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幼儿园教育(心得)之从环境走向课程化环境
幼儿园教育论文之从环境走向课程化环境[内容摘要]以往的环境布置存在着一些误区,纯粹为了装饰与美观,忽略了最重要的主体——幼儿。幼儿园新课程实施以来,大家越来越重视环境的功能与作用。我们正逐渐从环境走向课程化的环境。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课程化的环境,引发和支持幼儿的学习兴趣,挖掘环境的教育价值,让环境激发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互动,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环境,去享受环境,在课程化的环境中主动地学习与成长。[关键词]环境课程化环境软硬兼施师幼和谐动静结合表里如一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环境的作用,都是在一定环境下生活、学习与成长,一定的环境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作用并塑造着人。幼儿园新课程实施以来,大家越来越重视环境的功能与作用,纷纷动手动脑,为幼儿创设一个优美、舒适的教学环境。当然,好的环境布置能够以幼儿喜闻乐见的形象化、生动化的形式勾勒出,给予幼儿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娱乐环境,首先在心理上满足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易于为幼儿所接受;其次在学习上适应了幼儿所需的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使幼儿教师的教学如虎添翼,提高教师的教育效果;使幼儿的学习如鱼得水,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但是,在我园的环境创设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问题一:重物质,轻精神。一提到环境创设,首先想到的便是活动室的布置,各种实实在在的物品。很少考虑精神环境的创设。认为只要把墙壁布置美观就可以了,忽略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融洽关系的建立,忽略了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和谐氛围的创设。问题二:重教师,轻幼儿。存在着教师动手动脑多、幼儿动手动脑少,墙面环境创设在内容上过多重视作品的精致、漂亮、完整。教师策划、设计的现象普遍,以成人的理解、认识与需要来创设幼儿园环境,使幼儿园环境缺乏童趣,背离幼儿的特点。常认为孩子小,不会布置。殊不知孩子对环境的认识与介入有着与成人所不同的特点。而认识这些特点,对创设孩子自己的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问题三:重计划,轻调整。幼儿园的惯例要求教师开学初布置好环境,进行环境评比,因此必定造成教师设想计划多、幼儿设想计划少。纯粹追求环境布置的结果。正是由于开学初花了大力气精心布置的环境,因此舍不得更换,常常存在着墙饰整个学期无变化。问题四:重形式,轻教育。主要表现为环境创设的指导思想不是从幼儿出发,而是由于上级要来检查或调研,其它幼儿园要来参观,为了应付检查完成任务。也有创设得非常漂亮,但为了上级检查,不让孩子去动、去玩,因而环境失去了应有的影响和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在《建构式课程》的指导下,我们的环境布置逐渐走出误区,明朗起来。从单纯的为了环境而“环境”,走向多元化的课程化环境。一、以“硬”欺“软”→“软硬兼施”在以往的教学中,幼儿环境布置基本上就是幼儿活动室环境布置的代名词,不可否认,这样能为幼儿营造一个快乐、轻松学习的硬环境,便于幼儿理解接受,但是孩子不但希望摆在他面前的是琳琅满目的玩具、栩栩如生的画面,更希望面对他的老师是一个和蔼可亲、极具亲和力的朋友,唯有如此,幼儿才能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所玩的主题。可见,幼儿园的课程化环境不仅仅指墙壁的布置,还应当包括学习环境、教育环境等人文环境,幼儿需要的环境是集硬环境和软环境的综合体。塑造优良的环境,就应当“软硬兼施”。教师与幼儿的软环境。首先,应对幼儿表现出支持、尊重、接受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教师要善于理解幼儿的各种情绪、情感的需要,不对不招自己喜欢的幼儿产生偏见,相信幼儿有自我判断、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善于对幼儿做出积极的行为反映。其次,教师应当以民主的态度来对待幼儿,善于疏导而不是压制,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而不以权威的命令去要求幼儿。这种自由而不放纵、指导而不支配的民主教养态度和方式,能使幼儿被视为独立的个体受到尊重和鼓励。幼儿与幼儿的软环境。引导幼儿向同伴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有利于同伴了解别人的各种需要,进而产生帮助、合作等行为。并且,也能使得到帮助行为的幼儿学会正确的反馈。为达到目的,教师在平时应让幼儿相互说说对某件事情的感受,学会观察他人喜怒哀乐,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让幼儿学会正确的关心他人的行为方式,让班中有一种相互关心、友爱的气氛是良好的软环境创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样的教导应贯穿于日常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中。例如,游戏时玩具共享,不能抢夺;相互间交往时应习惯说“请”、“谢谢”、“对不起”等用词。教师要鼓励缺乏交往技能或过分害羞的幼儿积极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并通过鼓励其他幼儿与其交往,使其得到更多的交往成功的愉悦感,以增强其自信心和积极、愉悦的情感。二、以“师”欺“幼”→师幼和谐以往,幼儿园教师都会加班加点,利用所有的空余时间布置教室,从精心设计图案,在白纸上构思到勾线、涂色、剪刻…,一直到贴上墙。它们每每成为参观者眼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而幼儿却很少问津,有的小顽皮甚至一会儿就把老师辛苦之作弄得面目全非。于是,装饰校园环境,特别是教室室内环境创设成了幼儿教师最头疼、最累的事儿。使幼儿的思维和行为依附于教师的思维和行为,幼儿园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含在环境之中,而且蕴含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让幼儿来策划。幼儿是在与环境积极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的,幼儿参与墙饰的创设更有意义,能促进他们更加主动地发展。参与环境创设的第一步,就是让幼儿成为确定墙饰主题的参与者甚至是决定者。教师应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在充分解决幼儿的意愿之后,再将幼儿的各种意向朝着教师教育的意图方面引导,最后确立一个大家都认可的主题。例如开展“丰收的秋天”主题教育时,老师与幼儿进行了确定墙饰主题的大讨论,孩子们意见很多,有的建议布置—幅秋天的果园,果园里有许多挂满枝头的果子,有的提出要布置美丽的秋景,有果园、有稻田等。还有的认为可以是秋天的水果、干果、农作物、粮食,分类直接挂在墙饰上。经过—番激烈地争论,最后,师生们共同创设了一幅既能表现丰收,又能体现农民伯伯喜悦的大型墙饰,这一墙饰既满足了幼儿的意愿,又有助于主题教学活动的实施和教育目标的达成,并且色彩鲜绝,对幼儿极富吸引力。让幼儿来制作。材料是环境创设的要素之一。丰富的材料,让幼儿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它所隐含的信息往往能成为幼儿环境创设的线索,也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提升环境创设的效能。在材料搜集方面,要力争突破传统模式,变“教师为主”为“师幼共同收集”,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幼儿根据不同的环境主题,搜集与之相适宜的材料。如在“甜甜蜜蜜”主题中,鼓励幼儿搜集各种糖果包装纸、泡沫板、糖果盒等;在“弯弯绕绕”主题中,幼儿帮助搜集毛线、细铁丝、吸管、玻璃绳、麻绳等有利于塑型的材料;在“我长大了”主题中,幼儿搜集果冻盒、纸芯、纸盒、一次性纸杯、旧布、小雨伞、水果包装袋等适宜设计制作舞台灯的材料。在活动中幼儿运用自己收集来的材料进行探究操作,幼儿可开心了,纷纷向同伴介绍材料的来历,收集材料成为有趣的活动。由于幼儿来自各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参与大大拓展了材料搜集的范围,丰富了材料的种类和数量,为环境创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让幼儿来互动。墙饰的开放性,关键的一点体现为幼儿是否是墙饰的主人、所谓“墙饰的主人”很重要的还在于幼儿能否自由地去操作墙饰中的材料,去增添墙饰中的物品、去改变墻饰中的内容,能否自主地去与墙饰对话,我们创设的墙饰和提供的材料要有广泛的创造空间,并使幼儿有自主选择和自由使用的权利和条件。幼儿能在早晨来园时,饭后休息时,自主游戏时,自由地去摆弄、去操作、去调整甚至去更换墙饰中的材料和物品。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墙仍然是那堵墙,活动室仍是那个活动室,教师仍然是那教师,孩子仍然是那些孩子。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在不断转变,我们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幼儿学习的促进者;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从教育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为幼儿教育的引导者和艺术家。注重了以幼儿发展为中心。于是,我们的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每个主题产生后,布置环境时,再也看不到老师们忙碌的身影,让幼儿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环境的创设,把环境的创设的主动权交给孩子。更多的是幼儿和老师一起的讨论,每个幼儿都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一次次的手工作品,一幅幅自己的得意之作,幼儿的每一个发现,教师眼里的每一个惊喜…都成为班级环境创设的亮点、孩子们每天关注的热点,还常常能听到幼儿和老师们共同合作时欢快的笑声。墙面环境无论从内容来源、主题的产生等多方面都生动、直观、真实的再现了师幼之间近距离的对话。这一过程将向幼儿传递一个对其终身成长都极为重要的信息:“我们能影响自己的生活。我们的力量能使环境发生改变。”三、以“静”欺“动”→“动静结合”说到布置环境,就会看到许多教师在每学期的开学初,动足脑筋,低头苦干。于是,美丽的热带鱼爬上了墙,大喇叭吹出了优美的曲子----活动室变美了。但是,到了期末,鱼仍是这条鱼,喇叭仍是这个喇叭,一成不变,犹如一潭“死水”。该变一变了,“动物,我们的朋友”主题开展时,小朋友对动物进行了简单的分类,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获得的知识,把动物分成:天上的、地上的、水里的;两条腿和四条腿的等等。而我也按照习惯做法,把相关的小朋友的作品张贴上墙,完成了环境的布置。但是,渐渐地我发现,小朋友不再关注这些环境,也无法与之产生进一步的互动,这是一个“死环境”,仅仅停留在观赏的阶段而已,没有更大的价值。那么,怎样让我们的环境动起来?怎样让“死环境”变成“活环境”?怎样让我们的环境动静结合呢?在“动物,我们的朋友”主题中又进行了新的尝试。我们在区角中投放了许多手工制作的材料,小朋友兴趣来了,陆续做了许多小动物,但是,放在哪里好呢?如果堆在桌子上,会影响小朋友的活动,而且,小朋友提出各种动物放在一起也不合适。于是,搭建一个动物园的设想提出来了。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把各种废旧的包装盒连在一起作围墙和大门,在活动室一角搭建了一个“动物乐园”,小朋友可以随时将自己制作的美工作品和家里带来的长毛绒玩具摆放到“动物乐园”里面去,同时,要考虑怎么放、放在哪里更合适?就在小朋友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小动物们有了自己的家,环境也逐步丰富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小朋友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自主地与材料产生互动,与同伴产生互动,与环境产生互动,他们始终积极地参与。这样的“活的环境”,可以让小朋友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需求。墙饰还可以随节庆日及季节的转换而动起来。不同季节大自然中的植物及人们的服饰和活动特点都具有变化突出、色彩鲜艳的特征。因此,让幼儿参与表现四季特征是墙饰的一大内容。又如:国庆节到了,幼儿参与制作的彩链、拉花,在节假日和父母外出旅游的照片等,都出现在了活动室,小朋友兴奋的介绍着自己和父母所去的地方,以及节日的景象。作为“听众”的小朋友也睁大了好奇的眼睛,不停地问这问那。圣诞节快到了,活动室里又增加了圣诞树、新年老人,这里有幼儿制作的,也有家长提供的。活动室的环境在随着节日不断变化的同时,又拓展了幼儿的视野,增长了幼儿的知识。这样的动静结合,使每一面墙壁、每一个空间都能成为孩子们的“欢乐所在”,让孩子们感受“动”的灵感,感受“动”的魅力!四、以“表”欺“里”→“表里如一”走进幼儿园,似乎走进了一个花的世界,表面丰富,但“里面”却倍受“欺负”,缺乏内涵,缺乏教育性。为了保证环境的教育性,做到表里如一,必须让环境的每一部分都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将墙饰的创设纳入了课程教学之中。因此,在创设墙面环境时我们明确目标,而且要把目标落实到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以至每个具体的活动中,以目标为依据,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来创设环境。如:我们开展的恐龙主题教育时,我们的墙面装饰就很富有特色,教师根据孩子们的生成内容“恐龙的种类”展示在主题墙中,“恐龙的生存环境”“恐龙绝灭的原因?”每个小朋友都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把自己所想、所画都展示出来,老师整理并配上图片,瞧!每班“恐龙”为主题的墙面各不相同,大一班的主题墙是恐龙种类的介绍;大二班是侏罗纪公园,描绘的是恐龙的生存环境,大三班则根据《城里来了大恐龙》这个故事来布置墙饰的,这样的环境创设让孩子收获不少。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让
本文标题:幼儿园教育(心得)之从环境走向课程化环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052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