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小学创造性美术教学研究
中小学创造性美术教学研究》成果研究报告创造性美术教学研究课题是针对传统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各种阻碍因素的弊端,从美术本体出发,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创造学原理对美术教学进行了改革与探索,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角度入手,对原有教材和课程资源进行了改革整合;对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对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进行了改革与探索。通过5年多的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好效果。体现在:1、探索了创造性美术教学的指导思想与原则;2、探索出了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3、改革、整合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资源;4、通过教学实验验证,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5、创造性美术教学实验研究所形成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在教育理念上与当前美术课程改革、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培养目标一致,具有现实意义。一、关于美术的本体意义美术,又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领域。它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可视性的特点。它内涵两个层面,即:对“美”的发现和认识、感悟,从“术”的技术层面去表现和创造美。因此,“美术”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人们通过美术学习,对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和将造型元素进行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运用这种美术语言,表达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主观意愿的表达,我们把它称为美术创作。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人的情感、动机、观察、思维、想象力、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可以说从美术本体意义上讲,美术是最能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欲望,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在知觉基础上构建新形象的创造力,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二、课题研究与解决的问题1、当前中小学传统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阻碍因素美术对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最直接有效的。但是,在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传统的美术教学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它存在于教与学的方式、方法中;存在于现行教材编写体例和教学内容中。从教与学的角度看,美术教学长期以来基本上是以教师传授式为主的教学方式,由于师资、教材内容等条件限制,多数教学停留在临摹或“小黑板旅行”上。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以模仿、临摹为主,以符合教师预先设计的标准和画得“像与不像”为作业评价标准,形成千人一面的窘况,创造能力的培养成了一句空话。从教材内容的编排上看,基本上是专业美术的浓缩,面面俱到,繁、难、偏的内容较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较少。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很难完成大纲、教材的要求。随着学习美术专业的加深,大多数学生知难而退,逐渐对美术学习失去兴趣。许多教学内容实际上教师也无法完成,形同虚设。学生要从美术学习中获得审美能力、兴趣爱好、个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削弱,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2、创造性是美术教学的本质(1)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我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必要要求。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素质是人的各项素质的核心,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能力。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因此,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正常发挥美术教育的功能,就必须对现有的美术课程存在的弊端进行改革。改革当前美术教育依然存在“以教材为中心、以纯技术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的传统教与学的方式,把学习过程变成人的主体性、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非常必须的,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2)创造性美术教学的目标创造性美术教学是指通过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教学手段,产生新颖独特的、超越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有社会价值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创造性美术教学的目标是正常发挥美术教育的功能,回归美术的本体意义,改变过去课堂教学以学生的美术作品按教师预先设计标准完成为最终目的的模式,以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最终目的。前者以技能学习为过程,以结果为标准、为评价尺度,过程与结果都是可以预料的;后者以学生的感受为出发点,以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前提,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学习过程和结果是动态的变化的。创造性美术教学就是要通过具有审美价值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参与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的多种学习方法,对事物的感受、体验与实践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3)创造性美术教学的原则民主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是承认创造力是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的发展潜力,而不是少数天才才拥有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要针对每个学生,面向全体,在发展创造力的目标下,人人处于民主而平等的地位。创造性教学要求教师应树立“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信念,通过艰苦细致的努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相信每个学生身上都蕴涵了无穷的创造潜力,教学应该促进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时刻把学生当作创造的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把被动接受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的创造性学习,并把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创造性,创造性教学的实质就是要发展个体的创造性,而发展人的创造性,则必须要遵循主体性原则。创造性教学观认为:教学应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促使学生生动活泼成长,从而塑造学生富于时代精神的个性与自我。自主性原则自主性原则是在创造性美术教学实验的内容选择和教学方式选择必须符合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有权选择教学内容的学习,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性、参与性和探究性会得到极大的发挥,他们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被动的接受老师的“喂食”,而是课程的创造者、参与者,与教师一起探索学习内容,推动教学进程。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时,学生才能形成独立思考、不畏权威、大胆创新的创造品质。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包括以下内容:(1)课程设计的开放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指标的制定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具有开放性。(2)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教学过程不是教师设计好后严格执行的一个单向性的程序,而是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推动发展的一个动态的,生动、活泼的,充满创新性和开放性的过程。(3)教学结果的开放性:学生对作品的感悟体验各不相同,艺术表现也千姿百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评价标准要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差异的学生,让学生的能力、个性充分展示出来。3、课题研究解决的问题(1)探索创造性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原则和方法。(2)改革旧的美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3)改革、整合有利于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内容。三、具体措施(一)将现行教材进行改革、整合,突出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创造因素1、分成板块把相同或相近的学习内容相对集中现行中小学美术教材上的一些相同或相近的内容分散在几册上面,缺乏联系和学习的连贯性。如:初中素描,教材设计了如下课题《铅笔(单线)静物写生——生活用具》、《素描静物临摹——学习用具》、《素描静物写生》等,这一系列课题分别安排在初中1—3册上面,使这一系列内容失去了连续性,并且课时少,过分专业化。显然,这样安排的教学内容,学生既不能达到专业技能的要求也不能激发学习兴趣,使教学目标无法实现。因此,我们对教材内容重新调整,从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角度出发,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把教材分为绘画与表现、工艺设计与制作、欣赏与评述三大板块;把具有系列性的内容相对集中,把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突出趣味性和创造表现因素。例如:绘画与表现学习领域,现行教材中以素描作为培养学生造型能力的基础,教学内容有:结构素描、结构与比例、构图方法、体面与调子,明暗调子素描的作画步骤等,教学目的是通过从结构素描到明暗调子素描的一系列练习,使学生具有用明暗造型规律去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真实感。实际上由于过分专业化的要求和课堂时间短、场地等局限,学生难以完成要求。改革后的教材从学生的学习出发,不以明暗调子素描作为造型的基础,而代之以线描图像。线描图像是人从幼儿起就开始运用作为传达手段和造型表现的方法,简单易学,并且可以成为从事各种职业都用得着的工具。设计构想如下:教学内容包括手绘线描的功能,用线描进行描述、记录、说明;线描与表现立体的物体;线条与多视觉表达物体等。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掌握丰富的线条表达方法,能抓住物象的基本特征,大胆、果断、自信而有个性的表达物象,培养学生观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客观分析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独立见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2、删去繁、难、偏内容,降低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现行教材强调学科中心,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在内容的安排上是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内容的微格化,如:绘画中将明暗调子素描,写生的“环境色彩”作为造型的基础,工艺美术中将图案作为设计的基础。教学内容,教学要求都专业化、成人化,脱离了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我们删去教材中繁、难、偏的内容,适当降低难度,把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变为“了解”,增加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将专业知识技能具体化、生活化、趣味化。如:绘画表现板块中变明暗调子素描为手绘线条图像,突出表现的多样性;变写生环境色彩为色彩搭配,突出主动性与实用性;变木刻版画为吹塑纸版画、纸版画、多种材料对印版画、拓印版画等,突出简易性与创造性。工艺设计制作板块中删去《图案——纹样的形成》、《平面构成——点线面的排列组合》等专业性过强的内容,将这些工艺设计的基本知识完全融合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趣味性强的内容中。如:《面具的设计与制作》、《吉祥物的设计》、《活泼有趣的帽子》、《美丽的家》、《漂亮的沙发垫》、《设计窗帘》等,注重感受和体验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进行设计与创造活动。3、加入一些乡土和校本课程我们根据当地的地方特色和学校、学生的实际,开发了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乡土教材和校本课程,如:《美丽的家乡》、《利用废旧材料设计与制作》、《树叶贴画》、《纸盒家具》、《我们的学校》等,现举例如下:(1)《利用废旧材料设计与制作》在系列工艺设计课中,要求学生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各种织物、纸类(报纸、画报、包装纸)、塑料制品(塑料瓶、方便面盒)、金属制品、食品(蛋壳、豆类)、木制品(火柴棍、牙签),对它们进行创造性地设计、组合,使废旧物品变成了令人耳目一新、构思奇妙的艺术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增强了环保意识,激发了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2)绘画创作课《美丽的家乡》a、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家乡的一切资料,如家乡的照片、实物;听爷爷奶奶讲关于家乡的故事;在家乡生活中最令你感动的人或事等等,召开(家乡.印象〉专题讨论会。b、表达方式:可以用绘画、影像资料、装置、行为艺术或独创的一切方式表达你对家乡的印象。c、教学实验结果:学生不再仅用绘画一种方式来表现家乡,上面所提到的各种表现方式都有人涉猎,并且表现出一定的创新性,有的学生用线描连环画的形式记录了家乡的变迁;有的同学将收集到的不同时期的家乡的照片粘在一起,配以文字来说明家乡的历史;有的同学用新闻采访并以录像记录的方式呈现他们的作品;有的同学用讲故事、演小品的方式表达感受等等。d、教学效果分析:这样的课题打破了用绘画表达情感的单一模式,体现了艺术表现多元化、综合化的现代艺术特色,使学生的心胸更加宽广,能够接纳不同的艺术观点和表现形式,并养成勇于表达自我,敢于创新的精神。实验前后学生学习美术兴趣调查表(小学四年级1、2班)班级人数对美术感兴趣的人数主动参与学习的人数实验前百分比实验后百分比实验前百分比后实验后百分比实验班55人31人56.3%53人96.3%34人61.8%5
本文标题:中小学创造性美术教学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913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