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
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应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尤其心理危机引发的恶性事件。•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16%-25.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常见的精神状态•1、睡眠障碍(失眠症、嗜睡症、恶梦症、梦游症)•2、抑郁•3、厌学•4、恐怖症(高山恐怖、恐高、电梯恐怖、黑暗恐惧、动物恐怖、社会恐怖、人际)•5、考试焦虑•6、孤独•7、刻板运动(强迫性)•8、人格障碍(偏执性、冲动性)•9、精神分裂10、癔症(歇斯底里发作)11、青春期情感问题•……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有两方面:•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有效的干预就是帮助获得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乃至稳定由危机引发的恐惧、震惊或悲伤的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对自己近期的生活有所调整,并学习到应对危机有效的策略与健康的行为,增进心理健康。辅导员在干预中的角色定位•1.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需扮演的角色(1)应当扮好“事件发现者”的角色•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扮好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现者”的角色。处于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个体往往会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一些反常行为,辅导员应当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咨询和精神病学知识,学会鉴别这些异常行为,及时采取措施,早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干预。(2)应当扮好心理危机“处理过程参与者”的角色•危机干预是应急性事件,责任大、强度大、时间紧。辅导员在扮演“处理过程参与者”时,必须具备三心:责任心、细心、耐心。心理危机往往涉及人身伤害甚至生命,因此在处理过程中,辅导员必须具有高度责任心。•当面对一个自杀或急性紊乱者,在学生家长没有到来之前,需要辅导员陪伴在学生左右,防范危机事件的发生。还要有细心和耐心。危机事件的发现、干预和处理过程中,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处理的事情比较棘手,要求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2.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不宜扮演的角色•(1)辅导员不宜扮演“庇护者”角色。•有些辅导员容易产生同情心理,犯过渡保护的错误,最终错误地扮演了一个“庇护者”角色。(2)辅导员不宜扮演“专业人员”角色•心理危机干预是专业性强的工作,有别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是辅导员如果兼具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心理辅导教师角色,会引起角色冲突。心理辅导或者危机干预要求遵循价值中立原则,而思想政治教育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二者的冲突是显而易见的。•二是心理危机干预中面对的问题是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是精神疾病,即便是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面对此类的问题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受限性,适时转介给专科医院。•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一定不能扮演“专业人员”,轻易做出判断,如果贻误了干预的最佳时机,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大学生自杀的六大原因•“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人际交往困难是突出的问题”,很多学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不能够适应角色,不能很快融入大学生活。有学生感觉大学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像高中时那样单纯,功利色彩多一点,有心里话不知和谁讲,就闷在心里;有学生希望与人有交往活动,但认为自己没有交往能力;有交往活动的学生,产生矛盾又不知如何解决,如同学总是借钱不还之类的小问题。•独立性差也是造成心理问题一个主要原因。•现在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一切都由父母打理,一旦离开家门,生活的种种问题突然摆在他们面前,一时找不到解决的途径。•有的学生甚至没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极有可能引起心理障碍。•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压力的加大,也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一个重要因素。•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差,有些学生自身定位不准,感到无助、迷茫,对自己失望,缺乏安全感,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里。许多学生直至毕业,仍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从事什么职业,能够从事什么职业。•有的学生害怕走出校园,不愿意出去找工作,怕受到挫折。•家庭经济原因,也是大学生自杀的原因之一。•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求学时,四处打工赚钱,势必会牺牲更多的学习时间,造成学习上的心理压力。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大学生看到别人过着富裕安逸的生活,而自己一无所有,加上当前社会上攀比之风盛行,也容易造成他们心理上的障碍。•大学生情感受挫,也会做出过激行为。•不久前,某高校一女生和男朋友发生争吵,随后跑到教学楼顶企图自杀。•有的学生自杀,是因为对生命的意义缺乏认识,不懂得生命的价值。•有人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心理落差大,理想失落,从而造成世界观、人生观的扭曲。识别•处在心理危机中的人通常在情绪上表现为:暴躁冲突或抑郁强迫、躁狂多语或孤独少言、激情难抑或痛苦不安、焦虑烦躁或绝望麻木,等严重的情绪行为失衡状态。心理危机中的个体特征•这种严重心理失衡状态所导致学生的冲突性行为还常表现为:轻生自杀、肢体自残、暴力攻击、离家出走,以及吸烟、酗酒、行为错乱等。自杀“可能的”征兆(言语上)1.谈论与自杀有关的事情或拿自杀开玩笑2.谈论自杀的计划,包括自杀的方法,时间和地点3.流露出无助、无望的情感4.与亲朋告别5.谈论自己现有的自杀工具6.直接、间接的向人向人说出或表示出言语上的征兆直接说出:“我希望我已死去“我再也不想活了”间接说出:“我所有的问题马上就要结束了”“现在没人能帮的了我”“没有我,别人会生活的更好”“我再也受不了了”“我的生活一点意义也没有”自杀“可能的”征兆(行为)•出现突然的、明显的行为改变(如中断与他人的交往,或危险行为增加)•有条理地安排后事•频繁出现意外事故•抑郁的表现抑郁症的症状评估指标•情绪低落,早晨明显•负性认知堆积,觉得失败、愧疚、无望•行为一反常态,哭泣、易怒、退缩、混乱•无法入睡或睡眠过多,精神不振•食欲改变,肠胃功能紊乱,体力不支•强迫性地产生“死”的念头,怕自己失去自制力自杀的高危因素•当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有以下几种表现时,自杀的危险性就高:–心情抑郁–近期,特别是最近两天,有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近一个月生活质量很差–长期的生活、工作或心理压力–既往有过自杀行为–亲友或熟人有过自杀行为自杀意念——有寻死的愿望,但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自杀未遂——采取了有意毁灭自我的行动,但并未导致死亡.自杀死亡——采取有意毁灭自我的行为,并且导致死亡自杀姿态——死亡愿望不是很强烈,主要想伤害自己,以减轻痛苦或引起注意。保持冷静和耐心倾听让他倾诉自己的感受认可他表露出的情感,也不试图说服他们改变自己的感受询问他们是否想自杀或者对自杀的感受:“你是否感觉那样痛苦、绝望,以至于想结束自己的生命?”[询问一个人有无自杀念头不但不会引起自杀,反而可以拯救生命]四、如何帮助一个有自杀征兆/自杀未遂的人干预与处理•学生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视为出现心理危机1、出现精神障碍,有临床表现,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2、出现人格扭曲现象,潜在危及他人安全或已发生伤害他人事件。3、具有自杀倾向,并有明显的言语、行为和其他表现。4、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导致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有困难者。5、因身边同学发生的心理危机事件而波及其他个体产生恐惧、精神失常等心理障碍,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者。一、自杀预防的困难及可能•预测自杀行为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因为自杀行为的原因非常复杂,一般情况下与自杀者接触极其密切的人都难以觉察其细小的变化。而且自杀行为常常带有突发性,令周围的人措手不及。•即使通过种种征兆发现了自杀的迹象,进行危机干预也并非易事。直接对当事人说,会使当事人感到自己隐私被侵犯,反而增加危险性。•自杀的预防又是可能的,自杀行为有一定规律可循,原因有四点:(1)想要自杀的人,当面临生活中的危机而产生消极态度和情绪,如羞耻、罪恶、自责等,到选择自杀行为之间要经过一段时间。(2)想自杀的人大多数有想死同时又期待得到帮助的矛盾心态,因此表现出种种自杀征兆。(3)想自杀的人在采取行动之前,当考虑到死会对亲人、朋友、老师带来极大的痛苦和震惊时,会感到沉重的心理压力和负担。(4)自杀者一般都经历了使之震惊、困扰的诱发事件。二、改变对自杀的模糊观念•1、自杀无规律可寻•自杀事件常常带有突发性,一旦发生,周围的人常感意外诧异。•其实大部分自杀者都曾有过明显的直接或间接的求助信息。•他们在决定自杀前会因为内心的痛苦和犹豫而发生种种信号。•2、称自杀的人不会自杀•当有些人向他人透露自己会自杀,尤其当用语带有恐吓成分时,他人以为他不过是说说而已,真正想死的人是不会把自己的打算告诉别人的。•其实,研究表明,80%得自杀企图者在自杀前曾向他人谈论过自杀,这种人很可能会有自杀的举动,必须高度重视。•3、一般人不会有自杀念头•很多人以为一般人不会有自杀念头。•但是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30%~50%的成年人都曾有过一次或多次自杀念头。•对于性格健康,家庭关系好的人,自杀意念可能只是一闪而过,很少发展为真正的自杀行动;而性格或精神卫生状况存在问题的人在缺乏社会支持时,自杀念头有可能转变为自杀的行为。•4、所有自杀的人都是精神异常者•有人认为只有精神病患者才自杀。•但事实证明,自杀的人大多不是精神病人,只有20%的自杀者是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大多数自杀者是正常人,他们只是有暂时性的情绪障碍。•5、自杀危机改善后就不会再有问题•有自杀企图的人经过危机干预状态改善后,情绪会好转。周围的人常常会误以为自杀危险性减低了,而放松防范措施。而事实上,自杀危机改善后,至少在三个月内还有再度自杀的可能。•尤其是抑郁病人在症状好转时最有危险性。•6、对有自杀危险的人不能提及自杀•很多人担心,对那些有情绪困扰的人,有自杀意念的人,主动谈及自杀会加强他们自杀的意欲。事实恰好相反。严重情绪困扰的人往往愿意别人与他倾谈,听他述说自杀的感受。•如果故意避开不谈,反而会因被困扰的情绪无从分解而加重情绪问题。•7、学业问题是青少年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不少人认为青少年正处在求学阶段。学业问题的困扰是导致青少年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但学者们研究发现,50%以上青少年自杀者的自杀原因涉及与父母的关系,其次是男女感情,然后是学校问题。三、自杀者的性格特征及心理状态•1、自杀者的性格特征•日本松原达哉认为,从自杀者的性格看,多有内向、孤独、容易陷入焦虑与绝望感中、偏执、过分认真、责任感过强、缺乏兴趣爱好、情绪不稳定、心情多变等特征。•而这些性格特征常常与偏颇的父母教养态度、复杂的家庭关系有关。•2、自杀者的心理状态•想自杀的人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孤独,认为谁也理解不了自己,谁也帮不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唯有自己最不幸、最痛苦。因此绝望,想以死来解脱困境。•1.矛盾心态•死亡对自杀者是既可怕又有吸引力的事。•现实生活中许多有形无形的困难可以在死亡者的幻想中得以解决和满足。•但死亡毕竟是可怕的,自杀者一方面想解脱,一方面又向他人求助。•2.偏差认识。企图自杀者的直觉常因情绪影响而变得歪曲。表现为“绝对化”或“概括化”或两者交替。绝对化是指对任何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如此的信念。比如“我做任何事都注定失败”、“周围的人肯定不喜欢我”。“概括化”指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常常使人过分关注某项困难而忽略除死之外的其他解决方法。•比如“我考试作弊,我爸爸一定不会饶恕我,永远不再爱我”。“我有缺陷,别人都瞧不起我”,从而自暴自弃、自责自愿、自伤自毁。•3.冲动行为。•青少年的自杀意念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因情绪波动而导致冲动行为,一想到死马上就采取行动。•他们对自己面临的危机状态缺乏冷静的分析和理智的思考,往往认定没办法了,只有死路一条。•思考变得极其狭隘。•4.关系失调。•自杀者大多性格内向、孤僻、自我中心,难以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当缺乏家庭的温暖和爱护、缺乏朋友师长的支持和鼓励时,常常感到彷徨无助,最后变得越来越孤独,进入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失去自我价值感。•5.死亡概念模糊。•企图自杀的青少年对死亡的概念比较模糊,部分人甚至认为死是可逆的、暂时的。•因此对自杀的后果没有充分估计。四、自杀者的临床表现及自杀前兆•有以下表现者一般具有自杀的危险•有明显外部精神因素的刺激者。如突然受打
本文标题: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89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