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免疫思考题第一章和第二章1、免疫的三大功能和三大特点是什么?答:⑴三大基本功能:①免疫防御;②免疫自身稳定;③免疫监视。⑵三大特点:①识别自己与非己;②特异性;③免疫记忆。2、免疫系统的构成骨髓中枢免疫器官胸腺法氏囊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外周免疫器官骨髓哈德氏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免疫系统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性细胞和杀伤细胞免疫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粒细胞系统红细胞抗体免疫相关分子补体细胞因子等2、简述免疫及免疫学的概念。答:⑴免疫的概念:①传统概念:是指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在感染有抵抗力,不患疾病,即抗感染。②现代概念: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并能将非己成分排出体外的复杂的生理学功能,它可能对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⑵免疫学概念:现代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3、什么是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各有何作用?(功能)答:⑴产生免疫细胞并诱导其分化成熟的免疫器官称为中枢免疫器官。其作用是:诱导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熟为具有免于活性的细胞。⑵外周免疫器官又称二级免疫器官,是免疫活性细胞定居、增殖和对抗原刺激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其作用是:4、与免疫反应有关的免疫细胞有哪几种?各有何免疫功能?答:⑴淋巴细胞(来源:骨髓的多能干细胞:)①T细胞:多能干细胞分化前T细胞进入胸腺、胸腺素诱导,分化增殖胸腺依赖性细胞(T细胞)②前B细胞增殖分化称为免疫效应的致敏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应答;②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通过产生抗体的方式参与体液免疫应答。(以上两种为主要的淋巴细胞,另外还有NK细胞、N细胞、D细胞和K细胞。)⑵单核-巨噬细胞系统:①非特异性免疫防御;②清除外来细胞;③非特异性免疫监视;④递呈抗原;⑤分泌介质IL-1、干扰素、补体(C1、C4、C2、C3、C5、B因子)等。⑶树突状细胞:无吞噬作用,是一类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也是体内抗原提呈作用最强的一类细胞。⑷其他免疫细胞:粒细胞系统、红细胞第三章1、解释下列名词:抗原:是指凡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半抗原:是一类不完全抗原,它只具有反应原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半抗原-载体现象:半抗原只有结合与初次免疫所用的载体相同的载体时,才能再次与免疫反应,这一现象称为半抗原-载体现象。抗原性:有免疫原性和发应原性这两种特性,这两种特征称为抗原性。免疫原性:是指抗原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反应原性:是指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抗原决定簇:抗原的特异性不是由整个抗原分子决定的,而是由暴露在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因决定的,这些化学基因称为抗原决定簇,也称抗原表位。异噬性抗原:是一类与种族特异性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性质相同的抗原。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反应原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2、构成抗原的条件有哪些?答:异源性;大分子物质;分子结构复杂;物理状态;适当的进入途径。第四章1、解释名词抗体(Ab):是由抗原致敏的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并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及化学结构与抗体相识的或尚不知是否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Fab、Fc片段:用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分子,使绞链区H链间二硫键连接部位的N侧断裂,产生3个大小相似的片段:其中两个可以与抗原结合,称为Fab片段;另一片段可以结晶,称为Fc片段。F(ab’)2:胃蛋白酶酶切位点在H链间二硫键连接部位的C侧,可将IgG断裂为大小不同的两个片段:小片段类似于Fc片段,但失去了Fc片段原有功能,故称为pFc片段;大片段为5S的F(ab’)2,有两个抗原结合部位。绞链区:位于两条H链中CH1和CH1之间含10~60个氨基酸的可弯曲的区段称为绞链区。连接链(J链):指连接两个单体的一小段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功能区:H链和L链上每隔90个氨基酸残基就通过链内二硫键连接形成跨度约110个氨基酸的环形结构区域,称为功能区。同种型:同种动物所有个体B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包括类、亚类、型、亚型和群等的恒定区具有相同的表位,不同种动物之间则不同,此种表位所决定的免疫球蛋白抗原性称为同种型。独特位:免疫球蛋白分子上能结合抗原决定簇的可变区本身构成了一个独特型表位,简称独特位。2、简述抗体的基本结构及其部分的功能。答:⑴四肽链结构:所有单体都具有由4条肽链(两条轻链和两条重链)组成的基本结构。⑵可变区和稳(恒)定区:①可变区:在多肽链的N端,约占轻链的1/2或重链的1/4,这个区域的氨基酸排列顺序随抗体特异性不同而有所变化,故称为可变区。②恒定区:此区在多肽链的C端,占轻链的其余1/2和重链的3/4,其氨基酸数量、种类、排列顺序及含糖量都比较稳定,故称为恒定区。⑶功能区:H链和L链上每隔90个氨基酸残基就通过链内二硫键连接形成跨度约110个氨基酸的环形结构区域,称为功能区。功能:①VH和VL是结合抗原的部分;②CH1为遗传标志所在;③CH2具有补体结合位点,参与活化补体;④CH3(或CH4)能与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介导调理吞噬、细胞毒作用及超敏反应。⑷超变区:免疫球蛋白V区氨基酸序列,有3个特殊区域,在这些区域内氨基酸序列的变化大大超过V区的其他部分,这些区域就称为超变区。功能:每条L链和H链的高变区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单一的抗原结合位点。⑸绞链区:位于两条H链中CH1和CH1之间含10~60个氨基酸的可弯曲的区段称为绞链区。功能:绞链区有利于两臂的伸展,易与抗原分子上不同位置的表位相结合,也有利于补体结合位点的暴露。⑹连接链(J链):指连接两个单体的一小段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3、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及其生物学作用是什么?答:⑴IgG:①特性:IgG是体液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在血清中含量最高。由脾、淋巴结中的浆液细胞合成和分泌,以单体的形式存在。在人类和某些动物(兔),IgG是唯一能从母体通过胎盘转移到胎儿体内的免疫球蛋白,成为胎儿和新生儿抗感染免疫的主要物质基础。②功能:IgG是动物机体抗感染免疫的主力,同时也是血清学诊断和疫苗免疫后监测的主要抗体,在体内可发挥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肿瘤等免疫学活性。IgG是引起Ⅰ型、Ⅱ型变态反应及自身免疫病的抗体,在肿瘤免疫中体内产生的封闭因子可能与IgG有关。⑵IgA:①特性:有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的浆细胞合成。血清中主要是单体,称为血清型IgA;存在于外分泌液,称为分泌型IgA(SIgA)。②SIgA的功能:在局部通过凝集特异性抗原,中和病毒和毒素,阻止病原体吸附到黏膜表面而使其丧失黏附和活动能力。它能抵御微生物的侵袭,使其不能进入血液,是黏膜表面抗感染免疫的第一道屏障。在传染病的预防接种中,经滴鼻、点眼、饮水等途径免疫,均可产生相应的黏膜免疫力。⑶IgM:①特性:分子量大,不能通过血管壁,近存在于血液中,由脾脏和淋巴结B细胞产生的单体。是初次免疫应答中产生的抗体。②功能:产生早,但持续短,因此不是机体抗感染免疫的主力,但是最早产生的抗体,因此在抗感染免疫早期起重要的作用。⑷IgD:①特性:单体,血液中含量极低。②功能:主要是作为成熟B细胞膜上的特异抗原受体之一而存在。4、McAb与常规血清抗体有何不同?何谓杂交瘤技术?其基本原理是什么?答:⑴McAb(单克隆抗体):把单个浆细胞从体内分离出来,使其大量增殖,形成一个群体,即单克隆,由其产生的抗体,就是结构相同,识别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即单克隆抗体。常规血清抗体:将免疫原接种给动物,采集其血清,或采取患过某种传染病的后的动物血清。⑵杂交瘤技术:用经抗原免疫后的小鼠脾细胞(淋巴细胞)与特定的骨髓瘤细胞融合,经过培养、筛选和克隆化,建立既能分泌针对预定抗原特异表位的抗体,又能无限增殖的杂交瘤细胞系,用来生产McAb的技术,称为单克隆抗体技术,又称为杂交瘤技术。⑶其基本原理是:细胞合成DNA有两条途径:一条是生物合成的主要途径,利用糖和氨基酸合成核苷酸,进而合成DNA,而该途径可以被叶酸物氨基喋呤所阻断。另一条为旁路途径,当叶酸代谢被阻断,即不能通过主要途径合成DNA时,细胞仍能通过HGPRT酶和TK酶利用次黄嘌呤和胸腺嘧啶核苷的能力,将核苷酸前体合成核苷酸,进而合成DNA。第五章1、名词解释细胞因子(CK):是指一类由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和相关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产生的调节细胞功能的高活性多功能多肽或蛋白质分子。白细胞介素(IL):是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类主要负责信号传递,联络白细胞群,调节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作用的细胞因子。干扰素(INF):是由干扰素诱生剂诱导动物细胞后所产生的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可溶性糖蛋白。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一类含微量葡萄糖、半乳糖胺、唾液酸及果糖的糖蛋白,其氨基酸组成和分子质量因种属不同而差异很大,但功能上无明显种属特异性。集落刺激因子(CSF):是一类作用于处于不同分化阶段的骨髓造血前体细胞,促进其增殖和分化以形成各种血细胞的蛋白质。2、细胞因子有什么共同特点?答:①细胞因子产生的多源性: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细胞产生。②生物学功能的多样性:一种细胞因子可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并且作用于多种不同的靶细胞。③生物学活力的高效性:细胞因子的半衰期短,在动物体内含量少,活性高,10-12mol/L水平就能发挥显著的生物学效应,这与细胞因子同靶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之间具有极高的亲和力有关。④合成分泌的快速性:细胞因子是一种分泌型多肽或蛋白质,当细胞因子产生细胞接受刺激作用后,迅速合成。⑤生物学作用的双重性:细胞因子不仅具有生理性作用,还具有病理性作用。第六章1、简述补体系统的概念、组成。答:①概念:一个由多种蛋白组成的限制性蛋白酶解系统,称为补体系统。②组成:根据补体成分的生物学功能不同,将补体系统的成分分为3类,即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调节和控制补体系统激活的成分、补体受体和膜结合蛋白。2、试比较三种补体激活途径的异同点。三种补体激活途径:①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激活的经典系统。②答:补体激活的三途径,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特点。共同点主要为C5的激活到膜攻击复合物的形状过程相同,损伤和溶解细胞的机制相同。不同点主要在于激活原和参与的补体成分不同,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的形成和组成不同,特别是替代途径与经典途径、MBL途径之间。3、试述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答:①溶解细胞:补体系统被激活后,可在靶细胞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物从而导致靶细胞溶解②参与炎症反应:补体系统激活过程中产生多种具有炎症介质作用的活性片段。③调理吞噬作用:含有C3b和C4b片段的免疫复合物作为调理素可与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杀伤活性。④加速清除免疫复合物: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片段,结合免疫复合物后可通过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免疫复合物的清除。⑤调节免疫应答:补体成分可在免疫应答的多个环节发挥作用,加强免疫应答和免疫效应。第七章1、白细胞分化抗原(CD)分子的概念是什么?答:是指白细胞(还包括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等)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和分化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的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一类细胞表面分子。2、参与T、B细胞抗原识别与活化的重要CD分子有哪些?各有何生物学功能?答:⑴参与T细胞抗原识别与活化的重要CD分子:①TCR-CD3复合物(TCR和CD3的符合物):是成熟的T细胞的特征性标志;TCR是T细胞表面的标志。CD3的作用:1)稳定TCR的结构,传递T细胞活化信号;2)当TCR识别并结合抗原后,CD3参与将信号转导到T细胞胞浆内,诱导T细胞活化。总的来说,TCR识别抗原后,刺激信号通过CD3传导入T细胞,引起T细胞活化、增值。②CD2-CD58:CD2是T细胞分化过程中出现的第一个特异性标志。CD58参与细胞间黏附即信号传递。CD2与CD58之间的黏附功能对于TC
本文标题:考研兽医免疫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808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