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丽水市中心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丽水市中心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成果(修改)项目号:专规225院长:顾浩总规划师:陈伟明所长:赵鹏项目负责人:沈欣映杨川[建]城规编号甲级021042工程设计证书号甲级120116-sj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09年1月9日丽水市中心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成果(修改)编制单位: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审定人顾浩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项目负责人沈欣映园林高级工程师杨川园林高级工程师专业审核人胡京榕园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项目参加人员杨川园林高级工程师沈欣映园林高级工程师李鑫园林助理工程师协编单位:丽水市建设局孙俐珑局长丽水市建设局刘旭东副局长丽水市建设局吴洵麒局长丽水市城乡规划局陈逸龄副局长丽水市城乡规划局蔡俊华总工丽水市建设局(规划局)李官奎处长丽水市城乡规划局规划处潘雪珍工程师丽水市城乡规划局规划处许美华副处长丽水市建设局城管处蔡晓红工程师丽水市建设局城管处丁勇方局长丽水经济开发区建设规划管理局沈洪涛副局长丽水经济开发区建设规划管理局武巧民处长丽水市园林管理处王岗副处长丽水市园林管理处陈艳科长丽水市园林管理处规划管理科第一章概况与现状分析第一节城市概况一、地理位置丽水市地处浙江西南山区、浙闽两省边界地区,辖区面积1.73万平方千米。市政府驻地莲都区,位于东经119°38′~120°08′,北纬28°26′~28°44′。东南部与青田县接壤,南邻云和县,西与松阳县交界,东北与缙云县,西北与武义县相连,南北长70.45千米,东西宽51.3千米,总面积1502.10平方千米。二、自然条件(一)地形地貌丽水市位于浙闽隆起区。地貌以中山、丘陵为主,峡谷众多,间以狭长的山间盆地为基本特征。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573座,其中1500米以上的山峰244座。市区(莲都区)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四面群山环抱,中间陷落为起伏丘陵盆地。整个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山脉多呈西南——东北走势。在市区面积中,河谷盆地平原面积60.3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4.67%;低丘36.46万亩,占14.90%;高丘76.53万亩,占31.30%;中、低山面积71.23万亩,占29.12%。(二)地质地质构造单元属华南褶皱系,浙东南褶皱带。区内伴有断裂,形成一系列凹陷盆地和沟谷。受燕山运动火山喷发影响最大。境内中山、低山主要由含角砾凝灰岩、流纹岩和英安质凝灰岩组成;盆地周边的丘陵地带及中心基底部分为火山喷发间歇期间沉积物——紫色粉砂岩;盆地中心及河谷地带由第三纪、第四纪的洪积冲积物组成。盆地表层均含水,属上层滞水,水量不大,一般地下水位埋深0.6~1.2米。(三)水文市域内有瓯江、钱塘江、飞云江、灵江、闽江、交溪等水系,为六江之源头区。瓯江贯穿本市九县(市)区,干流经四县(区)进温州入东海,全长388千米,境内长316千米,流域面积18217平方千米,支流发达,市区(莲都区)境内有大溪、好溪、太平港、宣平港及松阴溪,境内江河径流丰富,山区性河流特征突出。(四)气象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热量丰富、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冬暖春早、雨热同期等特征。气象灾害种类较多,灾害出现频率较高。主要气象灾害有:盛夏的高温干旱;春夏的冰雹、大风、强雷雨等强对流天气;春夏之交的梅汛期暴雨;夏季的热带风暴以及冬季的低温冰冻等。莲都区年平均气温18.1~13.6℃,年降雨量1360~1660毫米以上,年相对湿度75~85%,无霜期256~192天,气温稳定≥10°的天数252~205天,积温5690~3860℃,日照时数1775~1988小时,年总辐射量102.1~110.0千卡/厘米2。极端最高气温43.2℃,极端最低气温-8.2℃。(五)土壤土壤类型主要有红壤、黄壤、紫色土、粗骨土和水稻土等。红壤广泛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地,面积占36.93%;黄壤分布于海拔700~8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占24.37%;紫色土、粗骨土呈斑状分布,面积分别占1.40%、24.34%;水稻土则分布于各山谷、河谷、小盆地,面积占11.91%。(六)生物适宜的气候,广阔的山林,生物资源丰富。珍稀生物资源居全省首位,有“华东古老植物的摇篮”与“动物王国”之称。已知的植物资源有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等3500多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42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有百山祖冷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长喙毛莨泽泻、中华水韭、莼菜等7种,二级保护植物有长柄双花木、福建柏、七子花、香果树、鹅掌楸、华东黄杉、长序榆、白豆杉等35种。百山祖冷杉为世界上仅有的三棵。全市已知的野生动物有2618种,其中脊椎动物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505种,总数约占全省三分之二。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61种,其中一类保护野生动物有华南虎、梅花鹿、黄腹角雉、云豹、金钱豹、黑麂、金雕、白颈长尾雉等9种;二类保护野生动物有猕猴、短尾猴、金猫、穿山甲、苏门羚、斑羚、大灵猫、小灵猫、虎纹蛙等12种。另外,昆虫类有2113种。据统计,全区有林内大型真菌800种以上,其中可供食用的真菌281种,食药兼用真菌43种。以香菇、木耳、茯苓为主的大型真菌生产是丽水传统的林副业生产,是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三、城市生态环境丽水市莲都区四面群山环抱,中间为丘陵盆地,大溪好溪绕城而过,山青水秀,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构架,为城市提供了巨大的氧源及良好的通风廊道。市政府一贯坚持生态立市,建设园林城市的政策,丽水城市的生态环境总体质量良好。丽水中心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尚属清洁水平,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大气的主要污染源有工业扬尘、汽车尾气等。瓯江的好溪干流及支流水质状况良好,各断面水质基本符合I、II类水标准。地表水质量较以前有所好转,水体的主要污染源包括城市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郊区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城市声环境质量的主要噪声源是生活、交通噪声源,前者影响面大,后者声级高。第二节经济及社会条件一、城市性质、发展方向及城市形态(一)中心城市性质长三角南翼地区山水人居与生态旅游城市,特色制造业基地和浙江西南部中心城市。(二)中心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与城市形态在规划期内,实现“城市南进、产业东扩”,中心城市向联城——花街地区、碧湖平原和富岭——七百秧地块拓展,形成以大溪为纽带,以南明山为核心的“一江双城”城市结构形态。其中“一江”是城市生态空间,引山接水。“双城”是城市功能空间,北城建成浙西南行政、商贸、教育、卫生、文化、科研中心及生活居住为主的城市功能区,南城建成以特色制造业基地为主体兼顾生活居住的产业功能区。1.北城结构布局为“二轴、三心、三片”(1)“二轴”:指大溪生态景观轴和花园路公建发展轴。(2)“三心”:为丽水市行政商业主中心、滨江商务副中心和中山街城市商业中心。(3)“三片”:指联城花街科教旅游居住片区、水东岩泉物流居住综合片和主城商贸行政文化中心片。(4)重点规划建设滨江商务副中心与商贸中心,完善现有城市中心体系结构;建设大溪生态景观轴,建设滨江景观带,改善城市生活休闲空间;城区沿江向东发展;完善教育设施布局,提高科研发展能力;利用资源与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物流业;形成社区构成合理、服务便捷的城市生活环境。(5)规划人口规模2010年26万人,2020年34万人。用地规模2010年1840万平方米,2020年2550万平方米。2.南城结构布局为“一心、二带、三片”(1)“一心”:指城市南部地区中心,位于水阁东侧南北向干路和金丽温高速公路之间,七百秧组团(工业区东扩区块)北部,配置有行政、办公、文化、娱乐、商务等服务与管理设施。(2)“二带”:为丽龙高速公路与金丽温高速公路沿线形成的防护景观林带。(3)“三片”:指水阁工业组团;富岭组团,以综合居住为主;七百秧工业组团(工业区东扩区块)。(4)加快建设南部次中心,带动南部富岭、七百秧地区的发展,大力推进产业建设;加快交通建设,改善周边交通,发展居住区,保持产业发展与居住建设的平衡,以产业基地为依托,发展水阁—富岭国际物流区。(5)规划人口规模2010年5.6万人,2020年24万人。用地规模2010年1933万平方米,2020年3744万平方米。二、城市历史文化丽水市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人类聚居生息。至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丽水开始独立设县,唐后,丽水均为府、县所在地。1986年3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丽水县,设立县级丽水市,隶属丽水地区。2000年5月20日,由国务院批复撤消丽水地区,设立丽水市(地级市)。2000年7月18日,撤销县级丽水市,设立市辖莲都区,行政区域不变。莲都区较早就设立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体育馆等文化设施。文物古迹主要有南明山摩崖石刻、灵鹫寺石塔、厦河塔、谭宅、处州府城墙、丽水中共浙江省委机关旧址、银场山采矿遗址、天妃宫后寝、水障、吕步坑窑遗址、洞天楼、仁寿寺大殿、陈村石塔、三岩寺摩崖石刻、括苍古道摩崖、新四军办事处旧址等。三、经济、社会发展现状2005年市区(莲都区)国内生产总值80.77亿元,占全市的26.40%。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4年增长15.4%。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8.53亿元,比上年增长1.8%;第二产业生产总值33.64亿元,比上年增长17.5%。第三产业生产总值38.60亿元,比上年增长16.9%。第一、二、三产业产值之比为10.5:41.7:47.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6万元。全年财政总收入9.7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09亿元。效益农业发展态势良好,粮食、瓜果蔬菜、食用菌、茶叶等主导产业均有良好的增长,取得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可喜成绩。以纳爱斯为代表的地方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以竹木加工、医药、羽绒、五金、鞋革等为主支柱的特色工业体系。第三产业增加值主要来源于传统的商贸流通、餐饮、邮电通信、交通运输,近年来旅游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保险业发展较快。第三节绿地现状与分析一、城郊生态绿地现状分析规划区内耕地、园地、林地等生态绿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达90%以上。耕地以水田和旱地为主。园地包括果园、桑园、茶园等。森林覆盖率高达80.1%,素有“浙南林海”之称。丽水市莲都区四周群山起伏,地貌类型多样,融山地丘陵、峡谷溪流、盆地田园等多种地貌景观为一体,加之植被繁茂、生物多样,形成了优越的生态环境。城郊生态旅游用地主要有北部的白云山森林公园和三岩寺风景区,南部的碧湖农田保护区和通济堰风景区,西部的东西岩风景区,中部的南明山风景区和大溪滨水廊道,再加上遍布东南西北部的生态林区,这些丰富多元的生态空间构成统一整体,形成丽水山水生态城市与园林城市特色。二、城区各类绿地现状分析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城市绿地分为五大类:公园绿地G1,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生态绿地G2;防护绿地G3;附属绿地G4,包括居住绿地、公共设施绿地、工业绿地、仓储绿地、对外交通绿地、道路绿地、市政设施绿地、特殊绿地;其他绿地G5。丽水市城市绿地现状指标构成见表1-1。表1-1城市绿地统计表(2005年末)序号类别代码类别名称绿地面积(hm2)绿地率(%)(绿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人均绿地面积(m2/人)绿地占城市总体规划用地比例(%)1G1公园绿地157.186.818.402G2生产绿地32.191.391.723G3防护绿地41.001.772.19小计(G1+G2+G3)230.379.9712.314G4附属绿地350.3415.1718.71中计(G1+G2+G3+G4)580.7125.1431.025G5其他绿地27278.601457.19合计(G1+G2+G3+G4+G5)27859.311488.2174.75备注1:“其他绿地”指城市建设用地以外、城市总体规划用地以内的生态林地。备注2:2005年现状城市建设用地2310hm2,现状人口18.72万人。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用地37270hm2。表1-2城市绿化基本指标对照表指标现状值省级园林城市标准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建成区绿地率(%)25.14≥34.5
本文标题:丽水市中心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889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