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精品)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陵寝墓葬•帝王陵寝是中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陵”是帝王的坟墓,“寝”是帝王灵魂生活起居的处所。古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不死,要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事死如事生”,因此,古代社会的帝王对自己的陵墓建造都十分重视,其豪华程度不亚于宫殿建筑。陵寝墓葬•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来看,周代以前还没有坟墓。中国的陵寝一般认为是开始于战国中期而成熟于秦汉时代。据《礼记·檀弓》的记载,春秋晚期,中原地区出现坟丘式墓葬,到战国时期,所有统治者墓葬都建筑有坟丘,并开始把坟丘的大小高低作为身份等级的标志。一、陵寝建筑的布局特征1、地下幽宫(玄宫、地宫)•“黄肠题凑”•“黄肠”是指墓穴内所用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木枋,呈淡黄色,“题凑”是指穴内垒筑的木材皆呈向心状,故将此类椁室称为“黄肠题凑”。椁室构造为一扁平大套箱,箱内分数格,称为“厢”,正中置棺木,象征庭院式布局。一、陵寝建筑的布局特征•2、地上陵园•无论是陵体结构,还是用于祭祀的寝庙,皆追求高大、威风、显赫的风格。二、古代帝王陵墓形制的演化1、“方上”式•“方上”式,具体方法是挖坑筑石为基,用黄土层层夯垒成覆斗型,呈三阶逐级收缩的方形夯土台,形状很像倒扣的斗,亦称“覆斗方上”式。这种封土形制沿用的朝代最多,自周朝一直延续到隋朝。之后,又被宋朝选用。在诸多使用这种封土形制的陵墓中,以秦始皇陵墓的冢体最大。二、古代帝王陵墓形制的演化2、“因山为陵”式•“因山为陵”式,就是利用山峰作为陵墓,将墓穴修在山体中,以整座山体作为墓冢,山丘四周筑方形陵墙,四面辟门,门外设石狮,四角建角楼,陵墓气势宏大,雄伟壮观。唐朝帝王陵墓使用这种方式。二、古代帝王陵墓形制的演化3、“宝城宝顶”式•“宝城宝顶”式,是在地宫上方,用砖砌成圆形(或椭圆形)围墙,内填黄土,夯实,顶部做成穹隆状。圆形围墙称宝城,穹隆顶称宝顶。由南向北分为3个院落,第一个院落由碑亭、神橱、神库等组成;第二个院落是祭殿和配殿;第三个院落是埋葬先皇的地方,设牌坊、五供座、方城明楼和保城等。这种形制用于明清两朝,清朝的宝城宝顶多为椭圆形。三、陵墓的旅游吸引功能•第一,建筑富丽堂皇。•第二,殉葬品丰富,出土文物众多,其中包括许多珍贵文献。•第三,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第四,环境优美,风景秀丽,具有避暑、休憩的功能。四、中国现存著名帝王陵寝1、黄帝陵黄帝陵•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Huangdi;YellowEmperor)轩辕氏的陵墓,相传黄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为衣冠冢。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轩辕庙轩辕桥2、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园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窄。史载高50余丈,周围五里许。经过两千多年的风化和人工破坏,至今仍高76米,周长2000余米,方形犹具,但顶部己成尖形。•据《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驽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秦始皇地宫想象图兵马俑•兵马俑一、二、三号坑。三个坑的总面积为22,780平方米。•一号坑共有27个探方,根据每个探方里兵马俑排列的密度推算,全部发掘后可出土兵马俑6000余件,其中以步兵居多。3、西汉帝陵•西汉继承秦朝制度,建造大规模的陵墓。形状承袭秦制,累土为方锥形而去其上部。汉朝皇帝中陵寝规模最大的是汉武帝的茂陵,形如覆斗,高46.5米,顶部东西39.5米,南北35.5米,底部东西231米,南北长234米。西汉茂陵霍去病墓马踏匈奴4、唐代帝陵到了唐代,从唐太宗昭陵开始,“依山为陵”,墓室都建在山的南麓,封闭墓门后,形迹不显。平面布局是在山陵四周筑方形陵墙围绕,四面辟门,门外设石狮,四角建角楼,陵前神道一般顺着坡势向南展延,神道上的门阙和两侧的人、兽较前代增多。(1)昭陵(唐太宗)昭陵六骏之一(2)乾陵•唐代陵墓的规模远远超过前代,现保存较好的为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以陕西乾县的梁山为陵,地宫凿于梁山主峰下,南边两峰,东西对峙,山上置阙,形成天然门户,气势雄伟异常,在中国帝王陵墓中极为罕见。乾陵石刻六十一藩丞述圣记碑无字碑无字碑•北宋八陵均集中在河南省巩义市。同时有皇族、大臣陪葬墓300余座,地面建筑多已不存,只有陵冢和石人石兽。5、北宋帝陵宋陵石雕蒙古贵族建立的元朝,在葬制上保留放牧民族的特点,皇帝及贵族死后采用秘葬,不起坟。6、明代帝陵•明朝十三陵•明代十六个皇帝,除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在南京紫金山,惠帝朱允炆下落不明,代宗朱祁钰葬在玉泉山北外,其他的十三个皇帝都葬在北京昌平县天寿山,称“明十三陵”,共占地约40平方公里。明十三陵明十三陵神路碑亭棂星门祾恩殿是一座和皇宫中的太和殿很相类似的的大殿,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下面由三层白石台基承托,面积和太和殿大致一样,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殿宇之一。祾恩门祾恩殿明十三陵——定陵(地宫)定陵地宫金翼膳冠凤冠7、清代帝陵•清朝入关前,由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在辽宁省新宾县建有清远祖永陵,在沈阳市郊建有太祖福陵、太宗昭陵,合称清初三陵。•入关后,分别在河北省遵化县建清东陵,在河北省易县建清西陵,几乎完全按照明陵的格局建造,变化不大。但死后的后妃在帝陵旁另建陵墓,与明代帝后合葬制度有所不同。清东陵(裕陵亁隆)•清东陵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完整的帝王后妃墓群,这里埋葬着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慈禧和传说的香妃。清东陵[定陵(咸丰)]清西陵•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历经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后陵3座,王公、公主、妃嫔园寝7座,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1000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清西陵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历经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后陵3座,王公、公主、妃嫔园寝7座,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1000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泰陵(雍正)主殿泰陵平面图泰陵清朝12帝陵墓名称•1、努尔哈赤(福陵:今辽宁省沈阳市)•2、皇太极(昭陵:今辽宁省沈阳市)•3、顺治(孝陵:今河北省遵化县)•4、康熙(景陵:今河北省遵化县)•5、雍正(泰陵:今河北省易县)•6、乾隆(裕陵:今河北省遵化县)•7、嘉庆(昌陵:今河北省易县)•8、道光(慕陵:今河北省易县)•9、咸丰(定陵:今河北省遵化县)•10、同治(惠陵:今河北省遵化县)•11、光绪(崇陵:今河北省易县)•12、溥仪(华龙皇家陵园:今河北省易县)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精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176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