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第十五章-30年代戏剧-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
第十五章30年代戏剧一曹禺简介(一)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1922年-1928年,南开中学读书。1925年,在张彭春老师的帮助下,加入南开新剧团,并开始演戏。•在《压迫》、霍普特曼的《织工》、《公民公敌》中扮演角色,后主演《玩偶之家》、高尔斯华绥《斗争》、《悭吝人》等。1928年3月,担任《南开双周》戏剧编辑1928年中学毕业,入南开大学政治系。1929年,因对政治学科不感兴趣,转入清华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期间,对希腊悲剧、莎士比亚、契诃(he)夫、奥尼尔的戏剧感兴趣。1933年夏秋,作《雷雨》,1934年7月1日《文季月刊》1卷1-4期1935年4月在日本东京神田一桥讲堂由流日学生组织的中华话同好会首演,8月由天津市立师范学校孤松剧团首演。曹禺简介(二)1933年大学毕业,到河北保定一所中学教英文,不久回清华大学当研究生,专攻戏剧。1934年,应河北女子师范学院邀请,到天津任教。1935年春,写《日出》,1936年6月1日《文季月刊》1-4期。1936年12月27日《大公报·文艺副刊》273期和1937年1月1日276期,以整版篇幅发表关于《日出》的评论文章。获《大公报》1936年文艺奖。1936年,到南京戏剧学校专科学校任教。秋,作《原野》,1937年《文丛》1卷2-5期。•1938年,剧专迁往重庆,1939年迁往川南的江安。•1940年夏秋,作《蜕变》,1940年10月商务印书馆。•秋冬,作《北京人》,1941年12月文化生活出版社。•1942年春,辞去剧专职务,来重庆,先后担任戏剧刊物编辑、文协理事、电影厂编剧等。夏,改编《家》,1944年12月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曹禺简介(三)•1946年3月2日,和老舍一起应邀赴美讲学•1947年2月,回上海,被上海文华影业公司聘为编导•年底,作电影剧本《艳阳天》,1948年拍成上映•1949年初,去解放区烟台•7月,第一次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务委员•本年,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1950年,任北京人民艺术院院长•1951年,应开明书店之约,编选《曹禺选集》,对《雷雨》、《日出》、《北京人》作了修改•1954年9月,《明朗的天》发表于《剧本》9-10期、《人民文学》9-10期。1956年获创作和演出一等奖•1961年7月,《胆剑篇》发表于《人民文学》7、8合期•1978年10月,《王昭君》发表于《人民文学》11期1996年12月13日,逝世曹禺的话剧创作《雷雨》,1934年《日出》,1935年《原野》,1936年《北京人》,1940年《家》,1942年悲天悯人:《雷雨》的主题1935年《质文》2期:给《雷雨》导演的信中说:•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但决非一个社会问题剧。本意是要使读者和观众犹如在听一个神话似的,回到更古老,更幽静的境界里去。所以对于序幕和尾声的删去觉得可惜。悲天悯人:《雷雨》的主题•1936年1月《雷雨·序》(文化生活出版社):情感上《雷雨》所象征的对我是一种神秘的吸引,一种抓牢我心灵的魔。《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四凤和周冲的遭际足以代表。他们的死亡,自己并没有过咎)……我的情感强要我表现的,只是对宇宙这一方面的憧憬。•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运命,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是理解的——捉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机遇的,或者环境的——捉弄;生活在狭的笼里而洋洋地骄傲着,以为是徜徉在自由的天地里,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物不是做着最愚蠢的事么?我用一种悲悯的眼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所以《雷雨》的降生是一种心情在作祟,一种情感的发酵,说它为宇宙一种隐秘的理解乃是狂妄的夸张,但以它代表个人一时性情的趋止,对那些“不可理解”莫名的爱好,在我个人短短的生命中是显明地划成一道阶段。人们会时常不由己地,更归回原始的野蛮的路,流着血,不是恨便是爱,不是爱便是恨:一切都走向极端,要如电如雷地轰轰地烧一场,中间不容易有一头折衷的路。代表这样的性格是周繁漪,是鲁大海,甚至于是周萍,而流着相反的性格,遇事希望着妥协,缓冲,敷衍,便是周朴圆,以至于鲁贵。但后者是前者的阴影,有了他们前者才现得明亮。鲁妈、四凤、周冲是这明暗的间色,他们做成了两个极端的阶梯《雷雨》中的人物•(周繁漪)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她拥有行为上许多的矛盾,但没有一个矛盾不是极端的。……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斗。虽然依旧落在火炕里,情热烧疯了她的心,然而不是更值得人的怜悯与尊敬么?(周冲)藏在理想的堡垒里,他有许多憧憬,对社会,对家庭,以至于对爱情。他不能了解他自己,他更不能了解他的周围……他犯着年轻人quixotic病,有着一切青春发动期的青年对现实那样的隔离。他需要现实的铁锤来一次次地敲醒他的梦……这样的人物即便不为“残忍”的天所毁灭,他早晚会被那绵绵不尽的渺茫的梦掩埋,到了与世隔绝的地步。……周冲是这烦躁多事的夏天里一个春梦,有了他,才衬出《雷雨》的明暗。他的死亡和周朴园的健在都使我觉得宇宙里并没有一个智慧的上帝做主宰。《雷雨》与外国戏剧的影响•希腊悲剧的“命运观念”•《俄狄浦斯王》的“乱伦”、“命运”意识。•《美狄亚》中妻子遭丈夫遗弃的“报复”观念,跟蘩漪对周平的爱而恨的报复。•易卜生的《群鬼》•蘩漪——周朴园——周平——四凤母女——鲁贵•阿尔文太太——阿尔文——欧士华——吕嘉纳母女——安格斯川•《日出》的主题•《日出》(1937年2月,上海戏剧工作社首次公演,删去了第三幕)•主题:希望现与观众的应是一个鲜血滴滴的印象,深深刻在人心里也应为这“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形态。我“宣泄这一腔愤懑,我要喊‘你们的末日到了’!对这帮荒淫无耻,丢弃了太阳的人们。”(《日出·跋》)《日出》的人物•方达生与陈白露——一个傻气,一个聪明,都是所谓的“有心人”。他们厌恶那腐恶的环境,想有所反抗。陈白露气馁了,一个久经风尘的女子,断然跟着黑夜走了。方达生是一个永在“心里头”活的书呆子,怀着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可笑可怜。结尾“我们要做一点事,同进八拼一拼!”原是讽刺,讽刺的对象是我自己,与我有同样的书呆子性格,空抱着一腔同情和理想,而实际无补于事的“好心人”•《日出》没有绝对主要的人物。顾八奶奶、胡四与张乔治之流是陪衬,陈白露与潘月亭又何尝不是陪衬呢?这些人物并没有什么主宾的关系,他们互为宾主,交相陪衬,而共同烘托一个主要的角色,这“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日出》的戏剧技巧•我很想平铺直叙地写点东西,想敲碎从前那一点点浅薄的技巧。我记起几年前着了迷,沉醉于契诃夫深邃艰深的艺术里,一颗沉重的心怎样为他的戏感动着。读毕《三姊妹》,我阂上眼,眼前展开那一幅秋天的忧郁……然而在这出伟大的戏里没有一点张牙舞爪的穿插,走进走出,是活人,有灵魂的活人,不见一段惊心动魄的场面。结构很平淡,剧情人物也没有什么起伏生展,却那样抓牢了我的魂魄,我几乎停住了气息,一直昏迷在那悲哀的氛围里。我想再拜一个伟大的老师,低手下气地做个低劣的学徒。•我决心舍弃《雷雨》中所用的结构,不再集中于几个人身上。我想用片段的方法写出《日出》,用多少人生的零碎来阐明一个观念。如若中间有一点我们所谓的“结构”,那“结构”的联系正是那个基本观念,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这里正是用着所谓“横断面的描写”,尽可能地减少些故事的起伏与“起乘转合”的手法。《日出》所受的影响•借鉴契诃夫的戏剧风格。1、生活化的散文诗体结构,1、细致入微地展示人物内心隐秘的经验。3、悲喜剧的样式。•与美国电影〈大饭店〉(1937年1月1日沈从文在《伟大的收获》中就提及《日出》与《大饭店》的关系)•〈大饭店〉根据美籍奥地利小说家维姬巴姆的同名小说改编,1932年获“奥斯卡”金像奖。同年下半年在上海、北平、天津等城市放映。•首先,1,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群像。〈大〉演的是柏林一豪华富丽旅馆“大饭店”里的事,时间集中在2天,旅馆中聚集的人物有实业家、红舞女、落魄男爵、医生、小职员等,跟〈日出〉相象。2、戏剧事件,〈大〉写纺织实业家普雷新面临破产危险,将在这里召开一个联席会议,把仅有的希望寄托早一家联合大公司上,与前任会计争风吃醋,最后还打死了人。红舞女葛鲁新丝加娃,单身寓居旅馆,晚上从剧场回来想自杀,发现有人藏匿室中,原来是落魄男爵想偷其首饰,发现她要自杀,就劝慰并向她表示爱情。〈大〉结尾,人或死、或走、或捕,剩下一空空的旅馆,这时又见宾客纷纷复至,又将演新的一幕。•此外,〈大〉采用三十年代欧美盛行的“群像小说”的写法,跟〈日出〉用片段的写法相近。《原野》的主题•〈原野〉,1937年8月7日由上海影人业余实验剧团在上海公演•主题:我初意是写莽莽原野中发生的人与人的事。•“当时偶然有一个想法,写那么一个艺术形象,一个脸‘黑’的人不一定是心黑。《我的生活与创作道路》,《戏剧论丛》1981年2期•(它)是讲人与人的极爱与极恨的感情,它是抒发一个青年作者感情的一首诗。(《给蒋牧丛的信》)《原野》的人物塑造•人物不具有现实主义色彩。•仇虎:是原野是粗野的生命激情的象征。“烈火般的仇恨、巨雷般的力量、炽热的性爱”•花金子:“俏丽而泼辣,妩媚而刚烈,又不失温柔和天真”,象一从艳丽的野玫瑰。•大星:懦弱、忧郁、痛苦。焦母:毒辣、阴鸷、机警《原野》戏剧手法与所受影响•表现主义的手法影响:奥尼尔的《琼斯皇》《北京人》的主题•三幕剧,1941年10月在重庆由中央青年剧社公演•主题:“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临”。(剧本题词)“写《北京人》时,记忆不仅把我带到我的青年时代,而且带回到我的孩提时代。……第三幕,愫方和瑞贞谈知心话,由远远城墙上断续传来未归营的号手吹着的号声……号声引起的是伤痛,是心灵的寂寞和孤独。我写这一幕时,这种生活的印象和感受便进入形象思维之中,化入这场戏的意境和氛围之中。”(曹禺谈《北京人》)《北京人》的人物形象•曾思懿:自小便在士大夫家庭熏陶出来的女人。自命知书达理,精明干练,整天满脸堆着笑容,心里却藏着刀,虚伪,自私,多话,不知自省,机警。总之,她自认是聪明人,能干人,利害人,有抱负的人。•文清:淳厚、聪颖,但给人一种沉滞懒散之感。种种对生活的厌倦和失望甚至使他懒于宣泄心中的苦痛,使人看得穿:“这只是一个生命的空壳”。这是一个士大夫家庭的子弟,染受了过度的腐烂的北平士大夫文化的结果。他一半成了精神上的瘫痪。•愫方:(秉性高洁的女性)江南名们世家出身,婉顺,哀静,惊人的耐性,温厚而慷慨,时常忘却自己的幸福和健康,抚爱着和她同样不幸的人们。她并不懦弱,她的固执在她的无尽的耐性中时常倔强地表露出来。•北京人:是修理卡车的工人,却又是一个“猩猩似的野东西”。他整个是力量,野得可怕的力量,充沛丰满的生命和人类日后无穷的希望都似在这个人身上内藏着。•他是人类的祖先,也是人类的希望。他们整年尽着自己的性情,自由地活着,没有礼教来拘束,没有文明来捆绑,没有虚伪,没有欺诈,没有阴险,没有陷害。没有矛盾,也没有苦恼。解放后再版《北京人》时,曹禺删去了“北京人”这个形象。《北京人》的戏剧风格•学习契诃夫“寓深邃于平淡”的戏剧风格。“对日常生活的内在神韵和诗意的开掘,普通人精神世界的升华”,使剧作充满着抒情味。《北京人》所受的戏剧影响《三姊妹》:已故将军的三个女儿同来往于家中几个军官的交往,所引发的对自我上面的哀愁,她们各有自己的希望和理想,也各有自己的不幸和迷惘。大姐奥尔加,一直遇不到意中人,年近三十仍独身,只好把全部身心放在教育工作上。二妹玛莎,婚姻不如意,她爱威尔什宁但不能随他从军而去。小妹有未婚夫却没有享受爱情的幸福,未婚夫便在一次决斗中被打死。在她们平淡寂寞的生活中本有两个希望:一是希望有机会回到阔别十几年的故乡——莫斯科去,一是希望驻地军官们能经常同她们聚会,以使单调寂寞的生活变得欢乐些。但这两个希望都落空了,军队换防到他地,军官(她们的爱人)也远走高飞,再见遥遥无期,回故乡的梦想更加渺茫。全剧笼罩着淡淡的
本文标题:第十五章-30年代戏剧-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079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