸟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相见很难和期待双方互通音讯的意思,表现了作者苦苦相思,期待互通音讯的愿望。主题:通过写离别相思之情,表现了作者对爱情至死不渝的忠贞。行香子秦观•树绕村庄,水满陂(bēi)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yáng)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译文•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淋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填空:这首词随作者的_____________展开景物描写,作者笔下的景色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春游(游览)顺序或游踪色彩明丽生机勃发或欣欣向荣(意思对即可)•1.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记述自己的一次兴致勃勃的春游,展示了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境界,表现了词人享受田园风光时内心的快意与轻畅。•2.请对这首词的主要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示例一:动静结合。通篇全是写景,但上下片的安排与采取的视角各不相同。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时有化静为动,如“绕”、“收”等字,游人缓步其中;下片侧重描绘动态景象,其中静景动景又互相映衬。这样,就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示例二:白描手法;例如“有桃花红”三句,写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黄色的菜花,据实写来,不事雕琢,却突出了绚丽的色彩,浓郁的香味,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再如“正莺儿啼”三句,在客观的再现中,营造—幅莺啼燕舞、蝴蝶采蜜的画图。示例三:寓情于景。整首词通篇写景,描绘了“小园”—带和“东冈”附近明媚的春光,明快的节奏中,自然流露出词人愉快的心境,宇里行间贮满盎然的意兴。•3.这首词的白描手法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这首词语言简洁,极少修饰;如“红、白、黄;啼、舞、忙”,有静有动,有色有声;描绘出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图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qiǎng)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1、“而今识尽愁滋味”中的“而今”和“尽”字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而今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尽”概括包含着词人一生众多的艰难与辛酸,使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领起“欲说还休”。•1、“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两句中的“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2、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作者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答案见《全解》74——75页“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思考句中叠句的作用。•紧承“尽”,愁到极点无言说,紧连下文忧国伤时,报国无门之意在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形下,不便直言,转言天气。秋色入心即为愁,深沉含蓄。下片叠句与上片互为呼应,表现自己愁闷已极,反映出作者饱经忧患的心路历程,分析“却道‘天凉好个秋’!”中的“却”字的表达效果•今昔对比,突出强调了今日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愁之深重。•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一问:整首词通过“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期与“识尽愁滋味”的“而今”两相对比,抒发了郁结于胸的深沉忧愁和强烈愤懑。第二问: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当时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无奈、痛苦之情。
本文标题:新部编九上最后课外诗词-后四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671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