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杭州城市化发展一、城市化定义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这里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二、杭州城市化历程杭州为浙江省省会,是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东南重要交通枢纽,中国最大的经济圈——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二大中心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城市化水平也稳步提高,主要历经改革开放前与开放后两个不同阶段,其进程与全国基本一致:(1)1949——1978年阶段,其中1949——1957年间,人口自由迁移,工业化起步,城市化低速发展;1958——1961年工业化引起高代价的城市化;1962——1978年是政府对户籍加强管制,精简城市人口充实农业一线的“逆城市化”阶段;(2)1978——至今为改革开放后阶段,工业化高速增长,城市化逐年深化。1998年底省第十次党代会作出城市化战略决策,2002年市第九次党代会以及2003年6月市委九届五次会议上都强调了要加速杭州城市化发展,促进了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在杭州城市化进程中,杭州中心城市及其周边临近地区的行政区划进行过重大调整,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浙江省人民政府将萧山、余杭划入杭州中心城市行政区范围。原市区面积为683平方公里,扩大到3068平方公里,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由原来的倒数第一上升到第五位。人口由179万增加到37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由144万增加到185万,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人口排名由13位上升到第6位。经济总量、用地面积、人口规模全面超过南京,成为长三角洲地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图1杭州市镇发展变化情况年份市辖区县级市建制镇总人口(万人)非农人口(万人)200065140622227200183122629237.77200283117643263.67200383108666309.78数据来源:行政区划网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杭州市辖区由原来的6个增加到8个,并针对城镇分散的情况,杭州市对部分小城镇进行了撤并,建制镇数量减少。这样调整使得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表示的城市化率有了提高,同时拓展了中心镇的发展空间,拥有更良好的配套设施和环境,积极推进小城镇发展,在落实加速推进杭州城市化的进程中,不仅有利于杭州作为全省龙头城市的发展,也又利于增强杭州作为长江三角洲南翼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更好地“构建大都市,建设新天堂。三、杭州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衡量城市化水平有多种标准和体系,最常用的指标是城市化率。这里用非农人口比重来表示城市化率。近年来,杭州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2000-—-2006年杭州城市化率从36.52%上升到46.49%,上升了近lO个百分点,年均提高近1.67个百分点。根据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提出的城市化发展S曲线,城市化水平一般分为三个阶段:30%以下为初期发展阶段:30%~70%为中期,称加速阶段;70%以上为后期,是成熟型高级阶段。资料来源:根据历年杭州市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而成从图2中我们看出,杭州市区非农人口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农业人口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资料来源:根据历年杭州市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而成从图3,我们更清晰的看出1992-2000年杭州市区的非农化程度非常高,非农人口占总人口已高达80%左右。杭州市区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了后期的成熟高级阶段,。图4杭州城市化水平比较年份非农人口比重城镇人口比重199029.4040.46200036.5258.64200545.0562.10资料来源:“非农人口比重”数据根据1991、2001、2006年《杭州统计年鉴》计算得出;“城镇人口比重”分别根据《浙江省1990年人口普杏资料》、《浙江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2005年浙江省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相关数据计算得出。从图4中,看出杭州目前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的后期,且高于全国城市化水平。为了更好地反映杭州城市化程度,还需要将杭州与周边城市进行比较。杭州地理位置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同样也是长三角这个大城市群中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因此将选取长三角地区上海、南京、苏州三座代表性城市进行比较。这里运用城市化率、人均GDP、产业结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综合描述来反映一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和程度。首先比较于上海、南京、苏州城市化率,2000年城市化率杭州为36.52%,位居第四,与上海、南京、苏州的差距分别为38、20、6个百分点,到2006年,与上海的差距变化不大,而南京则实施了户籍制度改革,取消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等各种户口性质,统称为居民户口;与苏州城市化水平相比略低5.7个百分点,差距变化不大。(见图5)从工业化水平看,杭州的工业化水平指数为13.9010,位居第二,上海、南京、苏州分别为61.01、12.86、10.27,与此对应的四地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9027、20668、17538、18532,杭州位居第二。(见图5)从产业结构与人口产业分布角度而言,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杭州为44.9%,位居第三,仅高于苏州,上海、南京分别为48.8%、48%11;杭州非农业从业人员比重86%,位居第四,比南京低2个百分点,比苏州低6个百分点,可见杭州在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力产业配置上进步空间较大。(见图5)从环境状况来看,2006年杭州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8.14%,居第三位,低于南京、苏州;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杭州为11.75平方米,位居第四位,分别低于上海、南京、苏州0.25、1.45、3.25平方米。(见图5)从反映人民生活质量的指标看,万人邮电业务杭州位居第三,处于上海、苏州之后;万人互联网用户杭州位居第二,仅次于上海,杭州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见图5)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杭州城市化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间水平,有待进一步发展。图52006年杭州城市化与长三角其他城市比较城市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万人邮电业务(亿元)杭州46.513.91902744.938.140.155上海85.861.012066848.837.30.406南京——12.86175384845.490.154苏州52.210.271853232.7430.182资料来源:《长江三角洲城市年鉴》,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7.11四、杭州城市化发展的优劣势(1)经济基础好,城市化发展的综合基础良好杭州城市化发展具有独特优势,首先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发展路子,实现了“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的跨越,杭州是浙江省省会,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4103.89亿元,增长14.6%,连续17年实现两位数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6.31亿元,增长1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84.13亿元,增长15.3%;市级外贸出口232.01亿美元,增长16.1%;地方财政收入391.62亿元,增长29.9%;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市区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689元,增长14%,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549元,增长12.1%。经济总量稳居国家副省级第三位,省级第二位,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按照户籍人口算超过6900美元。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上,杭州的发展目标是瞄准世界一流城市,以城市化为主引擎,城市化来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除了拥有发达的经济实力以外,杭州市还具备良好的城市化综合基础:首先,城市基础设施和公路交通不断发展,完成和实施了“五纵六路道路综合整治,江东大桥、庆春路过江隧道、杭浦高速公路杭州段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其次,资源、科技要素支撑能力增强,现代通讯日益普及;再次,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最后,社会保障机制逐步健全。(2)优越的政策环境,良好的发展时机杭州城市化具备优越的政策环境,早在1998年底浙江省第十次党代会作出城市化战略决策,杭州市市委、市政府响应城市化号召,提出了“加快步伐,全面推进杭州城市化发展No2002年年初召开市九次党代会,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做出了“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城市化重大战略决策。2003年市委九届五次全会上再次将城市化纳入大会议程,提出“高起点推进城市化进程”。而目前杭州城市化更适逢大好时机,2007年国务院批复《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逐步构建“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的大都市框架。与此同时,市政府提出要“一化带四化,杭州发展的主引擎是城市化,要靠城市化来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在这样积极的政策环境和良好的发展时机下,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各项工作已有不错成绩。“钱江新城’’取得重大进展,城市主次干路、地铁l、2号线工程得到加快建设,并实施了西湖、西溪、运河三大综合保护工程,第六次推出新西湖,第二次推出新西溪、新运河。基础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3)非农产业结构布局仍需调整,就业人口份额偏低在具备良好的城市化条件下,杭州城市化仍存在着非农产业结构份额偏少、就业人口偏低的情况。杭州的第二产业份额偏高,第三产业中杭卅I以传统的批发、零售业和商贸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金融保险业,第三为房地产业,这三大支柱行业共占第三产业62%。
本文标题:杭州城市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873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