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上海部编教材语文六年级第一学期答案
1参考答案第一单元1草原1.舒庆春骆驼祥子(或四世同堂等)茶馆(或龙须沟等)2.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由衷的赞叹欢快愉快3.从几十里迢迢外赶来欢聚亲切联欢4.(1)初入草原(2)隐隐有鞭子的轻响(3)(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时间视5.用“是”“也是”两词强调“绿”,可见极目所望,草原到处都是绿色的,突出草原绿的范围之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草原比作绿毯,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生动地再现草原景象,且富有趣味.6.原句反复地叙述干部群众敬酒,我们回敬,将宾主双方把酒言欢,热闹欢快的场景具体、细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改句虽然简洁,但意味淡薄了不少,读者感受不到场面的热闹、欢快.7.示例:虽然只有第1段和第2段的部分内容写到了草原景色,但其他内容生动地再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这样壮美的草原养育了这样淳朴的草原儿女,让作者一行与草原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以«草原»为题目涵盖了作者对草原及其哺育的民族的赞美.2丁香结1.(1)嚣(2)簇(3)拙2.(1)幽雅(2)妩媚(3)恍然3.“雪白”意为像雪一样洁白.“莹白”指白得光亮透明.“雪白”侧重于写白的程度,“莹白”侧重于体现白的亮度.4.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探”“窥”这样的动词赋予丁香花人的情态,使丁香花显得俏皮活泼,生机勃勃.25.用逗号加长停顿,突出了“这是丁香”;在“分辨出”后面加逗号,刻意停顿,让读者想象作者似乎正在嗅着校园中淡雅的甜香,然后确认“这是丁香”,增强了语言的画面感.6.三次写丁香,地点、特点、感受都不相同.第1段在城里街旁,重点写丁香的颜色、姿态美;第2段在校园,突出丁香的颜色美,味道幽香.这两次作者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欣赏丁香.第3段写斗室外的丁香,除了颜色美,更重要的是突出了丁香在“我”生活、写作中对“我”的陪伴与激励,突出丁香于“我”意义非凡.三段各有侧重,综合起来则体现了作者对丁香的认识和表达情感的深入.7.示例1:删去好.课文最后一段已经将作者要表达的中心———人生的问题就像丁香结一样是解不完的,我们需要坦然面对———明确地体现出来了,没有必要再加上意思差不多的一段了.示例2:删去不好.从前文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人生理应有顺境和逆境,对于生活中的愁结应坦然接受.末句更体现出作者这种豁达的人生观———既然是“结”也许能解也许不能解,用平淡心面对即可.原文最后一段是对中心的升华,不该删去.3花之歌1.(1)qiónɡ(2)suō(3)yǐnǐ(4)fù2.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3.(1)孕育(2)赠予(3)摇曳4.从字面上讲,该句是写花的习性———总是追逐光明,一心向上生长,但诗句又含有深意———揭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一种高洁致远的志向.5.(几乎每一句诗都体现了花的特点,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花朵在微风中摇曳生姿,散发幽香的特点.6.示例1:“花唱的歌”更贴切.诗中多次用“我是”“我在”等句子强调“我”的身份———花,写出了自己的特点,结尾用自己的生活态度启示人类,因此显然是花唱给人类的歌更贴切.示例2:“为花唱歌”更贴切.这首诗是纪伯伦借花的口吻说出了他对于生活哲理的思考,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花的特点,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富有哲理的诗,期望人类能3够向花学习,因此这首诗是为花唱的赞歌.7.可模仿«花之歌»的句式,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写出花草的特点.4古代诗歌三首1.示例:孟浩然唐春晓2.«宿建德江»———绝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绝句«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3.(1)A(2)B4.忧愁日暮(傍晚)建德江上(船上)5.(1)暴(骤等)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2)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6.作者将船停泊在水中间的小块陆地的边上,四野一片空旷,天幕低垂,天际线似乎比树还低,清澈江水中的明月似乎就陪伴在旁.描写这样的景观能更好地体现上文的“客愁新”.7.示例:认同第二种观点.作者捕捉明月、喜鹊、蝉等景物,看似热闹,实则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正因夜深人静才格外感受到鹊惊、蝉鸣,这些声音衬托出乡村恬静祥和的氛围.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1.略2.示例:初春的校园已充满了春的气息与无限的生机.花坛中已冒出了新绿,开满了各色绚丽的花朵.你看那榆叶梅,灿烂多姿,清香宜人,在晨露里含羞绽放,在春风里摇摆着娇媚的身姿.粉红的花瓣,金黄的花蕊,一朵朵,一串串,簇簇拥抱.有些花苞已绽放,犹如学长们,用积聚长久的能量迎接新的“旅程”;还有一些才探出新叶,期盼着开放的时刻,如同我们这些六年级的学生盼望着真正地长大成人.春日的校园美丽至极,有花草树木,还有我们.3.略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1.要点:积累材料并能对材料进行归类整理.2.要点:将小组成员对交友的看法和认识简要记录,并进行分类汇总.3.自我介绍应注意:力求简洁,突出特点;力求真实,展现真诚;力求生动,打动听众.4第二单元5七律长征1.BC2.(1)千山(2)金沙江畔惊涛拍岸(3)五岭逶迤(4)乌蒙磅礴(5)只等闲3.B4.“磅礴”的字典义是“(气势)盛大”.“丸”的字典义是“球形的小东西”.不矛盾.“磅礴”是对高大巍峨的乌蒙山的客观描摹,“泥丸”则是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来形容红军的主观感受———在红军眼中乌蒙山不过是在脚下滚动的小泥球而已.诗人通过两者的反差来表现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豪迈气概.5.“横”,横跨,写出了泸定桥横跨于大渡河上的场景,一个“横”字,尽显泸定桥的气势,以及我军攻取之不易.飞夺泸定桥.6.从内容上,“更喜”包含着对长征一路奋战的回顾和胜利在望的激动.从“千里雪”可见岷山之高峻,远征之难,对红军成功翻越岷山,当然会充满胜利的喜悦,进一步展现了红军的英雄形象与乐观精神.从结构上,因岷山是长征途中最后一个天险,故诗人以此来收束全诗与首联相呼应.6狼牙山五壮士1.(1)A(2)A(3)B(4)B(5)A2.(1)A(2)B(3)A3.(1)痛击敌人(2)选择绝路(3)英勇跳崖舍生取义(大意对即可)4.“沉着”的意思是“镇静,不慌不忙”.马宝玉在指挥掩护作战时,并不急于开火,总是等敌人走近了才下令;战斗到几乎弹尽粮绝时,他夺下胡福才手中唯一一枚手榴弹,带领战士们用石头砸敌人,将手榴弹保留到最后一刻,发挥了它最大的作用;跳崖前,他砸碎了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不留给敌人任何武器;他跳下深谷如同每次冲锋,视死如归.(大意对即可)55.(1)“个”是一个适用性较广的量词,用于人时不带感情色彩.“位”主要用于人,而且含有敬意.“战士”指军队最基层的成员,只能用于本方(或支持的一方)士兵.“壮士”指豪壮而勇敢的人.(2)第2段中五名战士刚刚出场,接受了掩护任务,所以作者只用“五个战士”.之后他们以五人面对大批敌人,有勇有谋,奋力杀敌,胜利完成掩护任务,所以作者在第3段中用“五位战士”表达敬意.五位战士已经完成任务,原本可以追上大部队,但为了不让群众和连队主力受到损失,他们毅然选择了登上顶峰,选择了牺牲自己,所以作者在第4段中用“五位壮士”来表达对他们的勇气和品质的敬仰.6.五壮士的言行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对人民的热爱和对党的忠诚,最后一段的议论将这种个体身上的英雄气概与献身精神升华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品质,表达了对抗战必胜的信念和对坚强不屈的民族性格的热烈赞颂.7开国大典1.耸盏帜汇擎诞2.(1)天安门城楼上的主席台(2)护城河与白石桥(3)电动旗杆(4)中华门3.(1)群众队伍入场、汇集(2)下午三点整起(3)典礼开始、毛主席庄严宣告、升国旗响礼炮、宣读政府公告(4)傍晚时至晚上九点半(5)群众游行4.(1)第7段.表达了人们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2)第10段.表达了人们对毛主席的热爱与拥戴.(3)第12段和第13段.表达了人们对解放军三军威武雄壮的赞美与自豪.(4)第14段.表达了人们对党、祖国、人民政府和领袖的衷心拥护,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主的激动与自豪.5.按“海、陆、空”三军的顺序依次展开;海军侧重于着装的色彩,陆军侧重于不同的装备,空军侧重于队形;这些部队共同的特点是动作整齐划一,精神饱满昂扬,充分体6现了人民解放军是威武之师.6.“红流”是指三十万手举红灯、火把的游行群众汇成的两条人流;“光明”既是指人们手持的红灯照亮了北京城,也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将光明和希望带给了北京,带给了全中国.本段内容是整个开国大典的尾声,也是对文章主旨的深化.7.两者都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本文第4段先交代广场上队伍汇集的场面,然后着重描写了“铁路工人”与“郊区农民”这两类人群,再总写广场上人山人海的场景.«狼牙山五壮士»第6段先总写五位壮士屹立于峰顶的群像,再重点描写班长马宝玉壮烈牺牲的过程,最后总写了五壮士相继跳崖的场景.(大意对即可)8灯光1.D2.没有.(1)听说一按电钮,那玩意儿就亮了,很亮很亮.(2)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3)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3.(1)战斗打响前:读一本破旧的书,希望孩子们能用上电灯.战斗中:点燃书本为部队指路,自己壮烈牺牲.(2)首先,战斗打响前的事件是“我”的亲历,战斗中的事件属于耳闻,亲历的事件更易展开详写.其次,战斗打响前的事件反映的是郝副营长的内心世界:他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从未见过电灯,却渴望能让人们尤其是孩子们过上有电灯的幸福生活.正是这份朴实而美好的愿望促使他在关键时刻选择用生命换取胜利.作者希望塑造的不只是一位定格的英雄,更是一个有温度的大写的人的形象.再次,战斗打响前的事件与标题«灯光»密切相关.(大意对即可)4.第一次(第2段),是天安门广场上的一名路人所说,表达了对天安门美丽夜景的赞叹.它表明多年前郝副营长的美好憧憬已经成真,引出下文“我”对往事的回忆.第二、三次(第5段、第7段),是郝副营长所说.表达了他对胜利后能过上有电灯的幸福生活,让孩子们拥有光明未来的向往.5.从内容上看,首尾部分描写的是如今光明、温暖、和平的场景,是像郝副营长这样的英雄以自己的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它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从结构上看,首尾部分7反复提到的“璀璨的华灯”正是郝副营长当年憧憬过的画面,它与那本破旧的书画面中的“灯光”一起成为贯串文章始终的线索.写作———多彩的活动1.略2.示例:教我们的老师都在为我们加油,在手舞足蹈的同学中我看见了挥着拳头的孙丽.她原是参赛的一员,手部却意外受伤.上一次比赛,我身在场外,恨不能上去拉一把!若更高的嗓音能汇成更大的力量加到她们身上,当时的我愿意挑战帕瓦罗蒂!可我现在才明白,再大的热情我们能感受得到,却改变不了什么.身边的女生表情狰狞,脚步却一寸寸向前移.手上的疼痛已无法用语言形容,却没人舍得放手.(选自陈彦迪«拔河中的成长».有改动)3.略第三单元9竹节人1.(1)咤(2)眈眈(3)鏖(4)拙2.(2)“斗士”的线被卡住,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3)挖空心思给竹节人创造武器和名号,神气威武(4)还有同学别出心裁想要技高一筹,发明了橡皮脑袋和纸盔甲的时候,却弄巧成拙中看不中用,不敌对手,对方大呼胜利(5)下课后,我们在教室热闹地搏斗,好不热闹3.“相视一笑”表示我们明白了一点:原来老师也喜欢,也很爱玩竹节人!她惩罚我们并不是因为竹节人本身有什么不好,只是我们在不应该玩的时候玩罢了.其中交织着我们内心的得意、自豪与满足———我们亲手制作的竹节人,不仅我们玩得欢乐,它竟然也能得到老师的青睐!4.作者用了五个铿锵有力的短句,五个连续的感叹号,以及后两句的拟声词,营造出一种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写出了场面的热烈,表现出同学们观战或参与其中时的激动之情.85.示例:不仅不会有损老师形象,反而更加突出了老师温柔赤诚
本文标题:上海部编教材语文六年级第一学期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962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