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高鸿业第五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2.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一个国家在正常的强度下,充分利用其生产资源能够生产的GNP。3.国内生产总值: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4.流量和存量: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5.GDP折算指数: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6.个人可支配收人:税后的个人收入。7.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的减少。8.奥肯定律:指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9.中间产品: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10.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1.平均消费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2.对外贸易乘数:一国在既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作用下,由于对外贸易收入而增加的该部门消费会通过国民经济的产业链增加相关部门的收入和消费,最终对国民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产生倍加效果。3.相对收入假说: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地决定的。4.重置投资:指利用原有固定资产的折旧基金进行的投资。5.边际储蓄倾向: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上的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6.政府支出乘数: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7.凯恩斯消费函数: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8.投资边际效率:是指当市场利率下降时,投资成本(利息)降低,如果每个企业都增加投资,则使整个社会的投资额增加,从而使资本品的价格上涨,在预期收益不变的条件下,投资收益率必然下降,这下降以后的投资收益率即为投资边际效率。9.投资乘数:是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10.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11.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12.平均储蓄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13.加速原理资本一产量比率:生产—单位生产所需求的资本量14.均衡国民收入:也叫均衡产出,是指和总需求相等时的产出,或者说是总需求和总供给相等时的国民收入。1.流动性陷阱::当利率低至一定程度时,不同收入水平对货币需求量已没有区别,即利率太低,人们保持货币的代价极小,因而货币需求量无限大。2.IS-LM模型: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模型。3.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4.投机动机: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劵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5.IS曲线: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6.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7.产品市场均衡: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8.古典区域:曲线垂直于横轴的阶段,其斜率为无穷大,货币需求与利率无关。9.凯恩斯区域:指当利率r降得极低时,货币的投机需求量已成为无限大,货币投机需求曲线成为一条水平线,相应的曲线也呈水平状区域10.实际利率:剔除通货膨胀率后储户或投资者得到利息回报的真实利率。1.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2.宏观经济政策: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扰。3.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4.货币政策: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5.凯恩斯极端: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6.古典主义极端:水平的IS和垂直的LM相交的情况,财政政策将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十分有效。7.自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8.需求管理:假设生产要素的供给为既定的条件下对总需求的调整和控制。1.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2.货币创造乘数: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亦即货币供给量)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倍数。3.法定准备金比率:存款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是由政府(具体由中央银行)规定的。4.存款准备金: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5.相机抉择:指政府在宏观调控中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和市场状况以及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特点,机动灵活地,主动地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6.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7.功能财政:根据权衡性财政政策,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8.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贷利率。1.总需求函数:以产量(国民收入)所表示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2.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水平线,3.古典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4.宏观生产函数:在一定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条件下,总产量和总就业量之间的关系。5.利率效应: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6.工资价格刚性:货币工资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反应迟钝不能灵敏的对劳动的供给关系的变化做出及时调整。10.潜在国民收入:也称充分就业下的国民收入,指充分利用社会上一切可利用的经济资源所能够达到的最大产出值11.实际工资:12.滞胀: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13.货币幻觉:即人们不是对货币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名义价值作出反应。1.结构性失业: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2.自然失业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3.潜在就业量:指一个社会在现有激励条件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参加生产时所达到的就业量。4.摩擦性失业: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5.瓶颈现象: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等的不足而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6.潜在产量:指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7.菲利普斯曲线: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系中,画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8.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9.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10.生产者价格指数:对给定的一组商品的成本的度量。11.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12.消费价格指数:衡量某时期城市居民消费的商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变化。1.经济增长:是指一国经济活动能力的扩大,其衡量标准就是一国商品和劳务总量,即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状况,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状况作转移、或因年轻人首次求业等情况而产生的暂时性失业。2.乘数:指一种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另一种变量变化的倍数,用于分析经济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大小。1.单一规则政策: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控制指标,而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的政策建议。2.工资粘性:总需求发生变化时,工资不是不变,而是缓慢的进行变动和调整。
本文标题:高鸿业第五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208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