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2018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课题古代两河流域单元第二单元学科历史年级九年级学习目标1、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2、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3、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重点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难点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出示图片《巴比伦空中花园》,指出:空中花园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空中花园的故事发生在两河流域,本节课学习第二课《古代两河流域》。观看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讲授新课1、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2、结合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本课内容,完成练习。3、学习第一部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讲述: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讲述两河流域的概况。过渡:修渠筑堤,人工灌溉,生产力得到发展,推动了古代两河流域早期国家的形成。(2)找学生归纳两河流域文明出现的历程:出现: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归纳学生根据材料探究,找学生回答。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培养合作探究能力统一:大约在公元前24世纪,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3)了解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楔形文字出示图片,指出: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在公元前3000年发明的,以削尖的芦苇秆或木棒为笔,在未干的泥板压刻出形似木楔的符号,组成文字,故称之为“楔形文字”。4、学习第二部分:古代巴比伦王国讲述:古巴比伦王国开始只是两河流域众多小国中的一个。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期间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建立起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5、学习第三部分:《汉谟拉比法典》公元前18世纪兴起的强盛而繁荣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那时的社会面貌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欣赏小品《打架》。(具体看课件)合作探究:(1)小品中的国王是古巴比伦的哪一位国王?(2)国王的判决有法律依据吗?依据是什么?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法律规定?举例说明之。(3)古巴比伦有三种人,有权自由民、无权自由民和奴隶。如果将小品中的自由民A换成是奴隶,那国王对自由民B的判决就不同了,只是赔偿该奴隶的主人购买这位奴隶的价格一半的钱就可以了。这样的判决有何原则?师生逐一解决。情景体验一:自由民之间的纠纷情景体验二:奴隶主和自由民的纠纷得出结论: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问题思考:如何评价《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世界上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6、完成巩固练习和拓展提高。课堂小结本课主要讲述了在西亚地区奔腾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养育了人类,在适合人类农业耕作的自然环境中催生了灿烂的文明。苏美尔人创立了楔形文字,古巴比伦国王还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成为目前已知最早的成文法典。板书古代两河流域↓出现文明:公元前3500年初步统一:公元前24世纪↓强盛时期---古巴比伦王国:君主专制制度↓《汉谟拉比法典》:严格的社会等级语文教案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学科语文教材名称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课题《浣溪沙》晏殊年级学期上学期第一学段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品读读诗词,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2.了解诗人及诗词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从意象的角度来分析诗人在诗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背诵晏殊的《浣溪沙》并与苏轼《浣溪沙》进行对比分析(二)能力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诗词的思路结构,提高诗词阅读理解能力2.谈谈你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理解与感受(三)情感目标:1.感受诗人在这首词中要表达的思想主题2.说说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教学教学重点:1.从意象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词[*%^#@][^*@][*&^#@][&~@*%]课后要求背诵晏殊的《浣溪沙》并与苏轼《浣溪沙》进行对比分析根据自己对《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词思想内涵的理解,结合作者的生平,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写一段读后感。[#@^%&]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交流导入,激发兴趣1、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你还记得哪些?能背给大家听听吗?2、记得李白有诗《黄鹤楼》,其中有一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变迁、人生没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古诗词。2、引导学生对《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句的体会,学生可自由发表见解,并由此导入对1、从学生积累的古诗词入手,意在引导学生对本词学习的兴趣。2、由学生小学时即积累过的《黄鹤楼》中慨叹时间的茫远、人生变化无常的诗重难点2.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教学难点:1.课外知识的补充与延伸:①:古人的名与字的关系②:“一”字的变调2.词人在这首词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思路整体把握诗词内容——品读诗词的语言和意象——感悟词人的情感世界——领会词人的写作意图有永恒的感慨。那么在曾经贵为一国宰相的宴殊笔下,会留给我们一些怎样的思考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浣溪沙》。晏殊之《浣溪沙》的学习。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导入对本词主题的理解与探讨。朗读体会,初步感知1、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词中所表现出的感慨抒怀之情。在朗读中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初步感知本词的字面意思。这节课主要呈现出两个板块,即在朗诵中体会,在学生创造性地描摹中感悟,使学生初步了解词中所表现的深邃的思想,进而感受词本身所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该环节主要体现学习过程中的第一个板块。深入文本,感悟深邃内涵1、请学生再读本词,并请学生简单描述一下对本词的理解。2、在诵读中引导学生对“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句作深入的体会,因为这几句蕴涵深刻的哲理,内涵广泛,学生有充分想象的思维空间。1、学生可以结合书下注释,并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来谈谈自己的感受。2、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性的句子来思考体会,但必须在结合文本的基础上作深入地思考。“无可奈何”、“夕阳西下”,看似凋衰消逝,但眼前的景“花落”、“燕归”都“似曾相识”,引导学生在关键词句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全词语言的圆转流利、通俗畅晓、清丽自然的特点,同时全词所表现出的启人神智、耐人寻味的深刻内涵的理解,可在学生结合自身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中,进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获得不断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的玩味中认识到作者所要传递给我们的生活哲理: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消逝,但新的事物总是以新的面貌在不断地出现,生活不因消逝而变得虚无。创造性的描摹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如写、画、唱等形式)描摹词的意境,在创造性的描摹中加深对词中所表现出的对人生、宇宙的认识。1、学生自主思考,并采用适合自己的形式,个性化地再现自身对本词的感受与领悟。2、学生交流、探讨,加深对全词的认知与理解的程度。在该阶段的活动中,融合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呈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身独特的认识和感受(即学习过程中的第二个板块),意在使学生对词中深刻内涵的深层理解可水到渠成。布置作业1、网上查阅有关宴殊的资料,了解其生平。2、自由积累宴殊的其它《浣溪沙》词作2首,读读背背,感受词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1、完成作业。2、可在课外讨论交流自己对作业中两个问题的认识与理解。通过网络资源、与同学的交流互动,拓展视野,增加积累,并在自我学习中增强语文能力。三.思路点拨还可以教给学生学会对比归类的学习方法,让学会举一反三地进行诗词的学习,比如在与作者其它词作【《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所表现的不同感情的比较中,领悟词中蕴涵的思想情感;另外还要让学生明白诗歌的解读不是单一的,用自己既有的生活体验去解读诗歌才是最好的学诗方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歌的解读也同样如此。四.练习举例1、根据自己对《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词思想内涵的理解,结合作者的生平,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写一段读后感。2、阅读宴殊的《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和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试初步分析比较两首词所表现的不同的思想感情。附:《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一霎好风声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答题要点:此词表现了作者优越闲适的生活,却又流露出索寞惆怅的心情。浣溪沙(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答题要点: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7.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1)基础导练[#&%~@]1.三角形三个内角之比为2:3:4,则这个三角形是()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以上都比对。2.(2012·肇庆)如图,已知D、E在△ABC的边上,DE∥BC,∠B=60°,∠AED=40°,∠A的度数为()A.100°B.90°C.80°D.70°3.如图,在三角形纸片ABC中,∠A=65°,∠B=75°,将纸片的一角折叠(折痕为DE),使点C落在△ABC内的C′处,若∠AEC′=20°,则∠BDC′的度数是()[&@^%#]A.30°B.40°C.50°D.60°能力提升4.如图,已知AD∥BC,∠EAD=50°,∠ACB=40°,则∠BAC是______度.[^~*@&][%^#@&]5.如图,在△ABC中,∠A=50°,∠B=60°,CD平分∠ACB,则∠ACD的度数是______.[@*&^#][^*%~#]参考答案1.A2.C3.D【解析】由题意得:∠CDE+∠CED=∠A+∠B=140°,∠CDE=∠C´DE,∠CED=∠C´ED.∴2(∠CDE+∠CED)=280°.[~^@*%]∴∠AEC´+2(∠CDE+∠CED)+∠BDC´=360°即20°+280°+∠BDC=360°.[~@&*#]∴∠BDC´=60°.4.905.35°[~*@]
本文标题:2018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266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