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用典1.定义: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引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前人的诗文名句等典故,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引用既往的故事,借此类比现实,或引发联想,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2.分类:(1)用事: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2)引用神话传说。(3)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使用语更清幽、更委婉。3.用典的作用:①引前人之言之事,使立论有根据。②诗中有不便于直接叙述的,借典故的暗示,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③既使诗歌语言含蓄、洗炼,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又可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④使文辞典雅,丰富诗歌内涵(充实内容,美化诗句),借古讽今。4.答题步骤与提示首先,找出用典的地方。其次,对诗中用典的地方进行具体分析。第三,是结合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诗人用典的作用。高考诗歌鉴赏的选题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要想答题规范、切中要害,思路必须围绕以下几点展开:(1)了解原来典故中的人、事的内容意义。必须了解典故原意内容,因为它和诗歌中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密切的关系。(2)明确诗人对所引用的典故的态度。必须明确作者是明用还是暗用,是正用还是反用,是正引还是化引等。明确这些,答题才有方向。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3)体会诗人用典的用典意图。诗人对往事的重提,肯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也就是说,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而来的,目的是借典抒怀。只同现实相结合,才能体味到诗人的情感所在。(4)答题时既要概括原来典故的内含意义,更重要的是揭示出诗人在这里引用典故的现实意义。这样答案才能完全而准确。5.答题模式:(1)点手法。(2)用了…的典故或化用了…的诗句(3)写出了…或表达了…感情(4)使诗歌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例一:扬州慢姜夔(南宋)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後,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用典,“过春风十里”化用了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与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尽荠麦青青”形成对比,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本文标题:用典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011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