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第三章: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及早期电影理论
第一节:先锋派电影出现的原因•一、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一)现代主义的概念•“现代主义”是后来人们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先从欧洲出现的各种文艺思潮或流派的总称,因其同传统文艺特别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艺不同,故称之为“现代主义”,“现代派”,或“先锋派”,包括野兽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等等,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在欧、美产生的存在主义,新小说,荒诞派戏剧,“愤怒的青年”,“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以及形形色色的现代艺术。•(二)现代主义艺术产生的原因•1、物质富有与精神的贫困•2、非理性美哲学的影响•伯格森、克罗齐、弗洛伊德•(三)现代主义艺术的特征•1、反抗现实•2、否定传统•3、表现自我•4、形式主义•二、世界电影对抗好莱坞的需要•例如:法国电影产业•三、欧洲知识分子对电影艺术性的探索•(一)电影俱乐部的建立•卡努杜:第七艺术之友协会•德吕克:电影俱乐部•荷兰的“电影联盟”、伦敦的“电影协会”、德国的“电影之友社”•(二)探索的主要诉求•1、电影不是戏剧•2、电影可以表现心灵•四、艺术电影院的支持•例如:巴黎让·梯德斯哥创办的“老鸽笼影院”•“乌苏林影场”、“巴黎之眼”、“第二十八号影场”第二节:法国印象主义心理叙事和超现实主义倾向的各种流派•一、印象派电影(1917—1928)•(一)印象派绘画的影响•代表人物:爱德华·马奈、雷诺阿、克劳德·莫奈•美学追求:发现和表现自然光下的色彩,以捕捉自然景物的瞬间变化。艺术家们为追求画面自然与生动,通过迅速的手法以把握瞬间印象。其构图随意,目的在于凸显对内心主观意象的表达。莫奈代表作《日出·印象》•(二)印象派电影的发展及代表作•1、主要人物及代表作•(1)印象派电影的领袖——路易·德吕克•理论主张:上镜头性•代表作:•《西班牙节日》(1919)(杜拉克导演)•《沉默》(1920)•《狂热》(1921)•《流浪女》(1922)•(2)马赛尔·莱皮埃和《黄金国》(1922)•(3)阿贝尔·冈斯和《车轮》(1922)•(4)谢尔曼·杜拉克和让·爱浦斯坦•杜拉克代表作:《西班牙的节日》(1919)《微笑的布德夫人》(1923)•让·爱浦斯坦代表作:《忠诚的心》(1923)•2、印象派电影的特征及贡献•(1)开掘题材拓展电影心理叙事的表现。•(2)追求自然物象与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对应。•(3)确立新的摄影技巧以求适应人物心理和精神的视觉表现。•主观摄影、移动摄影和特技摄影•(4)强调视觉节奏的表现与节奏性剪辑的重要性。•二、达达主义电影•(一)达达主义•1、概念•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法国、德国和瑞士的一种艺术流派。达达主义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达达主义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他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抗议活动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2、代表人物•马塞尔·杜尚、马克斯·思斯特、奥托·狄克斯被杜尚重画过的蒙娜丽莎•(二)达达主义电影运动概况•1、曼·雷伊与《回到理性》(1923)•2、达达主义电影主要作品及代表人物•(1)“纯电影”《机械舞蹈》(1924)•导演:费尔南·莱谢尔•(2)《幕间休息》(1924)•导演:雷内·克莱尔编剧:弗兰西斯·皮卡比亚•(三)达达主义电影的消亡•1、达达主义电影“颓废”、堕落。•2、达达主义电影远离普通观众。•3、达达主义者发现电影媒介能纳入其他艺术,却忽视电影艺术的其他规律。•(四)达达主义电影的美学追求•1、对传统美学审美原则的反叛•2、反叙事、反逻辑的无理性美学原则•3、对奇异视觉效果的偏爱•三、超现实主义电影•(一)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义艺术运动发韧于文学,原是哲学上的术语,最初称为“超自然主义”,后来被用于绘画上。该文艺流派认为文学艺术应在人的复杂性后面发现它的统一。现实的东西不足以反映事物本质,超于现实之上存在着某种形式,这种形式一是潜意识,二是梦境。现实生活中的表面事物及现有的礼俗道德等社会规范都是对于人的精神和其本能需求的一种束缚羁绊。只与否定和抛弃这些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因此,唯一的道路是抛弃理性、道德、社会、宗教等观念对人的制约,唤起心中那些被压制已久的潜意识。•代表人物:安德烈·布勒东、路易·阿拉贡、萨尔瓦多·达利、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等萨尔瓦多·达利的《记忆的永恒》•(二)超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品•1、第一部超现实主义电影《贝壳与僧侣》(1927)•导演:谢尔曼·杜拉克•编剧:安东南·阿尔都•2、路易斯·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1928)•3、其他代表作品•(1)让·科克托的《诗人与血》(1930)•(2)路易斯·布努艾尔的《黄金时代》(1930)•(三)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追求及意义•1、美学追求•(1)无逻辑反理性的美学观•(2)以梦境求索思想的真实过程•(3)对性问题的迷恋•2、意义•(1)拓展了以影像来体现精神世界的技巧•(2)体现出探索电影艺术性的创作倾向•(3)暗示电影作为一种媒介所具有的一种传播双向性•(4)对心理分析故事片产生影响•(四)超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失败的原因•1、严峻的社会历史状况使先锋派电影人开始接受“电影眼睛派”的影响,关注现实和平民的生活。•2、表现形式太过抽象和个人化,不能引起大众的共鸣。•3、与观众距离大,没有票房保证。第三节:德国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倾向的追求•一、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一)表现主义•1、简介•最先出现于绘画艺术。•例如:画派组织《桥》、《狂飙》与《兰骑士》•2、美学追求•(1)致力于绘画语言的革新,寻求一种新的能直接表达赤裸的心灵的绘画形式•(2)摈弃自然主义摹写客观现实的创作方法,而代之以用简单、平面的构图,浓重的色彩与夸张变形的手法,强调表现人的主观现实与心理感受。蒙克《呐喊》•(二)《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1、简介•编剧:卡尔·梅育、汉斯·雅诺维茨•导演:罗伯特·维内•美工师:赫尔曼·瓦尔姆、瓦尔特·吕利希、瓦尔特·莱曼•2、影片特色•(1)采用表现主义风格画成的布景,全部场景都在摄影棚内拍摄。•(2)为了配合表现主义的气氛,演员也身穿奇特的风格的服装,其化妆、神态与举止也都追求怪异的风格。•(3)剧情离奇荒诞,带有强烈的幻想色彩,是主观的和无理性的。•(4)反映了当时德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集体无意识。•3、其他主要表现主义电影•(1)《泥人哥连》(1920)•导演:保罗·维格纳•(2)《诺斯费拉图》(1922)•导演:弗莱德利希·瓦·茂瑙•(3)《蜡像馆》(1924)•导演:保罗·莱尼•(三)表现主义电影的美学特征•1、热衷于对梦幻世界的营造•2、偏重于表现形式•3、浓重的悲观主义色彩•4、封闭和崇尚主观现实的美学观念•(四)表现主义电影的贡献•1、电影表达手段上的突破•2、对电影成为独立艺术的推动•3、对德国室内剧电影的启发作用•4、对世界电影的贡献•恐怖片、黑色电影•二、室内剧、街头电影的客观精神•(一)室内剧电影•1、特点•(1)剧情集中、简单•(2)重视塑造人物形象•(3)现实主义取向•(4)室内场景较多•2、代表作•《后楼梯》(1923)•《圣苏尔维斯特之夜》(1923)弗莱德利希·瓦·茂瑙《最卑贱的人》•(二)街头电影的现实性和社会性•代表作:•安德列·杜邦:《杂耍场》•盖尔哈德·兰普莱希特:《柏林的贫民窟》派勃斯特:《没有欢乐的街》第四节:前苏联蒙太奇学派•一、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含义及产生的背景•(一)含义•泛指在整个20年代到30年代初期活跃于苏联影坛,并对蒙太奇的理论与实践作出过贡献的艺术家群体。其中主要有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维尔托夫、杜甫仁科等人。这些艺术家的实践和研究工作实际是各成体系的,相互间无论在观念上或方法上都有着很大差异。•(二)背景•1、“十月革命”胜利,苏联政府重视电影,电影国有化•2、创立表现意识形态的新电影语言的需要•3、世界电影蒙太奇剪辑经验逐渐成熟二、蒙太奇学派代表人物及作品•(一)库里肖夫(1899-1970)•1、实验•(1)库里肖夫效应•有目的地将不同镜头加以并列,便可以获得一种新的涵义,一种新的艺术的质。•(2)创作性地理•(3)“电影模特儿”演员训练法•2、库里肖夫得出的结论•银幕的所有表现力都是蒙太奇的表现力,电影演员、电影编剧、电影摄影、电影美工等都统一在电影蒙太奇的总原则之下,构成电影表现手段的体系。•(二)爱森斯坦(1898-1908)•代表作:•《罢工》(1923)•《战舰波将金号》(1925)•《十月》(1928)•《总路线》(1929)•《墨西哥万岁》、•《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938)•《伊凡雷帝》(1945)•1、蒙太奇理论•(1)杂耍蒙太奇”(“吸引力蒙太奇”)•把任意选择的、独立的杂耍表演(而且是离开既定的结构和情节性场面而起作用的感染手段)自由地组成蒙太奇,一切都从最后的主题效果的立场出发来进行合成。•(2)理性蒙太奇•通过影像的组合可以演化出抽象的概念。2、战舰波将金号分析•1925年,黑白,无声片,74分钟,苏联国立中央照相电影企业公司(第一厂)出品•编剧:尼娜·阿加疆诺娃•谢尔盖·爱森斯坦•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摄影:爱德华·基赛•音乐:H·克留柯夫•主演:亚历山大·安东诺夫(饰水兵华库林楚克)•格里高利·亚历山大洛夫(饰反动军官吉列洛夫斯基)•(1)历史与叙事•(2)理性与结构•人与蛆—后甲板上的戏剧—死者激发生者—敖德萨阶梯•忍耐—动荡—沉痛—悲壮—欢呼。•(3)激情与形式•(三)普多夫金(1893—1953)•代表作品•《母亲》(1926年)•《圣彼得堡的末日》(1927年)•《成吉思汗的后代》(1928年)•《普通事件》(1932年)。•《逃兵》(1933年)•《胜利》(1938年)•《米宁与波札尔斯基》(1939年)•《苏沃洛夫大元帅》(1941年)•《海军上将纳希莫夫》(1947年)•《瓦西里‘波尔特尼柯夫的归来》(1953年)•1、叙事蒙太奇理论主张•《电影导演与电影素材》和《电影剧本》(1926)•(1)蒙太奇是电影发现并加以发展的一种方法,它能揭示生活中所存在的一切联系,从表面的联系直到最深刻的联系。•(2)蒙太奇是一种分析的方法,一种电影分析的逻辑,是电影的语言。•(3)电影编剧要用电影的影像思维去进行创作。2、电影《母亲》分析•编剧:扎尔赫伊,根据高尔基小说原作改编•摄影:格洛夫尼亚•主要演员:巴拉诺夫斯卡娅、巴塔洛夫•(四)维尔托夫与“电影眼睛派”•1、维尔托夫简介•原名:杰尼斯·考夫曼(1896—1954)•代表作品:•《电影真理报》•《前进吧,苏维埃》(1926)•《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1926)•《第十一》(1928)•《带电影摄影机的人》(1929)•《顿巴斯交响曲》(1930)•《关于列宁的三文歌曲》(1934)•《摇篮曲》(1937)•2、“电影眼睛”派的总体特征•电影眼睛——电影摄影机•(1)电影政论新闻纪录电影。•(2)推祟新闻片,认为电影的作用在于如实地纪录现实。•(3)不局限于简单地纪录生活,通过对镜头的选择、剪接、配加字幕等方式赋予生活素材以特定的含义。•(4)新闻纪录电影中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拍摄角度、快速摄影、动画摄影、显微摄影、放大摄影、倒摄和移动摄影等等方法。•(5)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或者叫抓拍,即把摄影机隐蔽起来进行拍摄。•(五)杜甫仁科•代表作品•《兹文尼郭拉》(1928)•《兵工厂》(1929)•《土地》(1930)•《肖尔斯》(1939)•《米丘林》(1945)第五节:20年代纪录主义电影的发展•一、弗拉哈迪与《北方的纳努克》•罗伯特·弗拉哈迪(1884—1951)•代表作品:•《北方的纳努克》(1920一1922)•《蒙阿那》(1926)•《亚兰人》(1931)•《土地》(1946)•《路易斯安那的故事》(1948)《北方的纳努克》分析•二、格里尔逊与英国纪录电影学派•约翰·格里尔逊(1898-1973)•(一)英
本文标题:第三章: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及早期电影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901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