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当前师德内涵及师德监督体制建立
当前师德内涵及师德监督体制建立师德是教师职业真正传道授业之根本。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2005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掀起了师德研究和探讨的热潮,如何加强师德建设是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工作。一、新时期师德的内涵所谓师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包含了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职业荣誉等内容。广义的师德不仅仅包括职业道德层次,还应当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立场和态度、法纪观念和行为等,师德不限于教育活动的需要,也是社会的公民和先进分子应具备的素质。此处我们仅从狭义的角度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内涵和构建展开论述。1.爱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提倡学生尊敬师长,同时也提倡师长爱护学生。尊师爱生,教学相长,这是师生之间革命的同志式关系。”这是对新时期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明确要求。关心热爱学生,是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情感,是教育实践中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它表现了教师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爱,体现了教师的独立人格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爱生,就是要全方位地关心每一个学生,不只是学习上,而是思想、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爱生并不排斥“严”,某种程度上,严格要求学生是一种更为实在的爱。我们一方面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小事抓起,对其不良行为决不姑息迁就,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另一方面,教师又要严格要求自己,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为人师表,身教更重于言教,切忌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做文章,甚至讽刺、挖苦学生。要懂得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反映了自身的修养,都可能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责任教育部部长周济曾经提出“爱与责任———师德之魂”这样一个命题,第一次把责任提高了师德之魂的高度,并进一步阐述了教师肩负的岗位责任、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教师责任是社会及其群体对教师个人职业角色的期望,教师对这种期望的认同就是教师责任感。教师承担起责任的首要前提就是分清任务,认识到规定的具体情境中所应承担的任务,学会在不同情境中如何跟学生发生相互作用,选择恰当的策略。如何使学生感到在学校安然自在,不受拘束,充满创造活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帮助学生发展学习的一般动机,使每种学习活动切合学生,唤起对各种学习材料和生活问题相互联系的意识,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情境,也是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同样也是教师的责任。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得有清醒的教育意识,有教育理性和教育智慧,能正确评价学生的精神风貌,促使学生发挥更高的自我潜能,增加其洞察力和理解力。教师具有这样的教育责任感,其肩负的教育责任和义务才有可能实现。每一个真正具有责任感的老师,会用自己对教师和教育的理解,明确自己的责任,并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尽心尽责。3.教育能力教育能力首先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学高为师,教师对某一学科知识丰富、业务精通、治学严谨、注重创新,这也是师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代社会是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新知识不断涌现。教师应该紧跟社会发展的潮流,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思维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把握住学术前沿和先进技术,加快科技创新。不仅要求教师自己要有紧迫感,还要从制度上督促激励教师不断超越自我。教育能力还要求具有引导技巧。教师的本质特征就是教书育人,其教育劳动不是直接创造财富,而是通过培养对社会有用之才而创造财富的。因此,教师不仅自身要有扎实的业务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要有很强的洞察学生心理、思想状况的能力,即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引导,才能把自己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的力量。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自己的专业,不断探索符合当代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升自己的引导能力。4.与时俱进传统价值观强调教师的献身精神与牺牲价值,使教师职业具有独特的神圣性,体现了中国教师的传统美德。然而,在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和追求自我实现的文化背景下,这一价值观需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为人师表,要以自身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优秀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为基础。要将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积极上进的青年,教师首先要具有这样的道德魅力。良好的师德修养是言传身教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决摒弃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完善的师德,需要宣传、灌输、引导、示范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和激励。但是,思想教育绝不是孤立唯一的,道德归根到底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教师道德离不开教师利益。师德教育既要反对那种漠视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倾向,也要反对那种忽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行为,要把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与教师个人的利益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关心理解教师,增强师德建设工作的感召力,从而使师德建设虚实结合,化虚为实。二、师德监督机制的构建面对当今师德滑坡现象,探讨加强师德建设的途径显得尤为重要。完善教师职业道德机制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保证。师德监督机制是指对教师的师德状况和其行为目标的选择起督促、制约作用的系列措施与制度。师德监督机制的构成要素包括自律和他律,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但就学校内部而言,主要指他律和自律。首先,在他律方面,主要是建立并完善学校监督、同行监督、学生监督三位一体的师德监督体系,这个监督体系应该是显性和隐性相结合,包括设立师德建设举报箱和举报电话,进行不定期的问卷调查,建立师德监督网站,领导和教师听课,教师互评,教研室评议,学生评议,聘请有经验的教师、离退休老同志和管理人员担任师德巡视督导员等途径,及时把握每位教师遵守师德规范和教书育人的情况。此外,加强师德督查,对师德考评不合格的教师,或在不同年度考评中有退步的教师,视具体情况分别给予批评教育、调整工作、行政处分,直至撤销教师资格或解聘等相应处理和处罚,对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有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通过对教师师德加以示范和警戒,营造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鼓励教师自我加压,严格自律,以期逐步达到“慎独”的崇高境界。在师德监督机制的构建中,如果师德建设不与教师的切身利益如工资晋升、津贴发放、职务晋升、岗位聘任、培训进修和职称评聘等挂钩,忽视教师的物质需求,缺乏有力的配套政策这个“硬件”的支持,一手硬一手软,效果也不会好,或者难以持久。因此,要使师德建设取得实效并长久保持和深化,就必须关注广大教师的物质利益,建立并大力实施一种物质与精神同步、“硬件”与“软件”俱佳的激励、监督机制。主要包括:制订切实可行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制度、师德标兵评选办法及奖励方案、违反师德规范处罚条例等;改革旧的人事制度和现行分配制度,废除教师职业终身制,制定实施“进得来,留得住,出得去”的用人制度,把教师享受的各种待遇与其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和师德状况直接挂钩;制订并完善学校师德建设工作条例、师德建设实施细则、教师教学工作道德规范、师德公约和教书育人工作职责等,明确教师应该如何履行师德义务以及怎样才能达到师德的要求。其次,在自律方面,要改变教育办学的观念,引导教师吸取有价值的传统美德,在实践中自我修炼自我塑造,树立崇高师德形象。进行师德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建立内化自律机制更加重要。无论是学习培训,还是考评奖惩,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教师建立起内化自律机制。内化就是教师将社会约定的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教师自身的行为准则,将外在的约束和要求转化为自身道德修养的过程。自律就是无论是否有外在的约束和监督,教师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自愿地遵守规范。内化自律机制的建立,使得教师在行动中遵循这些规范时,内心会感到欣慰和愉悦;如果违背了自己的原则,就会内疚和自我谴责。这种机制,可以通过学习教育,帮助教师增强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责任感和神圣使命感来建立,可以通过奖励表彰先进事迹的精神感召力,促进教师获得内在的道德满足感和上进心来建立,可以通过监督和约束产生内疚感和自责感来建立。这样,教师就会将自己的思想意识、言行举止纳入规范之中,自觉监督自己的行为,执行行为规则,并且一有逾矩,心中自有约束。建立内化自律机制,使教师从满足社会的希望到履行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既是师德建设的目的,也是师德建设的最高境界。
本文标题:当前师德内涵及师德监督体制建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807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