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起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德国古典哲学家的代表人物有黑格尔、费尔巴哈。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法国的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以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二)第一章1.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针对此,哲学可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一性,事实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则相反。(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针对此,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则相反。2.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的缺陷。(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2)物质是一切运动和变化发展过程的是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5.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和范围内处于的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6.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劳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7.社会活动的实践性这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活动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8.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9.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的原因(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0.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的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11.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的现实意义: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正确认识个人的成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1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3.意识的作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4.如何做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三)第二章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唯主心义认识论把认识看做头脑固有的和主观自生的,是人心灵的自由创造和想象的产物,或是上帝的启示和绝对精神的产物。不可知论否认人可以反映存在,认为客观世界不能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像照镜子一样,纯粹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3.认识采用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以来与感性认识。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生活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5.如何理解“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表明,这个统一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7.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质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所以,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8.价值及其特性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一方面,价值离不开人和人的需要;另有一方面,价值也离不开客体的属性。9.价值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性:1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价值具有多样性。9.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真理尺度”即“按科学规律办事”,“价值尺度”即“满足人的需要”。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10.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的指导意义: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事实求是的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四)第三章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的特点是: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依赖性表现在三方面:(1)社会意识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由社会存在所决定。(3)社会意识的变化和发展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又表现在三方面:(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的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最高标准”。其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规律,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意义。4.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马克思主义依据国家的性质和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应的将国家分为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其重要作用。5.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6.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7.社会革命,是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革命。其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准。社会主义改革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发展。8.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首先,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科技发展使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提高,大大的改变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比例。其二,改变人们的劳动形式。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智能机器代替了人的部分脑力劳动,使人们的劳动方式正在经历着由机械自动化走向智能自动化、由局部自动化走向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根本性变革。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处理、储存和传递信息的手段,给学习、工作带来极大便利。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们具有了新的知识理论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能够运用新的理论工具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去研究一系列新现象、新领域、新课题。9.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10.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作用:(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本文标题: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053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