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清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箜篌引•『竖箜篌』•东汉之时,由波斯(今伊朗)传入我国一种角形竖琴,也称箜篌。为避免与汉族的箜篌混同,称竖箜篌,或“胡箜篌”。•『凤首箜篌』•凤首箜篌在东晋时自印度传入中原,明代后失传。•凤首箜篌东晋初由印度经中亚传入我国,晋曹毗《箜篌赋》描绘为“龙身凤形,连翻窈窕,缨以金彩,络以翠藻”。可知其是以凤首为饰而得名。一、作者作品•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生于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最后因抑郁而死,年仅27岁。正是因为这样的身世,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二、解题•李凭: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箜篌:又名“坎侯”、“空侯”,是我国古代的弹拨乐器。箜篌酷似一只顾盼生姿的大凤凰。•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它是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三、诵读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李凭弹箜篌的美妙乐声和感人的艺术效果。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像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豆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打湿自己。1、根据内容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总结层意。第一层,前四句。交代弹奏箜篌的人物、时间、地点,以及音乐效果。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乐曲发展的第二个段落,直接描写音乐的音色、表情和空间效果。第三层,最后六句。写神话里的人物对美妙乐曲的如痴如醉的反应,音乐把人带到梦幻、神奇的天地。2、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意象?•空山凝云江娥素女昆山玉凤凰芙蓉香兰十二门紫皇五色石秋雨神山神妪老鱼瘦蛟吴质桂树寒兔意象众多,有虚有实,奇幻,瑰丽,炫目多彩。•啼愁碎泣笑冷破惊湿寒3、诗人运用哪些词语来渲染音乐效果?你觉得音乐的情调怎样?具有消极情绪,充满寒意,其情调是悲伤清冷的。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作者开篇不直接写弹奏者李凭,却先写“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开头,有何深意?•首句先介绍乐器材质优良,有宝剑配英雄之意,衬托李凭的身份;•而山中的云因他的弹奏而停止游动、江娥因他的弹奏而哭泣、素女因他的弹奏而悲恸,更表明了李凭演奏技艺的高超。五、内容解读第一段内容分析:时间:蜀丝吴桐张高秋地点::李凭中国弹箜篌描写音乐关键是化抽象为具体,李贺怎么描写李凭弹箜篌的呢?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角度之一:侧面烘托•优美的弦歌声一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为什么先交代乐声后写人物呢?•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角度之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清脆激越时而幽咽时而欢快(比喻、拟人)正面描写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这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你能分辨出来吗?比喻(以玉碎声和凤凰叫声比喻琴声)夸张(以不可能表现可能)通感(以视觉表现听觉)第二段“昆山句”以声写声,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芙蓉句”以形写声,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这句诗以形类声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就构成了通感。鉴赏与品味第二段: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鉴赏与品味“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第二段: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这一句写出了李凭弹奏的乐曲什么样的特点?昆山玉碎——时而低沉嘈杂凤凰叫——时而高亢激越芙蓉泣露——时而悲抑香兰笑——时而欢快起伏多变优美动听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这一句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说说你的理由。侧面描写。十二门前融冷光说明他的乐声传遍长安,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而京城中的皇帝也被他的乐声所打动,说明他乐声的动听。从侧面表现出李凭演奏技艺的高超。•这一句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双关:紫皇不仅指人间的帝王,也指天上的玉皇,为后面几句写天上的景象起到过渡作用。鉴赏与品味“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这句诗给人以清空之感,整个长安城仿佛只有箜篌的美妙旋律在回荡。首句的“高秋”和这里的“十二门”“紫皇”等意象营造出无限广袤的宇宙时空,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第二段: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三句描写从人间转到天上,牵涉到哪些神话故事和典故?女娲补天的故事、吴刚砍桂的故事《搜神记》中的故事第三段角度之三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现实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天上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神山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月宫音乐效果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石破天惊逗秋雨”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李凭的乐声传到了女娲娘娘补天之处,灵石迸破震撼了天庭,引出漫天的秋雨。鉴赏与品味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写清冷的音乐情绪发展到极致,达到整个乐曲的高潮。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第三段: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鉴赏与品味“秋雨”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乐曲就在这种惊天动地的凄冷情绪中结束了。第三段: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其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你认为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能否具体说说本句的妙处。夸张的手法:乐声传到神山上,连那位箜篌弹得出神入化的神妪都被打动了,不仅如此,老鱼也好像恢复了少壮,在水面跳跃,瘦蛟也似变得神采奕奕,在水中翩翩起舞!•音乐终结后,听众却沉浸在音乐所带来的情绪中久久不能脱出。吴质不眠、露湿寒兔,从侧面反映了李凭箜篌演奏的缠绵动听、余韵无穷。•曲已终而意犹未尽。小结•作者在诗中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描写了李凭的乐声,在李凭的演奏下,人间的云、神女、百姓、帝王被打动了,天上的女娲、神妪、鱼、蛟、神仙、玉兔也被打动了,天地都沉浸在他高超的演奏之中,沉浸在这惊天地、泣鬼神、动人间的箜篌声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清脆和缓惨淡清丽(比喻、拟人、通感)描写音乐关键是化抽象为具体,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六、手法探究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侧面烘托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现实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天上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神山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月宫侧面烘托(音乐效果)•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描写音乐的方法A、善用比喻、通感,化无形为有形,正面描摹音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白居易《琵琶行》、李贺《李凭箜篌引》•艺术手法•《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手法为侧面烘托。•《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直接描写•风格•《李凭箜篌引》纯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琵琶行》叙事诗,描摹音乐同时也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风格平易感伤。
本文标题:李凭箜篌引优秀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948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