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分裂》电影影评——从脑科学入手
《分裂》影评这是一部在剧情、演技上给了我双重震撼的好电影。首先我就按照要求稍微说一下,在整部影片中给带来我印象最深的两个片段。第一个是丹尼斯在被医生怀疑眼前的人是他假扮的巴里时,他的脸上表情细微的反应令人赞叹。本来伪装成巴里的时候,是柔和多感的表情,甚至有一幕他眼里含着泪,不仔细看都难以察觉,但被揭穿并展现丹尼斯真面目后,是强势固执的表情。说话语气也完全不同。另一个震撼片段是最后男主精神崩溃,数种人格连续变换的片段:先是主人格,善良的凯文,眼中含泪说杀了我,几秒后立马反悔,进入贪生怕死的捷德人格。然而很快又换成奥维尔。接着立马又换成我们熟悉的“阴柔”的时装设计师巴里,不过这是他第一次真正出现,之前都是丹尼斯假扮的。这里可以看到他额头上的青筋在几秒内消失。但是很不幸马上又换成9岁男孩海德维格,最后唤出了女性人格帕特里莎。这一系列变化都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完成,高潮迭起,看得人屏息凝神,演技实在出神入化。我们并不需要过多的提示,只需从他脸上的神态和讲话的语气,就能快速地分辨出正占据凯文身体的人格。接下来就得谈谈我自己的感受了。我们只需要弄清一个问题。是谁使凯文成为23+1个人格的综合体?这个答案较为明显,主要是他的母亲。首主角凯文是个典型的有创伤经历的人。从不同人格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丹尼斯——男主幼时就被妈妈暴力强迫,要求做事必须完美,有纰漏就要受罚,从而生成的“迎合妈妈”的人格。帕特丽夏——主人公理想中的“好妈妈”,优雅贤淑脾气好,和现实中的暴戾妈妈完全相反。这是一种典型的补偿心理:现实中的妈妈越暴力,反而会越渴望拥有温柔美好的母亲。海德威——主人公“内在的小孩”:他希望长大,希望不再被“大人”嫌弃,甚至愿意主动把身体主导权交给“大人”支配。巴里——性格外向,有创造力,但是言谈举止间有“表演型人格”的倾向,渴望被他人欣赏和认可,这也是一种补偿心理。捷德——主人公内心的恐慌、无助,以及害怕被别的人格彻底支配。支配意味毁灭,所以他只能向外界求助。凯文——灰暗的童年、特殊的境遇,衍生出了20多种人格,但自己作为主人格却无法再主导和驾驭自己的身体,反而被别的人格驱赶、坐冷板凳,想不疲惫都不行了吧,唯一的解脱似乎只有死亡了。野兽——忽略超自然力量是否合理的问题,只说这个形象本身。怪物是“最”强大的,强大也就意味着可以不再被人伤害。物极必反莫过于此,当一个人的童年创伤刻骨铭心,且这种创伤还是至亲带来的,那么疼痛走到极限了,就会演变为近乎冷血的强大:既然别人总是苛求和伤害自己,那么唯一能保护自己的人就只有自己了。正如北美地区的研究显示,97%~98%分离性障碍成年病人报告童年虐待史,同时在85%的成年病人和95%的儿童,青少年分离性障碍以及其他形式相近的分离性障碍病人身上,可以验证有虐待史。“在美国,看牙医要等3-6个月,买一把枪只需要15分钟。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至少需要8-15年的时间,但是成为父母只需要一次或几次没有保险措施的性爱。”一把失控的枪给社会带来的痛苦远远大于牙疼,而一对不合格的父母对子女的心灵伤害可能会耗尽一个心理医生毕生的学识却依然束手无策。有太多的恶性罪犯都曾拥有一个黑暗的童年,有太多的精神病症都起源于童年的创伤。因而,这个社会不仅仅需要办案入神的警察抓捕罪犯,经验丰富的心理医生治疗病人,更需要有人能让父母懂得儿童教育的重要性,需要有人能在家庭发生“不幸”的时刻有效干预。如此社会才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本文标题:《分裂》电影影评——从脑科学入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812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