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创新类课程的创新教学实践
创新类课程的创新教学实践主讲人:刘彦军内容提纲•一、教学设计的依据•(一)学生的需要•(二)社会的需要•(三)课程的特点•(四)教师的特点•二、教学设计的思路•(一)课程定位•(二)教学目标•(三)教学思路•(四)教学内容•(五)教学考核•三、教学方法及使用•(一)拓展活动法•(二)案例分析法•(三)事件处理法•(四)项目教学法•(五)实验教学法•(六)现场教学法•四、教学过程讲略•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创新教育,很多高校开设了如《创新学》、《创造学》、《创意学》、《创新与创业》、《创造方法》、《创新思维》、《创新心理训练》、《创新能力训练》、《技术创新管理》等课程,我们可将之统称为“创新类课程”。•创新教育需要教育创新。黄淮学院自从2007年开始为本专科生开设《创新创意创造方法》课,已进行了10多个教学周期的教育实践和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今天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多指正。一、课程定位•课程名称:创新创意创造方法•课程性质:本科为公共必修课,在第三学期开课;专科为限制性选修课,在第二学期开课。•课时:36学时•教材:校本教材(如右图)二、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与应对•(一)课程的特点•1.内隐性•(1)内隐性的内涵•从知识的表现形态来看,知识又可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两类。显性知识即可以用言语明确表征的知识;隐性知识很难用言语明确表征,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创新类课程的大部分内容,均属隐性知识。需要个体在解决具体问题或任务情境的过程中,通过感悟、体验等获得,最终使这类知识内化为技能、能力,甚至成为人格的一部分。二、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与应对•(一)课程的特点•1.内隐性•(2)内隐性特征的应对•外显教学:教师将内隐性知识通过教学活动外显出来。•情境教学: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现实(或接近现实)的问题情境。例2-1-1:创新过程的外显与情境教学创新要求•为鸡蛋做一个“飞行器”•能让鸡蛋“飞”的最远•飞行中鸡蛋不被摔破创新材料•1只生鸡蛋•1个纸杯•3枚曲别针•1只气球•绳子1根创新时间•30分钟一、问题情境设计让鸡蛋飞二、内隐知识的外显:思考与体悟1.你们组的创意是如何产生的?2.你认为创新过程大概可以分为几个步骤?例2-1-1:创新过程的外显与情境教学三、教学内容的呈现:创新的过程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验证阶段例2-1-1:创新过程的外显与情境教学二、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兼论教学设计•(一)课程的特点•2.过程性•(1)过程性的内涵•从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看,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认识世界的知识,描述“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程序性知识改造世界的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用来解决“做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创新类课程的大部分内容,属于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需要在大量的练习和操作过程中习得和掌握。二、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兼论教学设计•(一)课程的特点•2.过程性•(2)过程性特征的应对•程序展开: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教学时应将这些操作步骤进行展开式教学。•变式练习: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举一反三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2-1-2: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程序展开与变式练习•一、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应用步骤•(一)发散思维的应用步骤•1.精心选择发散点;•2.围绕发散点妥善引导发散方向。•(二)聚合思维的应用步骤•1.收集和掌握各种有关信息。•2.对掌握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清理和筛选。•3.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得出科学结论,获得思维目标。例2-1-2: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程序展开与变式练习•二、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程序展开情境设计特产文化名人名牌资源名胜交通天方药业十三香中集华骏蓝天集团男儿风服饰铁路公路水路泌阳花菇天中麦草画西平咸豆腐脑鸡汁豆腐干五香驴肉梁祝故里薄山湖铜山宿鸭湖金顶山白云山棠溪源南海禅寺小延安竹沟嫘祖韩非子范缜桓宽干宝杨靖宇李斯颜真卿伏羲画卦亭子路问津台冶铁文化月旦亭悟颖塔盘古开天周公测影重阳文化机场高铁车舆文化全宇生物寻根文化水资源石头资源矿产资源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源温和的气候(一)发散思维的应用步骤(程序展开)1.精心选择发散点;2.围绕发散点妥善引导发散方向。例2-1-2: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程序展开与变式练习•(二)发散思维的变式练习•也可以将发散点分为土著眼中的驻马店、他人眼中的驻马店。例2-1-2: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程序展开与变式练习•(三)聚合思维的应用步骤(程序展开)•第一步是收集掌握各种有关信息。•第二步是对掌握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清理和筛选。•第三步是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得出科学结论,获得思维目标。例2-1-2: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程序展开与变式练习•(四)聚合思维的变式练习二、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兼论教学设计•(二)学生的特点•1.学生的学习需要•(1)感觉所学的东西有用•(2)获得成就感•(3)课堂形式要生动活泼,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2.学生的其他特点•(1)类型、专业、层次等特点•(2)学习心理二、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兼论教学设计•(二)学生的特点•3.学生的特点的应对•(1)教学要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专业、贴近职业•(2)提高创新能力,重视创新实践,结出创新硕果•(3)教学应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4)课堂形式要动静结合、学练结合、小组讨论与独立完成相结合例2-2-3: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才更符合学生的特点•一、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讲“逆向思维”时:内容一:司马光砸缸内容二:3M公司减少电脑用电量而非增大电池容量提高电池供电时间例2-2-3: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才更符合学生的特点•二、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时:问题一:曲别针的用途有哪些?问题二:曲别针可以怎样设计?例2-2-3: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才更符合学生的特点•三、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讲“创新思维”训练时:发散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提到驻马店,你会想到什么?请选择驻马店的一个典型事物,利用逆向思维,为之做一项广告或产品设计请选择驻马店的两个(或多个)典型事物,利用联想思维,为他们做一项广告或产品设计例2-2-3: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才更符合学生的特点•四、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讲“发散思维”训练时:具体化——曲别针可以怎样设计?开放性——我可以设计些什么?怎么设计?例2-2-3: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才符合学生的特点•五、创新课堂应是什么样的&二、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兼论教学设计•(三)教师的特点•1.学科背景•2.教学专长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培养创新意识•2.培养创新能力•3.培养创新精神和人格•4.掌握一定的创新技法•总之:重在育人,重视实践三、教学设计•(二)教学形式•1.动静结合,一张一弛•2.学练结合,重在实践•3.具体化与开放性结合•4.小组讨论与独立完成相结合三、教学设计•(三)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认识创新认识创新创新过程6学时创新思维发散与聚合逆向与侧向联想与想象创新思维障碍8学时创新能力及人格创新能力概述创新能力开发创新人格概述创新人格开发8学时创新技法检核表法列举法组合法其他方法8学时创新管理创新成果的预测创新成果的管理创新成果的应用6学时三、教学设计•(三)教学内容•2.教学内容的要求•(1)贴近时代•(2)贴近实际•(3)贴近学生•(4)贴近专业•(5)贴近职业三、教学设计•(四)教学考核•1.平时成绩(20%)•2.实践成绩(30%)•3.期末作品(50%)三、教学设计•综上所述,我的课程设计总体思路是:•将知识点通过各种活动展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感悟和练习,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以利于今后从事创新实践活动。四、创新类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一)心理拓展法•将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心理拓展游戏引入到创新类课程中,如将“20个我是谁”、“我的兴趣岛”、“人生拍卖会”等引用到创新人格的培养中,将“大西瓜、小西瓜”、“交通堵塞”、“心理情景剧”等引用到创新思维训练中,等等。四、创新类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二)案例分析法•把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真实场景和事件引用到课堂,供学生思考、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四、创新类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三)事件处理法•让学生自行收集亲身经历的案例,将这些案例作为个案,利用案例研究法进行分析讨论,并用讨论结果来警戒日常工作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四、创新类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四)项目教学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四、创新类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五)实验教学法•通过模拟、仿真等手段,营造一个假定情景来进行学习,如模拟公司、KAB培训中常用的SYB创业培训游戏等。四、创新类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六)现场教学法•将学生带到真实情境中,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超市教学”。四、创新类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七)模拟训练法•模拟训练法是以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将实际工作中可利用的资源、约束条件和工作过程模型化,学生在假定的工作情景中参与活动,学习从事特定工作的行为和技能,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如模拟公司。四、创新类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八)虚拟训练法•虚拟训练法是指利用电子技术生成实时的、具有三维信息的人工虚拟环境,学生通过某些设备接受和响应环境的各种刺激而进入其中,并可以根据需要通过多种交互设备来驾驭环境、操作工具和对象,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各种技能和学习知识的目的。五、教学过程讲略谢谢聆听
本文标题:创新类课程的创新教学实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153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