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如何管理时间报告在线【字体:大中小】【页面调色版】一、假设:(一)假设的一般模式:可以说没有假设就没有思维,假设是一种关联猜想,是思维由此到彼的一个过程。假设在管理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假设的本质来源于不确定性,第一章我们提出并证明了确定性原理,人类认识可以说是一个由不确定到逐渐确定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假设、比较、结论三个基本过程。它们的关系如图(2-1-1),数据、信息、知识是假设的依据,假设本身也是新的数据信息知识。假设的结论应当被证明,证明的基础是比较,比较分为实验比较与概念比较。实验比较是用实体进行实验的比较方法,概念比较是用概念,原理,原则,定理,定律,公式等虚物质进行的比较方法,它主要是通过思维过程加工并完成的。通常情况下,比较能够产生新的假设并反回假设阶段;结论是比较的结论,如果结论可以直接使用了,就不必反回假设阶段,相反的情况下必须反回。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假设是处于整个思维的中心。(二)假设的应用:假设是非常广泛的,它活跃于思维与管理的每一个过程。现在许多管理方法,工具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没有把假设合理融进去,因而也没有多大使用价值。只有将假设融进管理方法,工具与过程,所有的管理方法,工具与过程才更具有准确性,适用性与全面性。管理者要时常问:各种管理理论的假设是什么?有多少可以应用于管理实践?例如:目标——手段分解体系,图(2-1-2)假设应贯穿于每一个可以分解的过程与流程中,即每从一个分解的流程或过程到达下一个可以分解的流程或过程时就应当进行假设分析以保持持续适应有效。目标分解的缺点是从属性不明确,分解的过程无法等效,因果关系不完全。我们在使用假设时应当多提一系列相关问题,如:这个过程的上一级假设是什么?这些假设的本质是什么?它是稳定的还是变化的?变化的条件与范围是什么?怎样检测与检验?变化后将产生那些影响?怎样作动态调整以适应变化?如一个顾客服务模型“订单——审核信用——工厂生产——发货”,以订单为例对上一一分析作答:顾客需求与个性化的形成,企业自身的生产特点决定了订单生产,由卖方市场转化买方一级市场是本质,买方市场是一个不可改变的潮流,它将影响每一个行业,变化后单位订单数量将进一步减少,而总定单数量将上升,因此企业必须建立更加柔性的生产供应系统。假设思考的原则是逆向思考或反回路思考。你首先要知道你思考的路径,然后一步步反回,从而达到正反接合的完美效果。例如:完整的价值链是一个由原材料到最终顾客的过程,假设思考不仅要对每一个分过程提出假设并分析,而且还要逆着过程反向验证,即反回上一步分析上一步是否成立,如前面的价值链从最终用户反推到原材料。相反的情况是下延伸,即本过程是否可以向下延伸,延伸的条件是什么?假设是人们思维管理的起点,如果假设错误,那么无论以后的过程多么完美也是无效的。有时候我们需要将总过程分解成分过程,有时候需要将分过程整合为总过程,在“分”与“合”的每一个接口前,假设相当重要。这里希望读者明白思维过程也是管理过程,因为思维的结果要转化为管理活动,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同样存在缺口,这个缺口需要进行一系列假设,以保证思维与管理活动的衔接。假设的缺限是有些并不能完全证明,有些假设并不能转换为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有些假设只能存在于思维活动之中,但我们要注意到实践是检验假设的唯一标准,有效的假设必须转换为实践活动。企业假设涉及的方面:(1)市场方面:关于竞争者,市场、顾客、价值、需求、价格、渠道、分销、质量、服务、产品的假设。(2)管理方面:企业的基本经营理念,价值观,管理方法,工具,人才,人性,组织结构等的假设。(3)技术方面:企业的技术特点,先进性等。(4)目标方面:企业的优势、劣势、环境的机遇,威胁是什么?目标的制定程序与执行效果分析,目标是怎样解决的?(5)环境方面:现在的技术,市场,竞争状况怎么样,它们的发展方向与速度怎样变化?(6)核心竞争力的假设:即企业应当培养什么样的核心竞争力,怎样进行培养与管理?(7)关于国际营销的假设:国际环境分析?企业是否有必要进行国际营销?营销的优劣条件分别是什么?营销步聚和营销的方式是什么,怎样推进等?怎样应对全球范围内的人才管理?(8)创新方面:创新的基础是什么?需要创造什么条件?员工的心理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如何?怎样衡量创新的过程与成果,企业需要那些知识,怎样获取,怎样学习效果更佳。二、预测:确定性原理告诉我们世界是不确定的,特别是企业管理的大环境“人类社会”,所以预测成了决策者的“家常便饭”。预测是对关心范围内的未来过程或结果的一种主观性概念描述,属于思维范畴。对于自然科学而言,所作的预测是有效的,比如:水大于零度就会化成水,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真理;而对于人类社会的预测,特别是单个企业的预测是无效的,它的精度非常小,只能预测整体趋势。如企业间的博弈过程,它不会过多的形成积累,每博弈一次都从零开始。整个博弈都在不正确性下进行,每一个可以预测的博弈值都是预期的,它会受到实际情况变化而动态调整。比如:以你与我为例,假设你预测到我的预期行为是有效的,那么你可能会形成对我的方案,要使方案有效,你就不能让我知道你的预测信息,那怕是少量的(封锁信息)。而你的行为就必须在我的行为之后,如果你的行为在我之前,你就必须隐蔽其行为;如果我发现,那我会形成新的预测方案改变我的决策,从而使你的预测自动失效。但是你的行为在我之后,我的行为效果会好于预期(因为我也有一个预测期望值),从而使我改变决策追求最优,所以你的预测最终无效;相反我的结果不如预期我也会改变方案。在这个博弈过程中,你不能得到我整个过程的信息,因而你的预测也多数无效,即使你得到了我的有效信息也会因为你不能准确判断它的真实价值与时效性而使用有限。还有就是每一个人做决策都有一个基点或假设,有时候决策者本身也不清楚这一点,因而我们就更难预测他的预测(计划)。所以我们应当看到预测是有限的,你必须通过实践去影响预期未来,或者说未来在你的思维意识与行为之中,而不是在预测与猜测中。你能预测到现实,但你不能完全预测到你的决策所带来的影响,因为你的决策会使众多相关因素产生一系列连锁的交叉反应,所以你不必过分依赖你的预测,而应当将预测与你将做的实践联系起来,上面简单的模型对企业的博弈同样有效。通常预测由两个过程组成:假设与预测,假设是推理依据与推理过程的接合;预测是假设后形成的系统结论,预测必须基于假设,假设必须与客观实际接近。在企管方面,管理者要善于将预测转化为目标与组织所共享的愿景。目标可能会偏离未来现实,而愿景确能激励组织成员共同努力使结果尽量接近目标或优于目标。(一)预测的一般规律:1、首先我们要考虑人是否完全理性?我认为没有所谓的理性人,也没有所谓的理性决策,这是因为我们无法制定一套准确理性的评价标准来检验所谓的理性人与理性决策。假设我们能够制定准确理性的评价指标,那么我们所做的决策就是理性的,问题是评价标准是否准确,理性也无法判断。如果我们制定的评价标准本身就非理性,那么我们所做的决策就是非理性的。很显然标准的标准我们无法判断,即使我们足够聪明。所以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完全感性之间的中间人。既然无法绝对理性,那么我们在预测时遵循确定性原理是有效的。2、预测与信息有密切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如果信息系统、准确、及时并符合预测目标的需要;那么几乎不用作多少假设就可以准确的预测未来,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是使预测降到最低的有效途径。我们应当看到在不确定的时代,信息无法系统的收集,即使收集完整也无法识别其准确性;即使准确性被判断,我们任然无法及时收集,更谈不上能对每一个信息真实正确的描述,以及它本身的价值了解清楚。外环境通常有两种信息能被企业识别:其一是用信息,这类信息可以有效减少决策者的无用假设与推理,有利于增强行为的有效性。其二是无用或隐含的危害信息,这类信息能够增长决策者对未来的假设与推理,能够歪曲决策者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它的危害是隐含的,将在未来发生。对决策者自身而言:也会自动产生预测信息,决策者自身创造的信息是时间的正关系函数,也就是说决策者会根据有限的外部信息不断加工并形成系统结构严谨且逻辑性完美的预测信息。如果决策者不能及时得到外环境信息的持续输入,决策者自身就会自动将以前有限信息从不同侧面,用不同方法反复加工,形成预测信息并以预测信息为基础进一步加工,如此循环已预测的信息,从而形成多维、多阶的复合信息,使自身的信息不断自动增长或者说膨胀,而且不会停止。这类信息的一个最大特点是逻辑性强,而决策者会认为此时确定性最高,但与客观现实相比准确性最低,这种信息远离现实。外环境的有用信息能有效制止决策者自身信息的自动膨胀,而外环境无用信息又能助长决策者自身信息的自动膨胀。决策者预测的信息也有两种:①与未来接近,我们可称其为真信息;②与未来相背,可称为伪信息或无用信息。决策者对信息的评价标准有三种:①过去的历史经验;②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与期望;③竞争者(行业,他人)的使用标准。问题是我们并不能将有用与威害信息明确分开,所以决策者在预测时并不见得比其它人高明。当年福特开发新车型的计划就是这样,所以有人说:“计划不如变化”有一定的道理,有用与无用信息主要来自决策主体外界,而自动膨胀信息由决策主体产生。思维对信息的加工与信息膨胀是一个自动过程,它不受决策者自我意识的强影响,思考每过一个环节都会自动放大一次膨胀系数值。影响膨胀系数的因素有:(1)不同特质的决策者;(2)信息是否及时完整准确获取;(3)过去的经验、范式;(4)与其它人参与交流、讨论与评价;(5)偶然突发事件产生的心理情绪冲击,如信心十足与强烈的对危险的防预;(6)思维方面的逻辑与数字化的精彩描述;(7)对最终输出要求及过程的因果联系的各方面标准并不明确,导制了逻辑(环节)的过多判断与回路,从而形成自动放大效应;(8)思维习惯或惯性;(9)关注程度,这是指决策者对结果的重视程度,这又包括:其一决策者的集中精力,其二决策者对问题的理解,其三决策者认为非常关键或重要;(10)决策者对信息的加工与取舍的相应原则;(11)对预期结果的美好与理想假设;(12)未来不确定状态下决策者所做出的系列化假设;(13)由于无法实践或只能从思维上将抽象事物划分与分类,这就无法与现实进行有形替换与定量化处理,如品牌价值的细分,无形资产分析,这也与无参照物与可比较对象有关。(14)信息的系统结构性不强所演绎的相关可能性。(15)信息不足所产生的系列化假设与猜想。(16)知识,信息,数据的自动大量堆积(虚假的知识,信息,数据也包括在其中)。(17)有限信息,数据的深度加工程度,如过去与现在的信息与数据或现阶段实验与观察的有限信息与数据。(18)预期与现实在时间上形成的系列状态差异(偏差)对决策者的持续心理冲击;或时间的严重不足所造成的心理超压。(19)不切产际的关联思考与想象。(20)各种预测技术在面对同一目标对明时所产生的结果不一致。(21)计划执行过程中生成的相关信息,可能影响决策者对已经做好的决策或正在执行的决策的错误判断。(22)其它因素。我们这里将上面的所有因素总结为以下几点:(1)研究对象的状态是多元化的,没有唯一可靠的形式。(2)预测者认知客体的方式手段与方法存在客观的偏差。(3)第三方(多方)对预测者的直接与间接影响。(4)预测者的自我心理作用。(5)各种主客观条件形成的多方约束与促进要素的动态变化(6)相关信息的传播与获取是水平的,更多依赖于决策者的取舍。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决策者总是相信自己产生的信息确定性(准确性)最高,而决策者又必须依据外界获得的信息形成自我信息;即使外部信息是用的,自我产生的信息也未必有效,但是决策者必须相信自我产生的信息,这是决策的前提;否则外部的一切信息都不可信;相反如果外部环境信息是无效的,那么自我产生的信息一定无效,所以对外环境的信息质量的要求超过决策者自身对信息的加工再造。信息的自动膨胀降低了决策速度与决策的质量,但是膨胀也是必要的,因为你为了使决策安全就
本文标题:如何管理时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93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