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大约在一万年前,距我们最近的一次冰期即第四纪冰期结束,大地转暖,人类在经历漫长的野蛮时代后开始进入文明社会。人类文明一开始就是多元的,作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标志的城市先后出现在西亚、北非、南亚、东亚、地中海、拉美和南部非洲等地。各地的上古文化各具特色,在产生时间上前后不一,发展也不平衡,但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世界古代史包括上古和中古两个时期。上古是人类进入文明并取得重要文化成就的时代,时间跨度很大,大体上涵盖公元前四千年代苏美尔人建立国家到公元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这段时期。在上古文化中,人类取得的主要文化成就之一是“轴心时代”(AxialPeriod)的形成。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的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摩尼,中国有孔子等。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远隔千山万水,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在轴心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那些没有出现轴心时代精神导师的古文明,如巴比伦文化和埃及文化,虽然规模宏大,但都难以摆脱灭绝的命运,成为文化的化石。而这些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每当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或新的飞跃之时,我们总是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人们曾认为,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尼罗河流域,但现在一致同意,最早的文明之光出现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出现的苏美尔(Sumer)文明的日期是约公元前3500年前后;埃及文明起源于约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的文明起源于约公元前2500年,中国黄河流域的文明起源于约公元前1500年,中美洲和秘鲁的文明起源于约公元前500年。苏美尔位于“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平原,即“两河之间的土地”。约公元前3500年,一些已经改进生产技术的农村公社,成功地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过渡到城市文明。苏美尔人文明之后,依次出现了古巴比伦、亚述、新巴比伦、波斯等文明。两河流域地形图一、苏美尔人的文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前2000年这段时期,称为“苏美尔人时代”。苏美尔这个名字,并不是苏美尔人自己的称呼,而是其他人给他们的名字,最早使用这个名字的是阿卡德人。苏美尔人称自己为“黑头的人”,人种不详,他们称其居住的地方为“文明的君主的地方”,阿卡德人所使用的Shumer这个词,有可能是这个名称的一个地方方言的变异。苏美尔人苏美尔人苏美尔人狩猎在苏美尔时代的前900年间,苏美尔没有出现统一的政权,而是由众多的城邦即城市国家点缀其间,其中最重要的有埃利都、乌尔、乌鲁克、拉格什、乌玛、苏鲁帕克、尼普尔、基什等。苏美尔的城邦之间常常要为边界和水资源发生争斗,相互征战。这种分裂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苏美尔的力量,在这块经常有游牧部落出没的地区,这一弱点是致命的。到公元前2320年左右,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闪米特人(也译作塞姆人,SemiticPeople),在其领袖萨尔贡(意为真正的国王)一世的领导下,以阿卡德为基地,首先征服了整个苏美尔,建立了一个从波斯湾到地中海的阿卡德帝国。萨尔贡一世萨尔贡一世阿卡德帝国闪米特人是起源于阿拉伯半岛和叙利亚沙漠的游牧民族,相传诺亚的儿子闪姆为其祖先。阿拉伯人、犹太人及叙利亚人都是闪米特人。今天生活在西亚北非的大部份居民,不过就是阿拉伯化的古代闪米特人的后裔。阿卡德帝国的寿命并不长,在延续了150年之后,被来自伊朗的新入侵者打败。苏美尔人的城邦国家又一个个重新恢复。在诸城邦中,最强大的是乌尔城邦,它后来统一苏美尔各城邦,建立起一个纯粹的苏美尔人的帝国,史称乌尔第三王朝。这一帝国从公元前2113到前2006年,维持了一个世纪。王朝的建立者乌尔纳木颁布了现今所知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法典——《乌尔纳木法典》,加强了中央集权。这部法典包括序言和正文29条,没有结语,主要涉及政治、宗教和法律等方面。序言宣称,是神授予乌尔纳木统治权,确立正义和社会秩序,并列举了他在保护贫弱、抑制豪强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现已发现的最早抄本大约是古巴比伦时代的,但大部分已经损坏,仅存残片。从破损的残片看,法典的主要内容是对奴隶制度、婚姻、家庭、继承、刑罚等方面的规定,如将逃亡奴隶捉回,奴隶主要给捕捉者适当的报酬;伤害他人的身体要处以酷刑并罚款;破坏他人耕地者要支付食物赔偿;女奴对女主人不敬则予以体罚。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低下,如果犯通奸罪则处死等等。这些条款充分表明了当时立法已经采用了罚金赔款等方式逐步取代同态复仇。乌尔纳木法典残片苏美尔人已经有了社会的分化,大致有三个社会等级,最上层的是拥有特权的贵族等级,包括祭司和政府官员,第二等级是商人和手工业者,社会最底层是农民和奴隶。公元前2006年,东南面的埃兰人和西面的阿摩利人灭掉了乌尔第三王朝,南部两河流域又陷入诸邦分立的局面。苏美尔人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就是车轮。苏美尔人大概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就已发明了车轮。相比之下,埃及直到公元前1700年左右,才知道用车辆运输,而且是在与美索不达米亚人的接触中学会的;而西半球在欧洲人引进轮子之前根本不知道轮子为何物。车轮的发明可能是受到陶轮的启发,根据考古材料,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伊朗就有陶轮用于制陶业,大约在500年后,陶轮由伊朗传入苏美尔。苏美尔最初的有轮运输工具是两轮战车和四轮货车,最初的车轮没有轮辐,实际上是圆形的木板,车子用牛或马来牵引。苏美尔人还是人类历法的最早制定者。苏美尔人从事农业生产,需要知道播种和收获的确切时间,需要历法来计算农时。他们根据月亮的阴晴圆缺,制定了太阴历。他们以月的圆缺,周而复始为一个月。一年分12个月,其中有6个月各为30天,另6个月各为29天,全年共354天。这样,每年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少11天多时间,于是他们又创立了设置闰年的办法。苏美尔文明太阳历苏美尔人留给后世文明的第三大珍贵礼品是文字的发明。苏美尔人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系统使用文字的民族。苏美尔文字是逐渐产生的,由借助图形表达某种观念到文字的出现经历了1000年的演变过程,即约公元前3500年至前2500年左右。公元前3500年左右,苏美尔人将图象刻在石头或泥土上,成为图象文字。苏美尔文明图象文字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形成了成熟的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因为它是用芦苇做成的带有三角形笔尖的笔,在湿泥板上刻划而成的楔形符号组成的。这些泥板凉干或烧制后保存了下来。楔形符号共有500种左右,在两千年间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达米亚唯一的文字体系。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这种文字甚至成了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商业交往媒介。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泥板文书虽然笨重而且容易破碎,但它不怕虫蛀,不腐烂,经得起火烧。目前发掘到的几十万块泥板文书,为后人保留下数千年来古代两河流域有关科学知识、宗教典籍、神话传说、历史文献、法典词典等方面的珍贵记载。比如,类似圣经中的“诺亚方舟”的故事,在这些泥板上已有记述。到公元1世纪,楔形文字完全消亡。直到19世纪,英国学者罗林生等人经过长期努力才解读了楔形文字,从而为后人研究两河流域的历史和文化打开了方便之门。苏美尔人的宗教是一种多神崇拜,接近原始民族的万物有灵论,凡是自然界的万物都是神性的表现。在苏美尔人大大小小的神殿里,供奉着3000多位神灵。太阳、月亮、雨、水、大地、空气、星辰和各种植物都是神的化身,每座城市都有它的庇护神。苏美尔人的宗教发生了两个转变,第一个转变是由将神灵视为自然的一部分转变为把神灵想象为具有人格特征,这一转变发在公元前3000纪(公元前3000年到前2000年)。第二个转变是由赋予神灵以人格特征,转变为把神灵想象为无所不能的主宰,各个领域都有自己的主宰,而其中的一个神恩利尔则被视为所有这些主宰的主宰,这是朝着神性合一和神灵万能迈进了一步。这一转变发生在公元前3000纪末。为了供奉神,苏美尔建造了许多神庙。主神庙往往建在城市的中心。这些大的神庙,往往有数层高,地基宽广,上面建筑层层缩小,呈现出塔的形状,因此叫做塔庙(Ziggurat)。神庙都建成这种塔庙的形式,塔庙有阶梯可拾阶而上,顶端供奉神龛。现存最著名的塔庙遗址是乌尔城的塔庙,它的完整形态还应包括一些穹顶建筑。乌尔第三王朝时的神庙想像复原图神庙往往在城市以外拥有大片地产,有的神庙还从事商业活动。在萨尔贡时代之前,神庙往往本身就是“邦国”,因为苏美尔诸城的祭司经常就是城市的统治者。在苏美尔各城市摆脱阿卡德帝国的统治,重新获得独立之后,世俗国王一般取代祭司成为城市的主宰。二、古巴比伦文明尽管苏美尔人的灌溉农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灾难。灌溉用水在蒸发掉以后,盐分却留在了土壤之中,土壤逐渐盐碱化,产量下降,苏美尔慢慢走向衰落,文明的重心逐渐转移到北面的阿卡德。阿摩利人是闪米特人的一支,公元前2000年占领了两河流域,在阿卡德各地区定居下来,并以阿卡德的巴比伦城作为其首都,建立了巴比伦王国,因而他们也被称为巴比伦人。为了区别于1000多年以后迦勒底人建立的巴比伦王国,阿摩利人建立的巴比伦王国称为古巴比伦王国,迦勒底人建立的巴比伦王国称为新巴比伦王国。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8世纪的古巴比伦王国古巴比伦王国在其著名国王汉谟拉比(Hammurabi,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统治时期,经过35年的征战,又统一了两河流域,并建立了专制主义的集权制度。汉谟拉比自称“苏美尔和阿卡德之王”,随后又自称“天下四方之王”。他还为自己选定了另一个头衔,即“正义之君”,因为他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雕刻在一个黑色玄武岩柱上,岩柱高2.25米,上部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岩柱上部是太阳神、正义神沙马什授予汉谟拉比王权标的浮雕。浮雕下面是用楔形文字镌刻的铭文。现存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亚洲展馆。法典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前言主要宣扬王权神授,颂扬汉谟拉比的丰功伟绩。结语则表示,汉谟拉比遵奉神意,保护黎民;后世有敢于不遵法典之王,必遭天谴。正文则对社会等级制度、社会生活、道德行为等,都做了详细而严格的规定,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汉谟拉比法典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施行同态复仇法,即奉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如果一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一个人折断了贵族的手足,还折其手足。”②阶级歧视。“如果贵族阶级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银一明那。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之刑。”③施行严格的保护商业界的规定:“如果一个人盗窃了寺庙或商行的货物,处死刑;接受赃物者也处死刑。”④颁布了许多“福利国家”的规定。确定基本商品每年的价格,限制利息率在20%。“如果没有抓住拦路的强盗,糟抢劫者须以发誓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损失,然后由发生抢劫案的地方或地区的市长或地方长官偿还损失。”“如果一条人命被害,市长或地方长官须付银子一明那给死者亲属。”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第一部现存最完整的法典。在古巴比伦文明中,与汉谟拉比法典一样不朽的是《吉尔伽美什》史诗。史诗的主角吉尔伽美什是乌鲁克城邦的君主,是一位半人半神的英雄,他曾经凭借权势,欺压人民,诸神创造了巨人恩启都去惩罚他,结果两人在决斗中却成为朋友。从此,吉尔伽美什弃恶从善,为人民立
本文标题: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016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