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
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北京市国民和第十个五年计划建议》确立了未来50年首都化建设实施”新三步走“的战略,即第一个10年打好基础,到xx年,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基本框架;第二个10年巩固提高,到2020年,使北京的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再用30年争创一流,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完全实现*现代化。使北京成为当代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新三步走”战略围绕实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总目标提出了阶段性发展目标,那么正确认识城市建设现代化。、客观评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状况,规划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道路,就成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大课题之一。以下是我们对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指标评价体系研究的阶段性初步成果。一、国际化大都市的概念及内涵国际化大都市最初是由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于1915年提出来的。关于国际化大都市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国际上有代表性的解释定义有两种:(1)英国地家、规划师彼得?霍尔将这一概念解释为,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全球性经济、、文化的国际第一流大都市。他认为世界城市应具备以下特征:①通常是主要的政治权力中心;②国家的贸易中心;③主要银行的所在地和国家中心;④各类人才聚集的中心;⑤信息汇集和传播的地方;⑥不仅是大的人口中心,而且集中了相当比例的富裕阶层人口;⑦随着制造业贸易向更广阔的市场扩展,娱乐业成为世界城市的另一种主要产业部门。(2)美国学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了七项衡量世界城市的标准:①主要的金融中心;②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③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④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⑤主要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等);⑥世界的重要枢纽(尤指港口与国际航空港);⑦城市人口达到一定标准。国内代表性的观点有二种: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国际化大都市,是指那些有较强经济实力,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服务功能,一定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总部,并对世界和地区经济起控制作用的城市。另一种观点将“国际化大都市”分解后认为,国际化指的是大都市的性质、功能和地位、作用。表现为三个特征:一是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位列世界经济、贸易、金融中心之一,对世界经济有相当竞争力和影响力;二是经济运行完全按国际惯例,并有很高的办事效率;三是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综合服务功能强。大都市,指的是其规模、容量和结构、形象。也有三个特点:一是除了城市本身的人口面积外,还要有向外延伸的广泛空间即经济区域,称大城市连绵区;二是除了城市据有跨国公司总部外,还要有庞大的集团、中介组织和相当的资产存量、要素存量和内外贸易额;三是除了城市的一般基础设施外,还要有显示现代化的公用事业、商住楼群和生态环境。综合上述观点,所谓国际化大都市,就是指那些具有超群的政治、经济、实力,并且和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交流关系,有着全球性影响的国际第一流都市。理解国际化大都市概念的关键点是“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奠基在一定经济实力基础上的,这种影响能力既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也是一个相对比较的概念。二、国际化大都市指标评价体系城市的国际化作为大城市的一种发展动态,其发展水平是由各种复杂因素综合决定的。在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科学性、动态性、开放性、可操作性原则以及指标体系的发展趋势(即从分散的、单一罗列指标向精简、独立的综合性指标发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国际化大都市进行科学评价,致力于揭示我国城市实现国际化的门槛及其动态框架,该指标评价体系可采用主题综合型确定为3个层次、4项主题、15项具体指标。关于北京初步建立国际化大都市框架的单个指标标准值的确定,是现有国际化大都市不同阶段的发展经验,在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主要指标体系及其标准值研究的基础上(《宏观经济研究》2000?4,宏观经济课题组),依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以及《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到xx年发展规划纲要(框架)》(以下简称“纲要”)所预期的发展速度,以及到xx年北京率先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的主要预期指标,综合确定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大都市的各项标准值。第一类为经济发展指标。反映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是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是整个社会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指标1、人均GDP是反映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国内外指标体系均选择该指标并将其放在核心位置。根据预测,今后十年北京GDP增长速度年均约9%,到xx年北京人均GDP将达到6000美元以上,基本实现现代化。按照这个增长速度,参考其它城市的国际化历程,2020年左右北京基本达到国际化大都市水平的人均GOF标准值至少为10000美元。指标2、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也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变化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出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城市的辐射力、凝聚力和综合服务水平。“十五”期间。北京第三产业年均增长约10%,到xx年北京市三产比重预测值为62%。目前发达的国际化大都市三产比重已超过80%,考虑到发展的不同阶段与速度的关系,北京进入国际化大都市的最低标准值应为75%以指标3、外贸依存度是反映城市外向型经济特征的主要指标,即城市的出口总额与城市GDP之比。随着加入WTO,“十五”期间净出口负数有增大的趋势,但开放程度的加深决定了外贸依存度的上升空间。从其它国际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外贸依存度在30%左右即具备国际化特征。指标4、R&D(研究与开发)投资占GDP比重是世界广泛采用的衡量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相关性的指标。增加科技投入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增强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增加研发投入的比重。根据GDP增长速度和目前其它国际化都市的相关指标,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标准应为5%以上。第二类为生活水平与社会发展指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是实现城市现代化与自际化的根本目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进步,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指标5、人文发展指数(HDI)。这是*开发计划署自1990年发表《人类发展报告》以来所采用的人大发展综合指标,它由3项指标组成:长寿、成就、生活标准,以此构建人文发展指数,已被各国广泛采用。其中长寿根据预期寿命测定;教育成就根据成人识字率(三分之二权数)和大、中、小学的综合入学率(三分之一权数)组合得到;生活标准则根据人均GDP测定。HDI指标小于0.5视为低水平,在0.5―0.8之间为中水平。大于0.8为高水平。据*1994年人文发展报告统计,北京HDI指标已达0.861,在世界上排名第31位,排在韩国、新加坡之前;北京国际化大都市标准值至少在0.9以上。指标6、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是衡量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条件的主要指标。国际化大都市的居民生活总体水平要高于一般城市,必然要求居民居住条件逐步完善。目前发达国家的城市住宅已普遍进入享受型阶段,据统计1990年美国人均住宅使用面积68.7平方米,高收入国家35平方米,中高收入国家22平方米,中等收入国家15.1平方米,中低收入国家8.8平方米,北京市1998年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为15平方米,到xx年将达到18平方米左右。根据我国国情和其它国家发展情况,到2020年北京基本进入国际化的最低标准应超过人均25平方米以指标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体现人口文化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主要指在校大学生占18―22岁人口的比重。”纲要”提出北京在未来的5―10年间基本普及高等教育。因此,该指标不低于50%是城市实现国际化的最低标准。指标8、信息化综合指数Ⅱ(Ⅱ=ΣPiWi,Pi为各评价指标处理值,Wi为Pi的权重,详见国家*《中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该指标为综合性指标,依据1997年*信息化工作小组提出的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得到包括信息资源、信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产业、信息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等6个方面的内容。衡量上述6个方面的具体统计指标约25个,加权测算得到。“九五”前四年,我国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年均提高20.1%,北京市年均提高约17.6%。依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速度,以及其它国际化都市的发展经历,北京进入国际化都市的信息化综合指数应达到80。第三类为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指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衡量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标志,是城市发挥服务功能的基础条件,同样也是未来十年实现城市化的目标之一。良好的人文和生态环境是国际城市不断创新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国际城市区别于一般城市的特征之一。指标9、轨道客运比重。由于轨道交通运输量大、不堵车的优点,成为市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国际化大城市解决城市交通的重要措施。因此轨道交通客运量比重就成为衡量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世界大城市约为60―80%,由于北京城市人口密集的特点,这一比重应不少于50%才能达到国际化都市标准。指标10、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是城市国际交通的最主要指标。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多年来一直在国内高居首位,但与国外城市相比就有不小差距。单从数量上仅相当于国际城市90年代初平均水平的14.6%,相当于香港90年代初的34.5%。因此国际化标准值应达到4500万人次以上。指标11、空气综合污染指数(P)。健康的城市环境包括洁净的空气、水、大面积绿地以及无噪音污染。其中空气、水尤其重要。目前采用的空气综合污染指数P是各项空气污染物的单项指数加和,可用于评价城市空气质量的总体状况、年际变化以及城市间空气污染程度的比较。指数数值越高,表明空气污染越严重。根据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状况和特征,结合国家空气质量标准限值,国际化标准值应定为P《北京市国民和第十个五年计划建议》确立了未来50年首都化建设实施”新三步走“的战略,即第一个10年打好基础,到xx年,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基本框架;第二个10年巩固提高,到2020年,使北京的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再用30年争创一流,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完全实现*现代化。使北京成为当代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新三步走”战略围绕实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总目标提出了阶段性发展目标,那么正确认识城市建设现代化。、客观评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状况,规划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道路,就成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大课题之一。以下是我们对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指标评价体系研究的阶段性初步成果。一、国际化大都市的概念及内涵国际化大都市最初是由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于1915年提出来的。关于国际化大都市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国际上有代表性的解释定义有两种:(1)英国地家、规划师彼得?霍尔将这一概念解释为,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全球性经济、、文化的国际第一流大都市。他认为世界城市应具备以下特征:①通常是主要的政治权力中心;②国家的贸易中心;③主要银行的所在地和国家中心;④各类人才聚集的中心;⑤信息汇集和传播的地方;⑥不仅是大的人口中心,而且集中了相当比例的富裕阶层人口;⑦随着制造业贸易向更广阔的市场扩展,娱乐业成为世界城市的另一种主要产业部门。(2)美国学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了七项衡量世界城市的标准:①主要的金融中心;②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③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④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⑤主要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等);⑥世界的重要枢纽(尤指港口与国际航空港);⑦城市人口达到一定标准。国内代表性的观点有二种: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国际化大都市,是指那些有较强经济实力,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服务功能,一定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总部,并对世界和地区经济起控制作用的城市。另一种观点将“国际化大都市”分解后认为,国际化指的是大都市的性质、功能和地位、作用。表现为三个特征:一是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位列世界经济、贸易、金融中心之一,对世界经济有相当竞争力和影响力;二是经济运行完全按国际惯例,并有很高的办事效率;三是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综合服务功能强。大都市,指的是其规模、容量和结构、形象。也有三个特点:一是除了城市本身的人口面积外,还要有向外延伸的广泛
本文标题: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871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