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皇帝的新装教案2课时
皇帝的新装教案2课时【篇一:皇帝的新装优秀教案---徐海艳】《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徐海艳教材分析《皇帝的新装》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属于少年儿童非常喜欢的文学样式——童话。本文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以及形象的语言塑造了一群昏庸愚蠢、自私虚伪的统治阶级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生活。全文以“新装”为明线,以“骗”为暗线,通过对皇帝“爱新装”,两个骗子为皇帝“做新装”,皇帝派大臣去“看新装”,皇帝亲自去“看新装”及“展新装”游行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学情分析大多数学生听说过皇帝的新装这么一则童话故事,所以,对本文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对文章的故事情节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引导学生理清情节后,要把重点放在品析人物形象从而把握作品内涵这一环节。另外要深入课文,应该让学生先了解童话的有关知识,给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规律性等方面的启示,同时引导学生要独立深思,各抒己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滑稽、骇人听闻、随声附和”等词语。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品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内涵。4、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运用夸张以课本剧形式再现文中精彩情节。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在读中揣摩人物心理,品析人物形象,提高语言感受力。2、设疑和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实事求是、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品析人物形象从而把握作品内涵。【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运用夸张以课本剧形式再现文中精彩情节。【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诗意导入同学们,我们曾无数次走进美丽的童话世间,那里充满了幻想和神奇,童话如同星辰在我们儿时的天空中闪耀着光辉,优美的故事总是令人心醉的。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出示课件)1、说出下列童话的出处和共同点,引出作者安徒生2、背景材料:安徒生和童话投影:1.安徒生(1805~1875),丹麦著名童话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写了168篇。著有《丑小鸭》、《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童话。2.童话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教育儿童的一种文学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童话表现生活的方式为想象和夸张。一、汉字通关1.读出加下划线的字的读音,并注意字的写法。炫耀()称职()滑稽()陛下()头衔()骇人听闻()钦差大臣()随声附和()2.按照词义说出相应的词语。():使人听了非常吃惊。(骇人听闻)():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随声附和)二、文学经典我来读速读﹒整体把握1、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答案:本文主要讲了一个愚蠢的皇帝上当受骗的事。2、文中主要有哪些人物,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哪一个字进行活动的?(见板书设计)三、热点话题我来答精读品析人物形象1、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很多人都不敢说真话。想一想他们不敢说真话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a、明确:“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换原文中另一句话就是“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b、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愿意在别人面前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吗?(学生们回答:不愿意)由此引出人性弱点-------爱慕虚荣让学生了解骗子设计成功的原因在于抓住了人们共同的弱点,骗局的存在是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这也是这篇童话的魅力。2、你对哪个人物最感兴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可以看出来。(出示课件)(在文中勾画出来,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方式刻画人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人物心理,品析人物形象,提高语言感受力。重点品读皇帝爱新装(全体学生齐读)和老大臣看新装(分角色)部分。(具体分析结果见课件)。3、只有孩子说出了真话,最后老百姓也都说真话了。“天真的声音”给我们什么启示?谎言快似骏马,但事实可以追上它。(西班牙谚语)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任何时候,真、善、美都应是社会的主流,是永恒的真理。所以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不要爱慕虚荣,应实事求是、以诚信待人,做一个光明磊落的品德高尚的人。四、剧中角色我来演1、同学们,在上面的环节中大家已经理清了故事情节,品析了人物形象,请大家表演内容:课文24---34自然段(皇帝展新装,小孩揭新装)人物:皇帝和骑士、骗子、典礼官、内臣、小孩子、小孩爸爸、所有的百姓(提醒学生要将人物及其语言圈出来)、上场的人物:皇帝和骑士(两个在左右)、内臣(两个在后)、骗子坐在座位的人:大家(全体同学)、街上和窗子上的老百姓(全体同学)。站在座位的人:典礼官、小孩子、小孩爸爸要求:动作表情表演到位,声音大小、语气语调符合人物身份表演完后,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评出最佳演员,并给予所有的演员掌声。2、想一想,生活中我们有没有不说真话或敢说真话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扮演过皇帝、大臣和小孩的角色呢?举例说说看。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实事求是、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五、作者之意我来写-------课堂小结1、本文围绕,并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等分别刻画了、、、等人的形象,揭露了说假话成风,荒唐可笑的社会现象,深刻地讽刺了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明确答案:皇帝的新装,心理、动作,皇帝、大臣、骗子、小孩由此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写作之意:一个举国上下欺骗成风的社会是一个黑暗的、腐朽的社会。这篇童话不仅讽刺了这些人虚伪、自欺欺人的本质,也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2、文中写出骗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骗,写出皇帝和大臣们都甘愿受骗、并且骗人,最后写出皇帝赤裸全身在大街上游行,构成了丰富的和大胆的。(表现手法)明确答案:想象夸张六、趣味童话我来续-------拓展延伸游行大典完毕,皇帝回宫后,事情将会怎样呢?大家展开想像,续写《皇帝的新装》。(不少于600字)(教学反思附后)【篇二:皇帝的新装标准教案】21、皇帝的新装标准教案安徒生主题:皇帝的新装课时:2课时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设计者:孙艳雯/巩义市第四初中七年级语文组教目标确定的依据一、课程标准相关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二、教材分析《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属于本单元的重点篇目,内容理解难度不大,易为学生接受。在本课学生初步学习快速阅读。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还有丰富的想象力,加之这篇文章,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离奇曲折,易与学生产生共鸣。从速度来衡量,初中阶段应达到每分钟500字以上(本册教材设定的目标为每分钟400字以上)。教学中,可结合具体文本的阅读实践,为同学们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四、学习目标1、用5-10分钟时间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梳理情节。2、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心理等细节,深入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刺意蕴和现实意义。五、评价任务针对目标1,设计两大板块---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快速阅读,梳理情节。针对目标2,设计合作学习10个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来分析人物、理解主题。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请说出画面的出处:这些作品有何共同之处?作者相同:安徒生体裁相同:童话资料链接: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160余篇童话在近15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关于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凡举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写作背景: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那时的丹麦还是个君主立宪制国家,丹麦人民深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自主学习2、你明白它们是什么意思吗(l)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救药:用药救活。(2)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骇:惊吓。(3)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整体感知1、你能把《皇帝的新装》的故事复述下来吗?2、梳理脉络:这篇课文以事情节,叙述了一位爱新装的皇帝受到了两位骗子的欺骗,穿上了并未存在的所谓神奇的新衣去参加游行大典,结果出尽洋相的故事。3、本文以新装为线索,请你在括号里分别补充一个字,使故事情节完整。引子皇帝爱新装(第1段)开端骗子织新装(第2段~第4段)发展君臣看新装(第5段~第23段)高潮皇帝展新装(第24段~第33段)结局小孩揭新装(第34段~第37段)4、找出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的语句,并说说它为什么是关键语句。“。骗子赋予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所谓的“新衣服”这样一种“奇怪的特性”。这一特性是贯穿故事始终的主线,作者展开情节、安排材料、刻画人物都是围绕这个主线进行的。童话就围绕它巧妙地展开了离奇而生动的故事情节。5、所谓的“新装”根本不存在,但人们都不敢说自己看不见,这是为什么?这里的原因可分为两层:在故事里,人们都害怕说出新衣不存在会导致自己被当做傻瓜,因此都装作看见了新衣。深层的原因则是,统治者的愚蠢、虚荣,使得他们看不见也不愿看见真相,而在他们的统治下,整个社会也染上了这种装腔作势、无视真实的毛病。第二课时合作学习阅读课文第一段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皇帝喜欢新装到了成癖的程度。2、生活中真能达到这种程度吗?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3、皇帝是一国之主,却不理朝政,不关心国家大事,沉溺于“新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开头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昏庸无能穷奢极欲为下文受骗埋下伏笔4、、“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当他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的时候,他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皇帝心里“感到不大自然”,你如何理解?这一句“不大自然”在情节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顺承上文,说明皇帝已经完全听信了骗子们的谎言,又引起下文老大臣的故事。这里表现出皇帝的愚蠢。作者古音将话说得很有分寸,却为后文更辛辣的讽刺蓄积着力量。5、“我要派我诚实的老大臣到织工哪儿去,”皇帝想,“他最能看出这布料是什么样子,因为他这个人很有理智,同时就称职这点来说,谁也不及他。”皇帝为什么要先派他的老大臣去看布料?这段情节紧承上文而来,继续说明皇帝的轻信与愚蠢,又掺杂了些许的疑虑。同时,他对老大臣“理智”“称职”的评价,更为后文的情节埋下了伏笔。6、文章写皇帝与他的亲信三次察看织布的情景,可否只写其中一次?不可以。那样不足以揭露整个宫廷的腐败。7、文中提到老大臣、官员以及皇帝的随员时,用了以下褒义词,“诚实”“有理智”“称职”“善良”“高贵”,特别是多次提到“诚实”,用意是什么?真的是在赞扬吗?讽刺8、“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人们为什么要说“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这段情节里的三句话,有着递进的关系。爸爸说的话,是在小孩子说话之后,既说明了他对自己孩子的认同和肯定,同时又表露出震惊和惶恐的情态。“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时,真相已经大白。“有一个孩子说他并没有
本文标题:皇帝的新装教案2课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055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