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文选第一部分)ppt
緒論•什麼是古代漢語?五四之前的歷代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都可以看成是古代漢語,古代漢語是現代漢語的基礎,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繼承和發展。漢語——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今已成為中華各民族之間交際的通用語言。漢語之稱始於漢代,漢以前中原一帶民族所使用的語言不稱漢語,而稱華夏語。春秋戰國時期,把中原一帶的語言稱為雅言,視為通語(即今天所說的普通話)。劉邦於公元前206年重新統一天下,建立漢王朝,中原一帶各民族的共同語始稱漢語。古代漢語可歸納為兩個系統:文言(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和古白話(唐宋以來以北方話為基礎而形成的語言)。《古代汉语》课程的學習重點是文言,尤其是先秦語言巨匠們在以當時口語為基础而加工成的文學語言。為什麼要學習古代漢語?古代漢語課是一門工具性極強的基礎課,是漢語言文學專業,以及從事漢語教學人員的必修課。古代漢語課可以成為解開古人思想、古代文化等秘密的一把鑰匙,為進一步鑽研古典文學、傳統學術文化掃清障礙。怎樣學好古代漢語古代漢語的教學內容分文選、常用詞、通論三個方面,而通論涵蓋四大板塊:文字、詞彙、音韻、語法。詞彙是重點,語法是基礎。通論是學習辭彙、語法的綱領,文選是學習辭彙、語法、音韻知識的途徑。文字、音韵和训诂又称为“小学”。多讀、多思、多概括歸納勤做練習、勤查工具書、勤寫讀書筆記。預習、復習、背诵、廣泛閱讀。古漢語常用的字典和辭書编纂早,现在仍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字典辭書1、《康熙字典》2、《中華大字典》3、《經籍纂詁》《康熙字典》•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編纂,書成於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字頭按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共收字47035個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訂正之作: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清代學者王引之《字典考證》;1981年王力《康熙字典音讀訂誤》。《中華大字典》•陸費逵、歐陽溥存主編,中華書局1915年出版。•收字48000多個,按部首排列,收錄了一些近代方言字和翻譯用的新字。《經籍纂詁》清阮元主編,出版于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這是一部專門收集唐代以前各種古書注解的字典。它在編排上用的是韻母排列法,按平水韻106韻編次被釋的字;以一韻為一卷,全書106卷。每字之下,羅列唐以前各種古書注解對這個字的解釋。常用的中小型字典辭書1、《新華字典》2、《現代漢語詞典》3、《古漢語常用字字典》4、《王力古漢語字典》新華字典《新華字典》是新華辭書社編纂的,主持其事的是魏建功。它也適當收錄了古代文獻中的詞彙,以及歷史上的外來語。本書注音釋義都用新的方法,對古漢語的詞的解釋,都用現代口語以及被現代口語吸收了的文言詞語,因此對我們學習古代漢語也有一些幫助。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呂叔湘和丁聲樹先後任主編。它是以記錄普通話語彙為主的中型現代語文詞典。2012年出至第六版。收詞目69000余條。它釋義精確,有助於我們通過現代的精確釋義去理解它的古義。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由王力、蔣紹愚等編寫。現出至第四版。收字6400余個。在釋義解詞中,重視詞義的概括性和各義之間的內部聯繫,注釋簡明通俗,適用于初學古漢語的讀者。王力古漢語字典王力主編。中華書局出版。收字12500多個。所收字均為古籍中常用字,現代新產生的字一概不收。全書按部首排列,體例精當,釋義準確。大型、綜合性辭書1、《辭源》2、《辭海》3、《漢語大字典》4、《漢語大詞典》辭源國家統一編訂,商務印書館出版。全書採用繁體字,收單字12890個。複合詞語84134條。收詞一般止於鴉片戰爭。所引的書證較注重溯源的要求,是閱讀古籍的重要參考書。辭海現通行的《辭海》為2009年第六版,夏征農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共收入總條目為十二萬七千余條。《辭海》是一部綜合的、百科性質的辭書。它所收的古代詞語比辭源少,更多的收入了現當代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詞彙。但在某些方面可以與《辭源》互補。漢語大字典國家組織編寫。第二版已於2010年出版。新版收字60370個。《漢語大字典》注重字形、字音的歷史演變。在單字條目下,收錄了具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隸書的形體。在釋義方面十分細緻。所引用的古籍書證用繁體,而現當代的書證用簡體。漢語大詞典國家組織編寫。共十二卷,1993年出齊。全書收詞目三十七萬餘條。傳世古籍中的複音詞語基本都能在此書中找到。此書以古代漢語為主,兼收現代漢語。《說文解字》其他專業性辭書《說文解字》的作者為東漢的許慎。此書是中國文字學的奠基之作,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完備的字典。收字9353個。我們分析字形結構或詞的本義時一般都參考此書。說文解字的解讀對《說文解字》的研究清代四大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桂馥《說文解字義疏》、王筠《說文句讀》。•《詩詞曲語辭匯釋》:張相著。我國第一部考釋唐、宋、元、明詩詞曲中特殊語詞的專門性辭典。•《詩詞曲語辭例釋》:王鍈著。1980年中華書局第一版,1986年第二版,2005年第三版。可看作是《詩詞曲語辭匯釋》的續編。文選左傳简介《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完整的歷史著作。相傳為左丘明所做。但關於作者和著書年代歷來有爭議。《左傳》按春秋時魯國十二個國君(隱、桓、莊、閔、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在位時的事件先後編年。起於“隱公元年”即公元前772年,止於公元前457年。《左傳》在文學和語言上的成就很大,為後代歷史著作和敘事散文樹立了典範。現在通行的最好的注本為楊伯峻先生作注的《春秋左傳注》。題解:伯:春秋五等爵,公侯伯子男。鄭,伯爵,故稱鄭伯。在實際敍述中,侯、伯亦常稱公。克:根據《左傳》的記載是“戰勝”的意思。于:介詞,引進處所。“鄢”,地名,在今河南鄢陵縣。書曰:“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鄭伯克段于鄢背景:魯隱公元年(前722年)鄭莊公母子、兄弟之間發生了根本的利益衝突,鄭莊公制服了同母弟的叛逆舉動,報復了母親對弟弟的偏愛和對他本人的厭惡之情。•郑庄公,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春秋时期鄭國第三代国君,前743至前701年在位。郑庄公一生功业辉煌,在位期间,分别击败过周、虢、卫、蔡、陈联军及宋、陈、蔡、卫、鲁等国联军。御燕、侵陈,大胜之;伐许、克息、御北戎,攻必克,战必胜,可谓战绩显赫,使得郑国空前强盛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注解:初:當初,這是追述往事的确習慣用法。鄭武公:國名+謚號+公(君也)。申:為姜姓之國。共:國名。叔:在這裏表示是莊公的弟弟。文化常識:1、古代婚制:同姓不娶,異姓不媵(yìng)。2、古代同輩排行:孟(伯)、仲、叔、季。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注解:寤生:生之難,通牾;牾,逆也。《說文·午部》:“逆也。從午、吾聲。”驚:不及物動詞帶上了賓語,這個動詞就用如使動。使姜氏驚。遂:時間副詞,當“從此就”講。惡:憎恨之:是代詞,代指鄭莊公。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注解:立之:立之爲太子。亟,表頻率的副詞,與“數”義同,屢次。於,介詞,引進行為的對象。弗,否定副詞。請:《說文》:“請,謁見。從言,青聲。”請求。後接動詞有兩種含義。(1)請你做某事。(2)請你允許我做某事。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注解:及,等到。制:制,又名虎牢,在今河南鞏縣東,原是東虢(guó)國的領地,東虢為鄭所滅,制遂為鄭地。巖,險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大小不定。虢叔,東虢國的君。死焉,死在那裏。佗,同他。唯命,是唯命是聽的省略。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注解:請京:“請”是為之請京的省略。大(讀太)叔:大、太古同。古人用“太”字,本指在位列之前,身份最高或更高的。段爲莊公的第一個弟弟。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註解:祭(zhài):(1)春秋時國名。(2)姓。都:《說文》“有先君之舊宗廟曰都。”這裏指大城市。城:《說文》“以盛民也”。(1)都邑四周用於防守的城垣,内曰城,外曰郭。(2)用作動詞,築城。雉:古城墻的丈量單位,一雉之墻,長三丈,高一丈。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文化常識:依周代的禮制,周王可擁有長540雉(一千六百二十丈)的京城,合九裏長,鄭國爲侯伯之國,可擁有邊長300雉的都城。國內的大都、中都、小都按1/3、1/5、1/9遞減,則大都為100雉,中都為60雉,小都為30雉。●註解:國:是諸侯國的國都。這裏指鄭國的國都。“參國之一”就是國都城牆的三分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註解:不度:不合法度。非制:不是先王的制度。【注意】:“不”和“非”這兩個否定副詞的區別,“不”用於動詞、形容詞前面表示否定;“非”否定名詞謂語。堪:《說文》“堪,地突也。”本義是指地突起的樣子,這裏是指受的住,經得起。堪,又可作“可”或“能”及“勝任”的意思。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註解:之:指代詞,這様。焉:疑問代詞作狀語,當“哪里”講。辟與避是古今字的關係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况君之寵第乎?”厭:滿足。為:動詞,安排無:否定副詞,表禁止性的否定。當“不要”講。圖:圖謀,這里是對付的意思。註解:。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斃:倒下,撲倒。子:古代對人的尊稱。姑:姑且註解: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既而:當“不久”講。鄙,邊邑,離都城很遠的偏遠地區。貳:《說文》:“副益也。”本義為副的,居於次要地位的。在這裡指兩屬之義。注意它與“二”、“兩”、“再”的比較.“二”是一般數詞;“兩”是自然成雙的事物;“再”表示同一樣東西重複一次。若之何:奈何,怎麼辦?註解: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若:假設連詞,當假如講。弗:否定不帶賓語的及物動詞。則:那麼,連詞。無:否定副詞,當“不要”講。無生民心:不要使民生二心。庸:用。及:趕上。註解:大叔又收貳邑以為己邑,至於廩延。子封對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暱,厚將崩。”厚:本義是山陵高厚,這裏指領土廣大。眾:民心。不義不暱:暱,通黏,親附、親近之義。註解: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啓之。完:修萁(qì)。聚:聚集。繕:修繕、整治。甲:鎧甲。兵::《說文》:“兵,械也。從廾持斤。”武器。具:備好。卒:《說文》:“隸人給事者為卒。卒,衣有題職者。”在這裏指步兵。乘:兵車。啟之:為之啟,就是為叔段開門。註解: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二百乘以伐京。其:指代詞。帥:通率。乘(shèng)是一個單位詞,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伐,討伐,有鼓為伐,伐不義。《左傳》: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註解: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於:介詞。共:國名,在今河南的輝縣。出奔:快跑。有罪而逃謂之奔。註解:遂寘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黄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寘:同置,二者是異體字。放逐的意思。誓之:對她起誓,“及黃泉”是死的一種隱晦說法。無,不要。是否定副詞。相:指代性副詞,最初是指單方面的,“相見”,是“見我”的意思。既而:事情過後,又感到後悔。註解: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封人:管理疆界的地方長官。聞之:之,指代詞。有獻於公:即向鄭公有所獻。舍:不是捨棄的意思,而是不吃,把肉放到一邊。註解: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羹:在上古就是指肉。(主要指固体),所以上文说“肉”,下文说“羹”,中古则指的“带肉的汁”(主要指液体)。”請:謙敬副詞,請允許我。遺(wèi):是送的意思。註解: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爾有母遺:你還有母親可送。繄:句首語氣詞,當“唯”講,唯獨我沒有。敢:謙敬副詞。何謂:謂何。公語之故:是一個雙賓語結構。之,間接賓語,故,當原因講,是直接賓語,告訴他這其中的緣故。註解:
本文标题: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文选第一部分)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088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