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传统服饰——穿在身上的书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从中国传统的服饰来认识中国的社会习俗。教学内容:一、中国服饰习俗二、中国服饰历史三、少数民族服饰服饰装饰人体的物品总称。包括服装、鞋、帽、袜子、手套、围巾、领带、提包、阳伞、发饰等。服饰有两大功能:一是区别身份地位;二是表示所处的场合。古代政府对全天下的人,都有规定的服色,从祭服、朝服、公服至常服,都有详细规定,因穿制服的人,多属上层阶级,是人们企羡的对象。时代不断变迁,中国文化中不断加入外来文化,流行服色也会反过来影响制服服色,在这两种服色文化互相激荡的结果。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山顶洞人开始用捕猎所获的兽皮来掩盖保护身体和保暖,这标志着人类刚脱离了动物境界,原始服饰出现的雏形。而山顶洞人遗存中发现的利用缝纫加工为特征的服饰文化。黄帝时“胡曹作衣”;或说:“伯余、黄帝制衣裳。”周代是中国冠服制度逐渐完善的时期。这时候,有关服饰的文字记载十分多见。青铜器铭文中,有关服饰的记载和“虎冕练里”(毛公鼎)、“女裘宝殿”(周、伯蔡文簋)等服饰习俗是经济习俗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生活的变迁往往首先在服饰等生活方式上表现出来。服饰既具有保护身体的功能,同时也是一种装饰和文化的象征。因此,一方面服饰有实用的价值,另一方面又表现了个人的和地方、民族群体的日常审美趣味,表现了一定社会的伦理观念。在文明社会,服饰也成为社会道德观念的一种物化。服饰的形式大致包括衣服、发饰、鞋帽、佩戴(如首饰、围巾等)、装饰(如手帕、化妆包等)。一、中国服饰习俗服饰习俗内容服饰习俗内容是指由各种构成因素产生的服饰类型及其确立的习俗惯制。我国的服饰在各地区、各民族世代习俗的传承中形成了各种类型,这些服饰类型,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构成因素。(一)性别和年龄上的服饰不同。这是由人类主体生理因素产生的服饰类型。男女性别在头饰上有各自的特点,年龄也是服饰类型多样化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性别上也会经常出现不分男女的状况。如明代李乐在《见闻杂记》中述及江南情形说:”熟闻二十年来,东南郡邑,凡生员读书人家有力者,尽为女人红紫之服,外披内衣,姑不论也。”并作诗曰:昨日到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现在在服饰上更有姓别接近的趋势。(二)职业和地位上的服饰区别。这是由社会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造成的服饰类型。不同的职业往往有自已的服饰标准。社会地位对服饰的影响也十分明显。《新书》云:”奇服文章一等上下而差贵贱,是以高下异、则名号异,则权力异,则事势异……”衣着服饰有明尊卑、别贵贱的特殊功用,”贵贱之别,望而知之。”历代都不准僭越。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三)季节、区域和民族的服饰差异。这是由自然时空和人种不同形成的服饰类型。因季节不同,佩戴装饰上季节差别则更明显。而且,服装类型的区域性主要是由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生活所提供的物质原料所决定的。如鄂温克、鄂伦春族以狩猎生活为主,服饰则多用兽皮做成。各民族的不同社会风俗和审美心理,也使中国的服饰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类型。如傣族妇女喜穿无领、斜襟、紧身、短袖的上衣,下着筒裙等。(四)工艺上的服饰差别。这是由制作方式带来服饰类型的不同。无论是编织、印染、还是绣嵌、裁缝,这些技术上的因素不仅制约了各种服饰原料,如纺织工艺的平纹、斜纹、格子纹,印染和刺绣工艺的各色花鸟虫鱼,而且构成了服饰的成品和款式,如佩戴的镶嵌和缀饰、服装的样式。在中国,服饰制作工艺的地方化尤为突出。如苏绣和湘绣服饰已经驰名世界,而少数民族的土机染纺的各种花布服饰也打入了国际市场。如果说上述四个方面是中国服饰类型的生成原因,那么服饰习俗惯制则是服饰习俗普遍表现和社会制度。简单地讲,我国服饰习俗惯制主要也有四种形式:(一)实用性。这是服饰自身特征的表现。如原料、做工的经久耐穿,规格、式样的舒适合体,方便生产及其生活,适应气候冷暖等等。(二)观赏性。这是服饰的一种审美外观。例如服装款式和人体的对称,色彩和花纹的匀称,鞋帽和衣裤的协调等等。(三)礼仪性。这是服饰的一种社会伦理观念的象征。如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婚丧服饰,都有一定的规定和要求。今天,汉族仍然流行带结婚戒指和穿孝服的婚丧服饰习俗。(四)信仰性。这是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在服饰习俗上的标志。如我国宗教神职人员的服饰即各具特征,如佛教的袈裟、念珠。而给死人穿的”寿衣”,则是汉族民间信仰在服饰上的具体体现。二、中国服饰发展史周朝:始于商代的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衣象征天,天未明时是玄(黑)色;下裳象征地,地是黄色。上玄下黄的服制就来源于对天地的崇拜。到了周代,中国的冠服制度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从此,衣冠等级在服饰中有了严格的区分。根据《周礼》等书的记载,夏商周时代把“礼”分为五大类,分为祭服、朝服、军服、婚丧之服等。秦汉:秦代服饰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中国服饰持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绣纹多有山云鸟兽或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秦汉时代,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色思想中。魏晋:魏晋是政治和经济动荡的时期,士大夫阶层形成了消极的社会风气,追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享乐主义,沉沦于颓废的生活方式,以老庄、佛道思想为时尚,这种风气也直接反映在人们的衣冠服饰上。最有代表性的是当时的“竹林七贤”。宽衣博带是这时期的流行服饰。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轻松、自然、随意;女子服饰则长裙拖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优雅而飘逸。南北朝: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中原出现了多民族杂居的生活状态。他们互相学习交流,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单一的文化和生活习俗;汉族穿著胡服(特点是紧身、圆领、开叉)成为时尚。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鲜卑族北魏迁都洛阳后推行华化政策,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隋唐五代:隋唐时期,唐代纹样不仅继承了传统,而且吸收了西方艺术形式。加上对外开放、丝绸之路重开,中西结合,使唐朝服饰华丽清新。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圆领或交领短衣,高腰拖地的长裙,腰上还系着两条飘带。唐朝年轻女子并不受保守传统的约束,她们可以穿袒露胸臂的宽领服装,甚至穿上胡服男装,在街上策马扬鞭,政府和社会还允许女性享有选择配偶和离婚的自由。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裙、帔,还有短袖半臂衫(套穿在长衫外面)。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宋朝: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宋出现了缠足陋习,称“裹小脚”。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元朝: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它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主要衣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明朝:朱元璋称帝后,为了恢复汉族的礼仪,便制定了以周汉、唐宋为准则的新服饰制度。以袍衫为主要服饰,而官员则以补服为常服,头戴乌纱帽,身穿圆领衫。所谓补服,是指在袍衫前有一块方形刺绣图案的官服,文官图为飞禽,武官图为猛兽。用袍衫颜色和图案的分别来区分官阶品位。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份,长大者为尊。补服补服是明清时的官服。因其前胸及后背缀有用金线和彩丝绣成的补子,故称。通常文官绣鸟,武官绣兽。公、侯、驸马、伯用绣麒麟、白泽。都御史、按察使等,均绣獬豸。明朝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獬廌。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清代对补子的规定一品,文鹤、武麒麟;二品,文锦鸡、武狮;三品,文孔雀、武豹;四品,文雁、武虎;五品,文白鹇、武熊;六品,文鹭鸶、武彪;七品,文鸂鶒、武犀牛;八品,文鹌鹑、武犀牛;九品,文练雀、武海马。清文官补服图案集··一品文官仙鹤二品文官锦鸡三品文官孔雀四品文官鸳鸯五品文官白鹇六品文官鹭鸶七品文官鸂鶒八品文官鹌鹑獬豸(xiezhi),都御史补服,都御史之职责为查辖官九品文官蓝雀补服清武官补服图案集·▓氆氇袍藏族传统装饰,一种或无扣,衣边或领口多镶彩布或豹皮等。宽大的长袍。多用名叫氆氇的手工纺制成羊毛毪子、毛料及布料制成。形制多为大领或圆领,右开襟,设一扣▓腰刀藏族传统佩饰。因常挂于腰间而得名。分长、短两种:长的2尺-3尺,短的1尺以内。可用作武器,也可用来砍伐荆棘,平时多用于切割肉食或其他物品。▓阿龙藏族传统首饰。藏语音译,意为耳环。多为银制,直径3寸为男子所戴的一种大耳环。环的前面镶有珊瑚及松耳石,后面有钩,戴时挂在耳上。甘孜、阿坝一带藏族男子习惯戴一大一小两个耳环,大耳环戴于右耳。蒙古坎肩:蒙古民族服装的配套服饰之一。蒙古长袍的一种外套。蒙古妇女穿坎肩,一般不扎腰带。坎肩无领无袖,前面无衽,后身较长,正胸横列两排钮扣或缀以带子,四周镶边,对襟上绣着鲜艳花朵,并缀有五颜六色的电光片儿,光泽闪闪。蒙古坎肩始于元代。《元史.后妃传》:“又制一衣,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无领袖,缀以两袢,名曰比甲,以便弓马,时皆仿之。”这种坎肩,初为世祖皇帝所服,后流行于民间。到明、清两代,逐渐成为普通蒙古妇女的一种服饰。蒙古礼帽:蒙古族男子首服之一。一种椭圆形的、四周有一圈宽边檐的帽子。一般用精致呢料制作,多为黑色、棕色或灰色。帽筒前高后低,帽顶中央稍凹陷,帽筒与帽檐相接处,缀以花纹镶边。穿蒙古袍或西服,配戴礼帽,显得文雅美观。蒙古袍:蒙古族人民为适应牧业生产和自然环境而创制的一种古老传统服装。衣领、衣襟、袖。口,皆有艳色的镶边。衣扣多用黑绦子绣制,或缀以特制的黄铜扣子。从右方开襟,左方多不开叉。男式长袍一般用深蓝色、海蓝色或天蓝色的衣料制作;女式长袍多用红色、绿色或黄色的绸缎类制成。蒙古袍按季节还分为单袍、夹袍、棉袍和皮袍。年轻的牧人穿上长袍和马靴,紧扎腰带,显得魁梧、剽悍;姑娘穿上蒙古袍,腰间系红绿绸带,能衬托出苗条身躯和青春之美。维吾尔人热情奔放、性格豪迈,其服饰特点是:式样宽松、洒脱,色彩对比强烈。妇女爱穿宽袖轻盈的连衣裙,衣料一般选用著名的“艾得里斯绸”。男袍称“袷袢”。右衽斜领,无纽扣,用长方巾扎腰。过去女子多在宽袖的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今多穿西式短上装和裙子。维吾尔族不论男女老幼都戴绣有各种花纹的朵帕(花帽)。女子喜戴耳环、手镯、项链等装饰物。过去少女都梳十多条发辫,以长发为美。婚后一般改为两条,辫梢散开,头上别产月形梳子作装饰,也有将双辫盘成发髻者。满族侗族苗族回族满族的服饰艺术——旗袍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我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历史上曾对我国的服饰发展有过很大影响。满族妇女的旗袍,多有发展,喜用绸缎制做。在北京等地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为有清一代的时装。辛亥革命后,旗袍的样式由肥变瘦,并有长、短袖之分。经过不断改进,一般样式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我国妇女穿上合体的旗袍,既表现出身材美,又文雅大方,现已成为我国妇女所喜爱的中式服装。满族的服饰艺术——龙袍一提起龙袍,人们马上就会想到,这是封建社会里,皇帝的衣服。在人们的印象中只有皇帝的衣服才叫龙袍,但清代龙袍,不仅皇帝
本文标题:中国服饰民俗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964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