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名企遭遇“黑三月”企业危机多发期提前到来
危机就存在于您的身边去年,由98名专家学者(这些专家,几乎涵盖了今日中国高层、知识界所有的领域)组成的课题组提出,中国2010年前后可能出现进入“危机多发期”。其中的社会危机(如城乡贫困问题、失业问题、农民工问题、缺乏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教育危机等)、经济危机(尤其是金融危机)、环境危机是最受关注的三类问题。而早在2000年,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的报告也同样提出了未来10到15年中国发展存在的不确定性。长期如履薄冰,诚惶诚恐行走在危机边缘的企业家、经理人们也许更有深切的体会,此“危机多发期”论绝不是盛世危言。近半年来,中国的巨能钙、创维集团、中航油等一系列企业都遭受到危机的重创;眼下,宝洁、肯德基、麦当劳、立顿红茶一大批洋品牌又遭遇到了危机的“黑三月”。这些频频发生的危机事件,分明预示着中国企业“危机多发期”已经提前到来。危机,幽灵一样伴随着企业危机之常伴企业身旁并不足为奇,所以连比尔盖茨都常告诫他的员工:微软离破产永远都只有18个月。那么您的企业距离破产还剩几个月呢?如此认真问来,谁都难免会为之一震。且看各企业纷纷致力于危机管理建设,或者强化员工的危机意识,或者着手于各种危机管理的培训,甚而也有谈危机色变者。殊不知,当大家正忙于企业自身危机管理工作的同时,危机隐患早存于您的身边,而忙碌着的人们往往浑然不觉。看看“黑三月”中遭遇滑铁卢的洋品牌们。一直以质量享誉世界的宝洁公司,何曾想到旗下SK-II产品的质量远不及其广告吹嘘的效果呢?肯德基何曾想到某一天,英国会揪出个苏丹红,并且因此烧身呢?更让肯德基雪上加霜的是,苏丹红事件未平,其产品又遭至国际权威机构发出含有制癌物“丙毒”的警告;立顿红茶怎料到,当它的产品终于通过农业部安全检测后,其检测结果仍遭到公众的质疑呢?确实,谁都没能预想到,却偏偏又都发生了。但愿不如所料的,不仅正如所料起来,甚至还有种阴沟里翻船的感觉。然而,只要他们的危机预警系统完善点,并认真地进行科学检验,那么有些危机隐患还是能事先发现,并及时排查的。如果宝洁决定正式推出该虚假广告前,有人提出产品果真能达到广告所吹的“明显年轻12岁,细纹减少47%”否?肯德基应该事先知道自己的产品里含有苏丹红和“丙毒”,也应该知道这两种元素对人体可能会产生危害;可他们怎么就没自问过,如果这些危害健康的元素被曝光,该以怎样的说法给公众以满意的解释呢?既然氟化物是制茶必须的元素,可立顿怎么就没预先准备足有公信力的鉴定结果,以备可能遭至含量可能过高的考问呢?如果他们都事先想到这些问题,其解决方法又得到科学的危机预警系统的检测,那么遇到问题就不会这般被动无措了。这不仅是他们可能免于自身陷入危机的问题,相反,如果肯德基的苏丹红问题在当初就能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答案,那么这次来势凶猛的“涉红”危机,很可能会转变成扩大肯德基市场份额的千载良机。是啊,有谁能那么先知先觉,预知后事呢?所以我不奇怪自己被理解为是在放马后炮。马后炮虽然遭人讨厌,可我仍然觉得有在此一放的必要。因为,宝洁产品从来就没能达到它广告中吹嘘的效果;肯德基那几种产品一直都含有这两种危害健康的元素;立顿红茶的氟化物也一直在使用。这些隐患的存在,其实他们早就知道,只可惜没有引起他们重视罢了。而之所以置危机隐患于无视,应该是企业危机管理部门的工作存在问题。所谓前车之鉴,希望我们国内的企业看到这些洋品牌失血的同时,也应该感觉有些痛。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危机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比这些国际知名企业相去甚远。在我们谋取企业发展,致力企业危机管理工作之前,是不是该及时,并经常性对企业的危机隐患开展检测工作。比如我们产品的质量还存在哪些缺陷,我们的广告宣传是不是经得起较真,我们的人事、财务等方面存在着那些隐患;其中哪些隐患是必须马上排查,哪些是可以暂缓,哪些必须经常性跟踪检测,哪些是必须作好应对措施的。只有多一份危机意识,多做些危机管理工作,我们的企业才能多一份安全保障。多一份杞人忧天谈到企业危机管理工作,我不仅不怕放马后炮,而且也不怕落入做忧天的杞人之嫌。因为危机管理很需要杞人忧天的危机意识。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企业如果一点危机感都没有,那么它必定只剩死路一条。对比一下这些登陆中国的洋品牌和我们国产品牌的危机意识,首先单凭各自的危机管理系统,这些跨国公司通常比我们要健全得多;可由于他们来到了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相对较弱,危机管理也相对落后的中国,往往就产生一种轻视懈怠的心理。宝洁这次危机就是一个典型。他们大概从来没想到自己的质量会有问题,就凭他们的质量,针对中国人的消费意识可不就想怎么吹就怎么吹吗?所以他们才敢对中国人吹嘘:“连续使用28天,肌肤年轻12年,细纹减少47%”。这种鼓吹如果摆在前些年,中国的消费者很可能只有一味被其牵着鼻子走的分。然而,宝洁很可能没有想到,有朝一日,它竟不止一次地成了中国消费者的被告。对此,一向肆意驰骋于中国市场的宝洁首先感到意外,继而有点愤然,而最终不得不向中国消费者低头认错。为什么?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长期以来他们忽视了中国消费者的成长与成熟。他们万万没预料到,当中国市场终于按他们所谓的国际化之后,中国的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意识也随之国际化了,中国消费者于是开始走出盲目崇拜洋品牌的误区,即面对洋品牌,中国人也学会了选择、挑剔、较真……只怪宝洁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的消费者,要不然怎么会弄出个如此虚假的广告,来欺骗中国的消费者呢?宝洁危机说明,只要危机隐患存在,那么危机即便昨天没引爆,今天也没引爆,却并不代表明天也不会引爆。危机爆发就像火山爆发一样,只要火山的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势必会爆发出来。也如火山爆发期和爆发的威力难以预测一样,因为除了火山内在能量积蓄的变化外,还与变化莫测的相关环境因素有关。这些变化莫测的因素很难以科学的逻辑予以准确判断,所以人们只好密切关注着火山多发区。而企业危机的潜在隐患甚至比火山还复杂得多,更难一一监测,可它爆发的杀伤力同样难以估测,重则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面对这种不测风云,除了科学的预警防范之外,还真需要一些忧天的杞人帮助猜测,予以提醒。作为企业,不仅不该打击杞人们的积极性和想象力,相反地还应该鼓励嘉奖他们提出的“如果”、“万一”、“可能”等等大胆的,甚至毫无根据的担忧。试想,如果有个杞人早就提出宝洁的质量可能会因为广告等因素,而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的话,那么这样的杞人是不是很值得企业珍惜呢?当然,要做好某个企业需要的杞人也非易事。他最好要十分了解该企业的现状、历史、产品质量、市场营销、行业发展、竞争对手等等情况,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企业管理、危机管理、舆论传播等专业知识。所以这样具备综合素质的杞人并不好找,如果遇到材质基本达标的人才,企业应该花大本钱加以专业培训,将其培养成本企业急需的杞人型人才。少一份侥幸心理前不久,创维集团因原董事局主席黄宏生盗用公司资金使集团陷入了诚信危机,中航油因投机性巨亏也陷入危机泥潭。此类因公司管理不善导致企业危机的还有三九集团、上海农凯集团等等。纵观现阶段中国企业危机现象,企业自身管理不善已成为主要的特征之一。再作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更深层原因在于中国企业(领导)侥幸心理过强,以至于对某些“高压线”也敢触碰。黄宏生、陈久霖们自然懂得那些基本的企业管理规则,可他们还是明知故犯了。这等勇气从何而来?原因不难推测,也许他们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或者至少运气会比别人好。正是由于这份侥幸的心理,促使他们明知故犯,铤而走险。怀有这种侥幸心理的人在中国的工商企业界不在少数,他们俩只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罢了。有点意思的是,中国的企业到海外市场往往喜欢玩这种小聪明;而登陆中国的海外企业也时而会玩起这种侥幸游戏。比如像宝洁、丰田汽车之类的问题广告,这类广告的内容在他们本国或他国都未必敢推出,可到了中国他们就敢堂而皇之地推出来。也许他们以为中国人看不出其中的问题,或者他们印象中的中国人向来就好唬弄。如此对所在国家地区的规则或人民缺乏起码的敬畏心理,如此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侥幸至这等的自以为是,这样的企业主怎能不遭到应有的惩罚?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市场往往会因为惩罚企业主甚至殃及其企业。看看黄宏生为了盗用4800万元,差点断送整个集团公司的命运;三九的原总裁赵新先竟然挪用25亿元巨资玩火事发。黄宏生侥幸如此值不值?赵新先侥幸这般该不该?只要我们审视一下东窗事发后的企业状况,便不难找到答案。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企业主人翁精神的企业主,怎么可以自作聪明地玩侥幸心理,甚至不惜触碰“高压线”,对市场和消费者连基本的敬畏心理都没有。如此这般,只会将其企业命运当儿戏,断送个人甚至整个企业的前途,应该是冥冥中注定的事。目前,从国内企业频频遭受危机侵袭,在华洋品牌也纷纷“触雷”的现象看,预示着人们预言的企业“危机多发期”已提前到来。这个“多发期”不仅要求中国企业要慎之又慎,也提醒各登陆中国的海外企业也同样要遵循规则。每个企业都应该经常排查自己身边的危机隐患,多一份杞人忧天的危机意识,少一份侥幸过关的心理,才可能多一份渡过此“危机多发期”的安全保证。
本文标题:名企遭遇“黑三月”企业危机多发期提前到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84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