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民间文学发展历程摘要中国历史悠久,地广人多,长期的创作与积淀,使中国民间文学成为一个令世界钦羡的巨大宝库。中国民间文学源远流长,影响深广。从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周代的民歌民谣开始,各民族历代都有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产生、流传。中国的民间文学是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上、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间文学,它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一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根”。本文主要从民间文学的起源、传承与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当代,对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作简要梳理。关键词:民间文学发展历程一.中国民间文学的发生与起源——原始社会民间文学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口头文学活动。在原始社会,人类的文化还是混沌一团的统一体,所以民间文学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活动,它与初民的劳动、语言、宗教、游戏、风俗、阶级斗争和人际交往等紧密连成一体。原始形态的民间文学具体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在劳动节奏基础之上,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的歌谣活动;二是宗教活动中与仪式行为相伴随的神圣叙事,我们今天称之为“神话”;三是休闲时借以消遣的传说与故事。原始的口头文学当然不可能原封不动地保留到今天,我们现在只能根据考古文物、古籍上的零星记载和当代原始民族的口头文学来推测它们的形态。关于原始歌谣的起源,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先民曾经有过无数的歌谣创作,可惜他们那原始的歌声,与他们那粗犷彪悍的舞姿一起早已随着时间飘逝了。而神话的起源,既与先民们为争取生存而与大自然的斗争有关,也与人类心理的特定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对民间传说和故事的起源,原始人关于神的故事即神话,其讲述多与特定的宗教活动有关。因为对神的虔诚,使他们在讲述这类神圣故事时存在着许多禁忌,这一点已为大量的田野调查所证实。因此,他们在平时的闲暇中,很可能会讲一些较为轻松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传说与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的神话逐渐衰亡,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逐渐成为民间文学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叙事作品。中国民间文学的源头,发轫于原始时代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那些直系先祖们的创造。考古发掘表明,中国出土的古人类文化遗迹,从腊玛古猿到北京猿人,从旧石器文化到青铜时代,从无文字社会到狭义的历史时代,有一条较明晰的文化进化链,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一个文化传统。二.先秦古籍对民间文学资料的记录与保存先秦时期,古籍杂陈,很多民间文学资料从这时起就有了零散的记载。先秦古籍里,记载神话资料最为丰富的,当首推《山海经》。很多重要的神话都赖此书得以存其大概,这些神话,脉络清晰,情节生动,不仅富于想象,而且包含有部族观念、图腾信仰,展现出我国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质和不同时期的神话形态。但这些先秦古籍并不是专门的神话书籍。与神话相比,先秦古籍中所保存的歌谣更为丰富。除后人记录的生动概括了古人狩猎活动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以及《孟子》引《尚书·汤誓》所载相传为反对夏桀虐政的歌谣“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等外,《周易》里还保存了不少周以前的民间歌谣。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被认为是我国采风之始。《诗经·国风》号称十五国风,有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曹、桧、豳等地民歌一百五十多首,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湖北等地区,是中国古代民歌的总汇。《国风》绝大部分内容都来自各地的民间创作,内容相当广泛,反映了当时民众的生活、思想、情感和愿望。《诗经》可以说是先秦时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民歌,与之相隔大约四百年左右的《楚辞》,则可以看做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南方民歌的代表。《楚辞》在我国歌谣学方面的一大贡献是保存了楚歌,即楚地民歌。除古代神话、民歌外,先秦古籍中还记载有大量的寓言。战国时代是寓言产生和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寓言创作的黄金时代。三.两汉时期的民间文学两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向上的时代,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经济也较发达。这时期记载民间文学资料的书籍很多,民间文学本身也比较繁荣。对于神话的记载虽说历史文化倾向渐浓,但却比较丰富完整,以《淮南子》和《史记》记述最多。至于两汉时的寓言,其题材和手法大多因袭先秦,且主旨是为空前统一的汉王朝寻求长治久安之道,所以这时的寓言便成为在政治上、生活上给人们以劝诫的“劝戒寓言”。两汉寓言主要收载于刘向所编辑的《说苑》和《新序》两本集子中。汉代文学的精华是汉代民歌。汉乐府民歌是《诗经·国风》之后的又一个丰硕果实,继承和发展了《诗经》、《楚辞》的现实主义传统,民歌的艺术形式及表现技巧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创造。当时的主要杰出代表作品便是《孔雀东南飞》。此外,两汉民谣和其他时期的民谣一样,也是最敏感的社会晴雨表。它们被史籍记载下来的虽然不多,却有着重要的社会历史价值。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文学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又是一个思想比较活跃的时代。这时期我国文言小说初具规模,分为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合称为笔记小说。志怪小说数量最大,保存下来的尚有三十余种,里面记载了大量来自民间口头的故事和传说。其中容纳民间文学材料较为丰富的有干宝的《搜神记》、王嘉的《拾遗记》、托名晋代陶潜的《搜神后记》、任昉的《述异记》以及张华的《博物志》、托名曹丕的《列异传》、刘敬叔的《异苑》、吴均的《续齐谐记》等等。以晋代干宝的《搜神记》最为重要。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被称为“天下之笑林,调谑之巨观”的中国第一部笑话专集,三国时魏邯郸淳所撰的《笑林》,现存20余则,从此各类笑话书盛传于世,到明清时期更为成熟发达。民间歌谣在魏晋南北朝时仍有很大的发展,这个时期的民歌有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的分别。尽管都是同一时期的民间创作,由于所产生的地区不同,环境不同,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有着较大的差异。五.唐宋时期的民间文学唐宋时期我国文化高度发展,民间文学一方面继承了前代民间文学的优良传统,一方面又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显得丰富多彩。民歌民谣,是历代民间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这时也不例外。山歌一词在唐代就已产生,白居易有“岂无山歌与村笛”句,李益也有诗曰“山歌闻竹枝”。遗憾的是唐宋时期的民歌保存下来的不多,但民谣却很丰富。这时期的民谣都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爱憎情感。随着市民阶层的形成,加上受西域音乐影响,唐代正式形成了一种新的民间文学形式,即民间词,唐宋民间词是随敦煌石室古代文物的发现而现的,以唐五代为主,大部分民间词语言质朴,抒情直率,反映社会现实具有相当深度。唐宋时期民间文学的主要形式是说唱文学。中国民间很早就有以说唱形式进行娱乐、传诵故事的渊源,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唐代佛教盛行,这种形式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唐时的说唱文学以变文形式出现并广为流传;到了宋代,说唱文学除以说白和唱词相间叙述故事的鼓子词、诸宫调外,多已转化为一种以说为主的民间说话,产生了话本。民间说话即讲故事,唐代佛教盛行,随着大量佛经的翻译,带来了很多印度民间故事。宋代时中国民间故事集大成的时期,不仅有分类汇编古代传说故事的巨著《太平广记》,还有收录2000余篇宋代故事的《夷坚志》(洪迈)问世。除话本外,宋代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戏剧。宋时的戏剧以民间杂剧和南戏为主。六.元明清时期的民间文学元代民间文学,除了一些现实性、斗争性较强的歌谣外,以取材于民间故事和传说的民间杂剧为主。这些民间杂剧,大都是以民间故事传说为基础写成的,反映了广大人民在外族统治者压迫下的痛苦生活和反抗要求,都是极深刻的。此外,元末刘基选取民间故事加以改造,创作了大量寓言故事,这些寓言故事集中在他的《郁离子》一书中。明清时期,是我国民间文学史上采录民间文艺卓有成效的时期,出现了许多采录民歌民谣、搜集整理民间笑话和故事的文人,使当时的山歌、笑话、谣谚等被大量记录下来。这一时期,不仅涌现出一系列载有丰富民间故事的笔记小说,在《聊斋志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优秀长篇小说中,我们还看到了民间叙事传统和作家创作的融合。七.晚清学者的民间文艺活动晚清时期,一批具有一定新思想的学者,为了一定的需要较为广泛地设计了民间文学的研究领域。以黄遵宪、夏曾佑、蒋观云等为代表的改良派学者,为宣传自己的政治改革主张,相当大胆得首先表现了他们对民间文学的一些看法。紧接着,章炳麟、鲁迅等,在他们的各类著作中,从各种角度触及民间文学,发表了不少深刻的见解。这些对民间文学的看法及见解,是那个时期进步文化和学术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民间文艺学的前导。八.“五四”前后的歌谣学运动“五四”前后,我国文化界兴起了一个采集、整理、研究人民口头创作的诗歌、故事、谚语等的新科学运动,即歌谣学运动。时间是从1928年冬北京大学歌谣征集处诞生至1925年暑期《歌谣周刊》停刊,这是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研究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除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之外,茅盾的神话研究和赵景深的童话故事研究等,在中国现代神话学发轫之后,创建了中国的歌谣学和传说故事学的雏形。九.20世纪30年代的民俗学活动1926年6月,北方政治形势恶化,使以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为中心的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发展中断,北京大学一些教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民间文学的新风也随之由北方吹到了南方。1927年冬,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成立了“民俗学会”,归属于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民俗学会的主要活动,仍是搜集研究民间文艺,但其搜集、研究活动一开始就比较偏向于民俗学,特别是理论上,后来渐与民族学、人类学相汇合。以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为基础的20世纪30年代民俗学运动,把民间文艺的搜集和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民俗学会、北京中央研究院民间文艺组和中国民俗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间文艺学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开始确立民间文学学科体系。十.20世纪40年代的民间文学运动20世纪40年代的民间文学特别是解放区的民间文艺活动,对中国当代民间文艺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尽管战乱不已,仍然有一大批热爱中华本土文化、中国民族传统的民间文学家、作家、文化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进行民间文学的搜集、调查、研究、出版及推广事业,并且作出了足以彪炳青史的可喜成就。以郑振铎所著的《中国俗文学史》的出版为标志,一个以他和赵景深为代表的“俗文学派”形成了。后来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也为这一时期的民间文学提供了发展方向,把这一事业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十一.民间文学在新中国的新发展1950年3月,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该研究会出版了《民间文艺集刊》和《民间文学》杂志,大学里纷纷开设民间文学课程,培养专门人才。在毛主席的几次号召下,成立了各类机构,中国民间文学的丰富资源令学术界刮目相看,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更加系统化,“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全面收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十二.八十年代以来民间文学研究走向繁荣——阔步前进的新时期这一时期,理论研究空前活跃。1984年—1991年这七八年间,全国各地民协和专门学会就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学术研讨会100多次。2001年举办了全国首届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山花奖”评奖活动,参与申报的1979年—2000年间出版的学术论著共400余部,经认真评选,获得荣誉奖、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的达125部。民间文艺学的各个层面,均有自己的优秀论著。老中青几代人勤奋耕耘,显出这门学科的巨大活力。值得特别提出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祖国大陆民间文学热潮的激励下,台湾文化界的有识之士,也发出了“抢救民间文学资料”的呼吁,并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力推进调查、采录、研究民间文学的活动,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果。同时,旅居海外的华人学者中,也有钟情于中国民间文学而著述甚丰的。长期任教于美国西伊利诺大学的丁乃通教授,以其《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和《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在国际学界享有盛誉。另一位现移民澳大利亚的谭达先博士,先后在香港商务印书馆和台湾贯雅公司出版《中国民间文学理论丛书》和《中国民间文学基本知识丛书》,以及《民间文学与元杂剧》等10多种论著,在海外拥有广大读者。他们为沟通这一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从2005年开始
本文标题:民间文学发展历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796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