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理论文章 > 传播学--第三人效果
传播领域的第三人效果(一)理论的提出198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与社会学教授戴维森在《舆论学季刊》,发表题为《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Thethird—personeffectincommunication)(二)观点他认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媒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对“我”或“你”未必产生大影响,然而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应行为实现。戴维森把这种现象或这种影响机制为“第三人效果”。简单概括:是指个体倾向认为大众媒介信息对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强的影响效果。(三)第三人效果的内容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认知层次,人们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第二层:行为层次,人们认为大众媒介对他人将产生较大的影响,这种认识会使知觉者改变态度或采取相应行动。(四)第三人效果的影响因素1、媒介内容负面的或不需要的媒介内容会造成较大的第三人效果;正面的或需要的媒介内容则不仅不会造成第三人效果,甚至可能造成颠倒的第三人效果。2、社会距离:自己和他人的距离可以用两种方式来评定:a、评估自己和他人的相似程度,自己和他人愈相似,距离越近。b、评估自己和他人的差异性,差异性愈小,距离就越近。也有研究用性别来判定社会距离的远近:同性的社会距离较近,异性较远。3、个人特点年龄、教育是近来研究的焦点。过去许多学者认为自尊是造成第三人效果的原因。(六)案例研究1、美国学者普里斯关于《刊登否认大屠杀的广告的第三人效果》的研究2、台湾学者罗文辉关于《性策略理论、性别、第三人效果与支持限制色情媒介》的研究3、德国学者培瑟关于《电视观看行为的第三人认知》研究(七)研究存在的问题1、由于不同研究者所采用的实验群体、实验材料及因变量等方面的不同,因而发现了影响第三人效果的各种因素,但存在着其他潜在的变量对此产生影响。2、认知和行为假设两方面的联系值得探讨。(五)第三人效果的理论解释—自我增强倾向1、自我增强倾向是目前最有影响的理论解释。2、自我增强倾向是指人们往往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比他人聪明,自己比别人更能抗拒说服性的信息,更不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3、自我增强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保护自己的形象,维护乐观的期望,并使人们产生具备控制能力的感觉,自尊及自我的价值得到强化。4、Henriksen和Flora指出三种自我增强的偏差a、乐观偏差b、虚幻的优越感c、自我服务归因偏差:高估自己对成功的贡献和低估对问题的责任资料来源:《传播领域的第三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杜秀芳、任淑红《大众传播第三人效果的案例研究》——嵇美云《大众传播第三者效果研究二十年》——郝雨、谢小芳《第三人效应理论—传播效果研究的新视角》—陶鹤山:
本文标题:传播学--第三人效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978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