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主题教育调研报告关于xx县扶贫扶智的路径探索
1如何激发脱贫攻坚更强内生动力——关于××县“扶志+扶智”的路径探索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贫困”、“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2012年xx县被列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以来,注重“志智双扶”,着重围绕激发内生动力,打出系列组合拳,走出了一条根本的、可持续的脱贫之路。一、聚焦问题——思想贫困是造成贫困的深层次原因。近年来,部分地区扶贫效果显著,但仍有一部分地区出现贫困反弹。贫困地区之所以难以脱贫,究其原因是精神比物质更贫困。“坐在门口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思想贫困”不仅严重影响我国扶贫脱贫的政策效应,阻碍脱贫攻坚的顺利进行,还产生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xx,地处xx腹地,国土面积xx平方公里,下辖xx个乡镇(街道),xx个省级经济开发区,xx个村(社区)。2014年开展贫困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共识别出贫困村xx个,贫困人口xx户xx人,贫困发生率高达xx%。目前,国办系统中我县共有贫困人口xx户xx人,未脱贫xx户xx人。这些贫困户、贫困人口整体素质偏低,自我发展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主动参与发展生产积极性不高,自我脱贫动力不足。其中,因学、缺技术、缺劳力和自身发展能力不足是致贫的主要原因,占了大半比例。而因学、缺技术、缺劳力和自身发展不足正是思想贫困的直接表现。因此,新时期通过“扶志+扶智”扶贫模式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是脱贫的根本出路。二、分析问题——xx县“扶志”与“扶智”基本情况为全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xx县立足实际,坚持产业引领、项目带动,按照“全、准、实”的要求,创新党建引领、聚焦“两业两生”、聚焦精准施策,着力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一)做法与成效1.聚焦党建引领,深挖内生动力之源。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基层党组织身处脱贫攻坚的最前沿,必须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强基固本,提高农村生产组织化程度,以产业链条的延伸,助推更多贫困农户走上增收脱贫的道路。近几年来,xx县把脱贫攻坚作为党员干部的“练兵场”,把党的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压舱石”,创新推行了党建网格化管理体系,构建了“xx个乡镇(街道)党委—xx个村党组织—xx个联合党支部—xx个党小组—xx万余名党员”的五级党建网格,联系群众xx万余户,补齐配强扶贫队伍,稳固形成了“乡镇党委、2村级党组织、联合支部、自然村党小组、农村党员”五级基层党建网格共抓扶贫的农村群众工作新格局。各级党建网格大力推行“党建+产业”扶贫发展模式,比如立仓镇薛庙村7000多亩地的稻虾连作模式,就是“支部+合作社(企业)+基地+贫困户”的产业运作模式,实现了党建活力变为脱贫动力。2.聚焦双基工程,夯实内生动力之基。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是政府应该承担也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2014年以来,xx坚持把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构建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农村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2014年至2017年,累计投入资金61.6亿元,实现农村道路“庄庄通”、电网改造、视频监控、县乡村三级应急广播、危房改造、清洁工程、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七个全覆盖”。2017年底,该县出台新一轮“双基”建设实施方案,包含8个领域42个项目,总投资31.8亿元。2018年度计划投资27.2亿元,目前已完成立项40个,开工实施项目18个,完成投资14.54亿元。通过加大对基层需求最紧迫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让贫困群众拥有最直接的获得感,激发了致富动力,为产业发展、持续脱贫提供了必要条件。3.聚焦思想转变,重塑内生动力之魂。治穷先治愚。摒弃“等靠要”思想,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观念转变,必须补足“精神之钙”。文章系壹号秘书微信公众号原创发布,侵权必究。xx县依托集农家书屋、文化大院、村村通广播、村规民约等功能为一体的17个农民文化礼堂,通过文化搭台、典型示范、传承引领,因循施策破解“精神贫困”难题。一是开展典型宣传。选树一批脱贫致富群众和扶贫帮扶干部典型,开展好典型宣传。选树各类扶贫先进典型人物31个,编发新闻稿件408条,广泛宣传帮扶干部先进典型的崇高精神、脱贫致富群众的感人事迹,激发贫困群众脱贫攻坚、共奔小康的斗志。二是加强广播宣传。制作扶贫政策宣传光盘3000余张,开办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新栏目《小康路上》,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变化教育引导群众。三是开展文艺宣传。征集创作了70多个接地气的扶贫文艺节目,组织文艺小分队分赴全县60个贫困村巡回慰问演出,教育引导群众要“立志跟党走,脱贫靠双手”的坚定信念。4.聚焦两业两生,找准内生动力之路。xx坚持突出抓“两业(产业、就业)”促“两生(生产、生活)”,挖掘好贫困群众致富增收的“源头活水”。一是牢牢抓住产业扶贫“牛鼻子”。制定《特色产业扶贫奖补办法》,通过对贫困户培训种养殖专业技术,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提高自我“造血”功能。2017年,分四批共兑现贫困户特色种养业奖补11317户,打卡发放奖补资金2245.48万元。实施“四带一自”产业引领扶贫模式,打造“一村一品”专业村69个,逐渐形成了果蔬种植、园林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性产业。2017年,全县累计实施产业扶贫到村项目460个,村均达7.7个,到户覆盖率83.3%,高于省产业绩效管理指标60%的23.3个百分点。全县102个新型农业经3营主体带动2100户贫困户发展,10078户贫困户实现自主发展特色种养业。二是稳稳升起光伏分红“引航帆”。通过“村户联建”“户户联建”方式,建设365个光伏扶贫电站,累计发放4166.2万元光伏受益金额,为13759户贫困户和268个村增加一份“阳光收入”。三是大力培育就业创业“领头雁”。深入实施“xx老乡,请你回家”和助力青年学子创业活动,累计转化项目1928个,带动贫困户就业4000余人。通过开发“三保三护三助”(保洁、保绿、保安,护林、护路、护水,助老、助幼、助残)公共服务辅助就业岗位,安置贫困人员就业3279人。5.聚焦智力扶持,筑牢内生动力之本。一是加强教育帮扶。按照“以城带乡、整体帮扶、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教育扶贫思路,帮扶从学前到高校建档立卡学生16564名,实现在校贫困生教育资助全覆盖,发放资金3011万元;城区16所中小学与74所贫困村学校结对帮扶,参与送教教师438人,年送教6次;投入6463.6万元资金对60个贫困村幼儿园、小学进行升级改造,实现办学条件提升全覆盖;完成24所贫困村薄弱学校在线课堂项目,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阻断贫困代际传播。二是培养致富能力。依托技能脱贫培训、扶贫驿站、扶贫基地和招聘会等就业平台,通过蔬菜种植、家禽牲畜养殖、汽车维修、家政服务、厨师等技能脱贫培训,激发村民自立自强。目前,xx县共建设50家扶贫驿站、扶贫车间等平台吸纳贫困人口就业644人;4258名贫困劳动者中4143人掌握一技之长稳定就业,3981人已脱贫。(二)存在问题xx县结合当地实际找出了贫困的症结,开处方、找良药,全力增强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后劲。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难题。1.思想意识尚未根本转变。从政府角度看,精准扶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完成目标任务,存在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指标,而忽视教育、文化指标。在脱贫过程中,个别镇村只重视贫困户短期收入提升,而对贫困户长效稳定增收、内生动力的激发重视不够。少数帮扶联系人责任心不强,到户帮扶仍停留在走一走、看一看、给点钱、送点油这些表面帮扶,缺乏实质性措施帮扶。从群众角度来看,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其一,贫困群众一般处于追求满足基本温饱的物质需求阶段,对精神需求、文化需求都还处于较为淡薄的阶段。加之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守旧的观念思想根深蒂固,“等、靠、要”已成固定思维,难以短时间内改变。少数贫困户把贫困当作“福利”,不想脱贫,不愿脱贫,“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其二,扶贫产业预期经济效益与农民增收脱贫意愿之间存在不确定性。由于产业发展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大,一些贫困户发展产业中还存在缺技术、缺信息、缺销路、怕风险的“三缺一怕”问题。2.考评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的教育、文化、科技领域的绩效考评机制。教育、文化、科4技领域的绩效指标占总考评指标体系的比重较小,造成当地政府把扶贫开发的重点放在经济发展指标上,忽视教育文化领域的发展。尤其是文化指标多属于定性指标,难以进行科学的量化考评。考评方式渠道单一,仅对结果进行考评而缺乏过程管理与监督。对于考评结果,也没有及时地沟通与反馈,最终造成考评流于形式,考评结果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整个考评重主要指标而轻次要指标、重定量指标而轻定性指标、重结果而轻过程、重表面形式而轻实际内涵。3.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不足。xx县引进人才力度较弱,引进培育机制不健全。教育领域的人才待遇水平不高,培养渠道单一,人才流失严重,人才资源匮乏。文化领域的人才多以传统型人才为主,缺乏既有专业素养又懂得当地实情的创作型、研究型复合人才。同时缺乏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文化工作效率和质量。科技领域的人才更是难以吸引,没有扎实的产业基础与发挥能力的空间,第一产业基本靠传统手段发展,属劳动密集型,对科技型人才需求量不大。贫困地区人们宁愿用传统的老方法进行种植、养殖,而不愿意付出高成本来接受新技术。人才的匮乏更造成了贫困地区越来越贫困的马太效应的恶性循环。三、解决问题——“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志以自强,扶智以自立。“扶志+扶智”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贫困群众观念陈旧落后,科技文化整体素质水平低,商品经济意识淡薄,制约了一个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而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与劳动生产率,切断贫困的恶性循环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促进贫困群众摆脱愚昧落后、贫困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一)加强宣传引导,注重思想扶贫。转变贫困户的观念,破除贫困心理,引导群众“愿脱贫”是关键。贫困地区固有的旧的传统观念和长期的贫困状态导致部分贫困户养成对贫困生活的适应和惯性,造成贫困状态和贫困心理的长期稳定。在脱贫致富的过程中,要加强宣传引导,着力推动贫困户转变思维方式,破除陈旧的思想观念,文章系壹号秘书微信公众号原创发布,侵权必究。引导贫困户树立谋发展、想发展的信心和信念,激发自身发展动力。一是用先进文化扶“志”。要坚持用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来鼓舞士气、激励斗志,让贫困群众树立起不惧艰难、战胜贫困的坚定信念。二是用传统文化修“德”。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倡导乡风文明,开展一些列符合乡村实际的文明评选活动,设置光荣榜、曝光台,向不良风气“亮剑”,加强道德教育,传播道德能量,遏制不良风气,移风易俗,让道德精神成为激励贫困群众自立自强、自信自坚、脱贫致富的强大动力。三是用文明习惯促“变”。改变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就要从改变其不良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诚信建设等开始。完善村规民约,推进村民诚信体系建设,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观念,诚信5做人,维护和谐正义的社会环境。通过思想扶贫,逐步改变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使其树立自强意识、感恩意识、进取意识和勤劳致富意识,充分激发其脱贫的内生动力。(二)加大技能培训,增强脱贫本领。帮助贫困户学到实用技能,引导群众“可脱贫”是方法。多数贫困群众一方面对具体学什么技能不清楚,另一方面对于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又不高,主要担心参加培训花时间、没效果、不实用。提高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贫困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重要。一是要问需于民,制定规划。要对贫困群众劳动力技能掌握情况、技能学习意愿、文化状况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摸底,了解群众的技能培训需求,并与产业发展政策、就业市场形势等有效对接,制定科学可行的贫困群众劳动力技能培训规划。二是要精准项目,订单培训。按照技能培训与产业结合、与就业结合的要
本文标题:主题教育调研报告关于xx县扶贫扶智的路径探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228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