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授课时间:8课时高考文综政治学科2007届时政热点专题适用范围:高2007届文科复习之用联系教材: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例题分析:解题思路模仿套路教学时间:8课时(320分钟)复习方法:三科综合联系分析地理政治历史(地点、方位)(意识、评价)(时间、过程)(时政热点问题)语文、数学、理化生(试题背景材料)扩展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说明)教材理论知识社会现实生活(体现、证明)(主干知识)(热点时政)(联系)“政史地”三科综合(2)解读材料新的四种能力,也是学习能力(1)获取和解读信息(2)调动和运用知识(3)描述和阐释事物(4)论证和探讨问题审题编答(分析材料)(调动知识)一读二抓三联四析五编2007年文综政治重大时政专题1.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和谐文化,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3.“青藏铁路”和“三峡工程”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5.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8.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7.整治食品安全卫生、整治煤矿安全事故等9.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的活动4.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0.西部地区以及四川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等复习要求1.从背景内容、教材理论和命题角度掌握2.运用相关教材观点分析热点(1)哲学: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全面观点、规律观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等。(2)经济学: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生产与消费关系、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等。(3)政治学: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机关活动原则、党的性质、领导地位、执政能力、对外政策等。一、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背景材料: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1.理解:联系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分析(1)建设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经济和谐、区域和谐、人的和谐、生态和谐以及经济社会和谐等内容。(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3)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4)扩大就业、理顺分配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事业为着力点,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医疗改革问题、公共安全问题,即:煤矿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生态安全等)。(大、小切口)2.为什么:必要性、重要性和意义大切口①经济发展的环境要求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③有利于增加收入、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④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经济常识(三)哲学常识(二)政治常识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和谐社会的提出和意义)②联系的观点(不和谐的现象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联系)③整体与部分联系联系(树立整体意识,搞好部分,使整体功能得到发挥)④发展的观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⑤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社会矛盾)⑥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可忽视次要矛盾)⑦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⑧深化认识、发展认识(党和国家提出的新政策)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对人民负责原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②党的性质、地位、宗旨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决定的③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④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⑤有利于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应对来自国际的各种挑战和风险3.怎么办:措施、方法、手段等小切口,多管齐下,联系材料分析(一)经济常识(三)哲学常识(二)政治常识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物质基础)。②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注意分配政策、财政及税收手段的调节)。③完善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坚持既注重公平,又注重效率。④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⑤扩大就业,关注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保护问题。①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②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③正确处理主次矛盾④内外因的辩证关系⑤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⑤深化认识、发展认识①政治职能(协调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②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④坚持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1.设置材料,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做到①积极促进社会和谐②千方百计扩大就业③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④合理调节收入分配配⑤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复习提示:识记上述时政知识,全面掌握其中提到的与教材有关的知识,如扩大就业、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生产与消费关系、国家宏观调控等知识。试题演练2.设置材料,从经济常识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怎样千方百计扩大就业?①进一步做好就业是贯彻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②各级政府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③广开就业门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提供新就业岗位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④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⑤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⑥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3.设置材料,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如何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①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既要坚持有利于生产,又要有利于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从我国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②加快建立和健全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解决城市低收入和贫困农村生活水平。③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社会保障需要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④从根本上搞好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制。4.设置材料,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如何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①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②理顺分配关系,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③运用国家宏观调控的财政和税收,调整分配关系,搞好社会保障体系,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④注重社会公平,切实解决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督和管理。5.从政治常识角度,谈谈我国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②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③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要切实履行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④坚持依法治国原则,依法处理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打击各种犯罪行为,规范社会行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法制保证。⑤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已经形成了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⑥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和谐社会,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⑦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建设“和谐世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6.阅读材料,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回答问题。目前我国虽然实现了总体水平的小康,但各种社会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为此,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建设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经济和谐、区域和谐、城乡和谐、人的和谐、生态和谐以及经济社会和谐等内容。建设和谐社会,要正确认识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和形势、外部环境和历史机遇。要以客观规律为唯一指针,防止主观决策、领导意志和经济主义,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寻求社会和谐进步之路。上述材料中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构想,是怎样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10分)①中央根据我国实现小康进程中社会矛盾突出的现状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部署和要求,做到了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3分)②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从多方面入手,这体现了从全面的实际出发。(2分)③必须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体现了对客观实际的辩证把握。(2分)④建设和谐社会要以客观规律为唯一指针,防止主观决策、领导意志和经验主义,使主观符合客观,体现了对规律的尊重。(3分)7.阅读材料,分析回答问题。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在发展中的一种相对均衡、统一的状态。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型期中国社会发展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从唯物论与辩证法角度,分析建设“和谐社会”体现的哲学道理。(12分)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是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实际提出来的,体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分)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就体现了这一要求。(3分)③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3分)8.用整体与部分的辩正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建立和谐社会的意义?①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以合理、优化的方式构成整体的时候,整体功能就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协调社会内部利益冲突,缩小贫富差距,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②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和谐社会的建立,不仅仅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是我国当前内政外交的新发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问题。材料一:据统计,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3.22:1,我国居民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逼近0.47。(基尼系数是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国际上通常认为,当基尼系数处于0.4~0.5时,表示收入差距过大)2006年以来,党和国家采取向农民发放种粮补贴,全面取消农业税;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调高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减除标准;从2006年起用两年时间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等有力措施,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1)根据材料,运用所学经济常识,从收入分配的角度,说明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家应如何实现社会公平?(12分)典型例题:成都市2007年“一诊”文综第38题(政治试题)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全体人民的收入都有所增长。(3分)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注重公平与效率。(3分)③国家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3分)④充分发挥财政和税收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作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3分)材料二:中国文化源
本文标题:授课时间8课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08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