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下半部分课程内容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城市广场设计特点4学时城市对外交通(道路景观设计)2学时停车设施规划设计2学时城市客运交通规划2学时城市货运交通规划2学时课程总结2学时总计14学时上课要求1、点名:原则上4次,允许1次不来,但是不能同时3人以上2、课程答疑定于周二中午,教2-2143、联系方式:683225784、E-Mail:linjianxin@bucea.edu.cn第一讲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林建新交通工程系引1.我国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道路借助交叉口相互连接成道路系统,以解决各方向车流与人流的交通组织和转换。交叉路口是道路网络的结点,在路网中起着从线扩展到面的重要作用。由于相交道路上的各种车辆和行人均须汇集于交叉口后才能转向其他道路,这时车辆和车辆之间、车辆和过街行人之间相互干扰,尤以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之间的干扰为甚。这样,既造成交通堵塞、降低行车速度和通行能力,又容易产生交通事故。因此做好交叉口的规划和设计很重要。当前我国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主要依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和《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以及《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等。部分城市也出台了地方性的规范,如《上海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武汉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等。引2、当前我国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1.缺乏对整体道路环境及交通特性的分析。2.对非机动车流,过街行人,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缺乏考虑。3.交叉口管理措施不到位,不能充分发挥交叉口潜力。4.大型立体交叉口存在占地过大,效率不高的问题。引3、未来我国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1.精细化,高效化,重视现有交叉口的改造挖潜。2.重视交叉口的管理措施、优化设计。3.充分考虑非机动车流对交叉口的影响。重视行人过街,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4.节约占地,利于环保,与城市环境相适应。平面交叉口的作用是什么??道路与道路(铁路)相交同一平面城市道路网络节点,使城市交通由线扩展到面制约道路通行能力第一节平面交叉第二节立体交叉第三节城市广场设计特点第一节平面交叉一、道路交叉口的抹角拓宽二、平面交叉口设计概述三、交叉口的平面设计四、环形交叉口五、交叉口竖向设计一、道路交叉口的抹角拓宽•为增加道路交叉口的交通通行能力,对道路交叉路口的道路红线进行抹角拓宽后的红线位置,根据不同等级道路交叉口的情况,制定以下抹角拓宽方案。•注意:与城市快速路交叉口的抹角拓宽方案以个案处理。一、道路交叉口的抹角拓宽1.以下情况道路红线只做抹角修改,不再拓宽。抹角边长为支路15~20米,主次干道20~25米。(1)各类丁字路口;(2)当三条(含)以上道路相交时;(3)当两条道路斜向交叉时(交叉角≥105°或≤75°)。一、道路交叉口的抹角拓宽2.红线宽度≤25米道路与其它道路的交叉口,路口红线不再进行抹角拓宽。3.二环路范围内的路口抹角尺寸可相应标准降低一个等级。对各类“丁”字相交路口道路红线只做抹角修改,不再拓宽。抹角边长为支路15米,主、次干道20米。当平交十字路口有二个(含)以上的角部被永久性建筑物“填满”,道路红线不再进行修改。新安排建筑时按有关要求后退。当二条路错口(或偏轴)相交时,只拓宽抹角修改一侧。原则是尽量使路口对正,减少偏差的程度。修改的尺寸按典型路口形式。当三条(含)以上道路相交时,道路红线只做抹角修改,不再拓宽,抹角边长为:支路15米,主、次干道20米。当二个路口相距过近,如按典型方案进行道路红线修改将产生“穿袖”(修改段搭接)时,则只抹角,不再拓宽,抹角边长均为20米。当二条路斜向交叉(交叉角≥105°或≤75°)时,道路红线只做抹角修改,不再拓宽,抹角边长为:支路15米,主次干道20米。一、道路交叉口的抹角拓宽•红线宽度≤25米的城市道路(区间道路)之间出现交叉时,路口道路红线均不再进行修改。•当红线宽度≤25米的城市道路与红线宽度≥30米的城市道路之间出现交叉时,道路红线只做抹角修改,不拓宽,抹角边长为:支路15米,主次干道20米。二、平面交叉口设计概述(一)交叉口的交通分析(二)交叉口机动车交通组织和管理(三)平面交叉的基本类型及特点(一)、交叉口的交通分析1、概念1)交通流流态•分流•合流•交叉•交织•分离2)危险点•冲突点(交叉)和交织点(一)、交叉口的交通分析②有交通信号5①.无交通信号92、危险点分布—三岔口(一)、交叉口的交通分析2危险点分布四岔口无信号32(一)、交叉口的交通分析2危险点分布四岔口有信号10(一)、交叉口的交通分析2危险点分布五岔口交错点类型无信号交叉口有信号交叉口相交道路条数相交道路条数345345分叉点3810244合流点3810246左转冲突点31245124直行冲突点045000交错点总数9327051014(一)、交叉口的交通分析3、交通情况分析•在简单的没有交通管制的平面交叉口上,冲突点的增加与相交道路条数增加成指数关系。•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左转车。•进行交通管制:设置信号灯或交警指挥,使不同方向的直行及左转车辆通过交叉口的时间错开,按顺序开放各条路的交通。(二)、交叉口机动车交通组织和管理1、交通管制在城市平面交叉口普遍采用色灯或交警指挥。•单相位灯管•多相位灯管(二)、交叉口机动车交通组织和管理2、交通组织•设置专用车道•左转车辆的交通组织•渠化交通•自动化交通组织•调整交通组织设置专用车道设置专用车道左转车辆的交通组织渠化交通(三)、平面交叉的基本类型及特点1、简单交叉口2、渠化交叉口3、扩宽式交叉口4、环形交叉(三)、平面交叉的基本类型及特点1、简单交叉口用于相同等级或不同等级道路交叉中,是最基本的交叉形式⑴.十字形交叉形式简单,交通组织方便,街角建筑易处理。特点适用⑵.T形交叉形式简单,交通组织方便,街角建筑易处理。通常用于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交叉,特殊情况也可用于两条干道相交。特点适用⑶.X形交叉交叉口范围狭长,对左转交通不利(正面碰撞),街角建筑不好处理。特点适用特殊地形⑷.Y形交叉交叉口范围狭长,对左转交通不利(正面碰撞),街角建筑不好处理特殊地形特点适用(三)、平面交叉的基本类型及特点2、渠化交叉口•交通岛o中心岛o分隔岛o方向岛o安全岛•交通岛的布置(三)、平面交叉的基本类型及特点3、扩宽式交叉口4、环形交叉三、交叉口的平面设计(一)、平面交叉口设计内容(二)、平面交叉口设计原则(三)、设计标准和依据(一)、平面交叉口设计内容o交叉口型式的选择o交叉口车道数量及车道宽度的确定o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计算o附加车道设计o视距的保证o转角缘石半径的确定o人行道和过街横道的设计(二)、平面交叉口设计原则•宜采用正交,必须斜交时交角宜大于45°,不宜采用错位交叉、多路交叉和畸形交叉•应合理确定平交或立交•前期工程应为后期工程扩建预留用地•交叉口设计应做好交通组织设计•交叉口转角处的人行道铺装宜适当加宽•快速路、主干路上的重要交叉口应修建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三)、设计标准和依据A.计算行车速度B.平面交叉口视距C.转角处缘石的设置D.交叉口的拓宽E.人行道F.设计交通量A计算行车速度B平面交叉口视距计算行车速度(km/h)4540353025201510停车视距(m)4540353025201510由停车视距的最不利车位对视线所组成的三角形,视距三角形应以最不利的情况来绘制,绘制的方法如下:(1)首先确定交叉口计算行车速度,然后由表查出相应的停车视距;(2)根据交叉口的具体情况,找出行车可能的最危险冲突点;(3)由冲突点向冲突两方向量取停车视距,得到车位点;(4)将两车位点连以直线便得视距三角形。R=)2(-RR1FB)(1272iV为了保证各种右转车能以一定的速度顺利地转弯,交叉口转角处的缘石应做成圆曲线或复曲线为宜。圆曲线的半径R1称为缘石半径。C转角缘石设置表3.5.2-2交叉口转角路缘石转弯最小半径右转弯计算行车速度(km/h)302520路缘石转弯半径(m)无非机动车道252015有非机动车道201510四、环形交叉口(一)、中心岛的形状和尺寸(二)、环道的宽度(三)、环道的横向坡度(四)、环形交叉口的交织角(五)、环形交叉口的优缺点(六)、环形交叉口的适用条件(一)、中心岛的形状和尺寸1、形状2、中心岛的半径oR岛应满足行车平稳的要求o交织段长度大于交织距离V计(km/h)20253035405070交织距离m25303540456080)(2)(1272mbiVRi(二)、环道的宽度•车道条数•车道宽度1.环道—绕中心岛的单向行车带。2.环道的功能:靠近中心的一条作绕行之用。最靠外侧的一条作右转之用。中间的一至两条作为交织之用。3.环道的宽度:环道通常三车道(三)、环道的横向坡度•环道上应保证行车平稳和排水通畅。(四)、环形交叉口的交织角•交织角是检验车辆在环道上交织行驶时安全程度的一个指标。交织角是指入环车、出环车行驶轨迹的平均夹角这个夹角越小越安全,一般在20°~30°之间。(五)、环形交叉口的优缺点•优点o车流可以连续不间断的驶过交叉口o提高了通过能力o利于安全行车o交通组织简便o美化城市•缺点o占地面积大o左转车绕行距离大o交通能力有限o当非机动车交通量大时,影响机动车进出环道(六)、环形交叉口的适用条件①相交道路车流量均匀,流向比较稳定,转弯车辆多,尤其是多路口和畸形交叉口②高峰小时交通量在2000辆以下③非机动车及行人较少,车种单一的郊区道路④作为过渡阶段的重要交叉口⑤地形平坦五、交叉口竖向设计•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相交,主要道路维持纵横断面不变•等级相同的两条道路相交,一般维持各自纵坡,改变横坡•相交道路等级和交通量相差均较大时,保大•不应使一条道路的雨水排入另一条道路•至少应有一条道路的纵坡能将雨水排出交叉口路段上等高线绘制i1和i3分别为道路中线和边线的纵坡(i1=i3通常)i2为路拱横坡,B为行车道宽度,h1为路拱高度。设置路拱后,等高线在行车道边线上的位置沿纵向上坡方向偏移地距离L2为:五、交叉口竖向设计(主次相交)五、交叉口竖向设计(主主相交)第二节立体交叉一、立体交叉的设置依据和条件二、立体交叉的基本类型三、立体交叉型式选择原则四、互通式立体交叉五、立体交叉的交通功能分析一、立体交叉的设置依据和条件1、设置依据•道路网规划和布局要求•交通需求•用地可能性•技术合理性•经济可行性一、立体交叉的设置依据和条件2、设置条件a)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与交通繁忙的公路相交时b)快速路之间及其与主干路交叉c)主干路与主干路相交的交叉口交通量大于4000-6000辆小客车/小时二、立体交叉的基本类型(1)按交通功能分类分离式互通式(2)按交叉口交通流线相互关系分类•完全立交型立体交叉•交织型立体交叉•不完全型立体交叉完全立交型立体交叉o相交道路的所有交通流线均空间分离的立体交叉交织型立体交叉o相交道路的交通流线相互重叠,即存在交织路段的立体交叉不完全型立体交叉•相交道路的交通流线之间至少存在一个平面冲突点的立体交叉(3)按平面几何形状分类•苜蓿叶形•喇叭形•环形立体交叉•叶式立体交叉•菱形立体交叉苜蓿叶形苜蓿叶立交苜蓿叶立交交通组织喇叭形环形立体交叉叶式立体交叉菱形立体交叉其它分类•1、按相交道路条数o三路、四路、多路立体交叉•2、按立体交叉的层数o两层、三层、多层立体交叉•3、按结构形式o上跨式、下穿式、半上跨半下穿式•4、按服务对象分类o公路、城市道路、公路与铁路立体交叉•5、按左转弯匝道布置形式o右进右出左转弯匝道—间接式—非定向式o右进左出、左进右出左转弯匝道—半间接—半定向式o左进左出左转弯匝道—直接式匝道—定向式匝道左出右进右出左进右出右进三、立体交叉型式选择原则1.要依据交叉口设计小时交通量、流向、地形、地质和地下管线等(有所依据)2.保证主要方向的交通顺畅3.立体交叉匝道口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设计小时交通量较大,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
本文标题: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759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