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变态心理学总结(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刘新民)第一章、绪论1、变态心理亦称异常心理或病理心理,它是指人们的心理活动,包括思想、情感、行为、态度、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产生变态或接近变态,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异常。2、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研究异常心理和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异常的表现和分类,探讨其原因和发生机制,阐明其发生,发展和转变的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运用于防治实践。3、变态心理学的任务从现象上描述异常行为从理论上揭示异常心理的原因和机制从应用上研究异常心理的评估和诊断从实践上探讨心理障碍的防治和省心健康的维护4、学习变态心理学的意义是异常心理识别和防治的需要对每一个人的身心健康都有帮助提供洞悉人生和社会的新视角5、影响变态心理形成的因素生物因素,遗传,脑结构,躯体疾病,神经生化,化学物质,性别和年龄。心理因素,个性特点,认知因素,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社会因素,生活事件,日常困扰,工作应激,环境应激,文化应激,社会剥夺。6、精神症状的识别方法纵向比较,即与过去的一贯的表现相比较,精神症状的改变是否明显。横向对比,即与周围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一般限度。具体情况分析,即要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具体分析和判断。7、精神症状的特点症状的出现不受患者意识的控制;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症状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8、怎么做?首先确定是否存在精神症状;其次,应了解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严重程度。第三,应善于分析各症状之间的关系;第四,应重视各症状之间的鉴别;第五,应学会分析和探讨各种症状发生的可能诱因或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第六章、心理障碍的基本症状心理障碍的基本症状知/情/意分类症状分类认知障碍感知障碍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感觉倒退/内感性不适知觉障碍1.错觉:3种错觉/生理性错觉/病理性错觉/幻想性错觉2.幻觉:根据所涉及感觉器官/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幻觉按幻觉体验的来源/真性幻觉/假性幻觉按产生的特殊条件/功能性幻觉/反射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入睡前幻觉感知综合障碍视物变形症/“非真实感”/时间感知综合障碍/空间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思维形式障碍13种:思维奔逸/迟缓/贫乏/散漫/破裂/病理性赘述/中断/插入/扩散/云集/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思维内容障碍1.妄想:按结构分类/系统性妄想/非系统性妄想按妄想内容分类/被害妄想/关系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2.强迫观念/强迫性思维/强制性思维3.超价观念注意障碍注意增强/注意减退/注意涣散/注意转移/注意狭窄记忆障碍记忆增强/记忆减退/遗忘/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心因性遗忘/错构/虚构智能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痴呆(脑器质性/假性)自知力障碍神经症患者自知力完整;精神病患者自知力完全丧失或无自知力情感障碍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惧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稳定性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易激惹/情感不稳定/情感脆弱/强制性苦笑/病理性激情意志与行为障碍意志障碍意志增强/意志减弱/意志缺乏/矛盾意向/意向倒错动作行动障碍精神运动性兴奋协调性兴奋/不协调性兴奋/精神运动性抑制木僵/蜡样屈曲/缄默症/违拗症其他刻板言动/持续言动/模仿言动/作态/强迫动作意识障碍环境意识意识清晰度降低嗜睡/意识混浑浊/昏睡/昏迷意识内容改变谵妄状态意识范围缩小朦胧状态/梦样状态自我意识障碍人格解体/交替人格/双重人格/自我障碍界限第七章、应激相关障碍应激相关障碍,是指一组主要由于强烈或持久的心理和环境因素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应激相关障碍的分类及症状名称概念临床表现诊断评估防治要点急性应激障碍(ASD)急性应激障碍又称急性应激反应,是由于突然发生强烈的创伤性生活事件所引起的一过性精神障碍。1.反应性朦胧状态,主要表现为定向障碍,对周围环境不能清楚感知,注意力狭窄。2.反应性木僵状态,以精神运动性抑制为主要表现。3.反应性兴奋状态,以精神运动性兴奋为主,有强烈情感反应。4.急性应激性精神病,以妄想或严重情感障碍为主。1.有异乎寻常的,严重而急剧的应激事件;2.起病急,在受到精神创伤后的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发病;3.症状出现的时间与应激事件密切相关;4.临床主要表现为有强烈情感变化的精神运动性抑制或精神运动性兴奋,可有轻度意识障碍;5.病程短,随着应激源的消除或环境的改变迅速缓解或逐渐减轻。6.若病程超过一个月,应变更诊断。1.治疗目标,尽早消除创伤个体的病理性应激反应,恢复正常生活,减少形成PTSD的可能。2.预防PTSD。3.心理治疗(1)认知行为疗法(2)暴露疗法(3)眼动脱敏(4)支持性辅导4.社会支持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为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一种与遭遇到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有关,并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1.闯入性症状2.回避症状3.警觉性增高1.由严重的威胁性或灾难性的应激事件而引起;2.精神障碍发生于创伤后的3-6个月内;3.临床以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持续性回避和警觉性增高为主要症状,并有焦虑、抑郁、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4.病程标准,3个月。1.预防性干预2.心理治疗(1)暴露疗法(2)认知行为治疗(3)眼动脱敏(4)药物治疗适应障碍(AD)适应障碍是指在紧张性生活事件的影响下,由于个体素质及个性的缺陷而导致对这些刺激因素不能适当地调适,从而产生较为明显的情绪障碍、适应不良的行为障碍、或生理功能障碍,并使社会功能受损。主要为情绪障碍,如焦虑、抑郁,也可表现为适应不良行为及生理功能障碍如失眠、食欲缺乏等。1.有明显的生活事件为诱因2.在事件发生前,当事人有一定的个性缺陷或不足。3.以情绪障碍为突出表现并伴有适应行为不良或生理功能障碍4.当事人的正常社会功能受到影响5.病程标准,一个月,一般不超过6个月。1.设法改变当事人所处环境。2.提高当事人适应能力和耐受性3.心理咨询与治疗。第八章、神经症与躯体形式障碍神经症与躯体形式障碍项目临床表现症状标准排除标准防治要点及病程标准神经症恐惧、强迫症状、惊恐发作、焦虑、躯体形式症状、躯体化症状、疑病症状、神经衰弱症状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各种精神病性障碍三个月恐惧症1.场所恐惧症2.社交恐惧症3.特殊恐惧症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以恐惧为主,并符合以下4项:1.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2.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3.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4.知道恐惧过分,不合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排除由于妄想、幻觉或器质性精神障碍、分裂症和抑郁障碍、强迫障碍或躯体疾病导致的恐惧症状及回避行为。1.心理治疗2.药物治疗焦虑症1.广泛性焦虑障碍(1)持续存在的过度焦虑和担忧(2)运动性不安(3)自主神经功能紊乱(4)睡眠障碍、注意力集中困难(5)易激惹、高度警觉2.惊恐障碍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以持续的原发性焦虑症状为主,并符合下列2项:1.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恐惧;2.伴自主神经症状或运动性不安。惊恐障碍诊断标准需符合以下4项1.发作无明显诱因、无相关的特定情境、发作不可预测;2.在发作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无明显症状;3.发作时表现强烈的恐惧、焦虑;4.发作突然开始,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甲亢,高血压、冠心病疾病的继发性焦虑,其他大部分精神障碍等。1.心理治疗,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2.药物治疗3.病程标准3个月强迫症1.强迫观念强迫怀疑/强迫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联想/强迫对立思维/强迫意向2.强迫行为强迫洁癖/强迫检查/强迫计数/强迫性仪式动作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以强迫症状为主,至少有以下一项(1)以强迫思维为主;(2)以强迫行为为主;(3)上述症状的混合形式。2.起源于内心,不是别人或外界强加3.强迫症状反复出现其他精神障碍的继发性强迫症状,如精分、抑郁症或恐惧症等;排除脑器质性疾病。1.心理治疗2.药物治疗3.手术治疗4.病程标准3个月神经衰弱1.脑功能衰竭症状,一是精神容易兴奋,二是精神易疲劳。2.情绪症状,易激惹、烦恼、情绪紧张和控制力低。3.心理生理症状,睡眠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1.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症状为主,经过休息或娱乐不能恢复;2.并至少有下列中的2项:情感症状、兴奋症状、肌肉紧张性疼痛、睡眠障碍、其他心理生理障碍。分裂症、抑郁症1.心理治疗2.药物治疗3.病程标准3个月躯体形式障碍1.躯体化障碍2.疑病症3.躯体形式自主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至少有下列1项:1.对躯体疾病过分担心,其严重程度排除躯体疾病、其他神经症性障碍(如焦虑、惊恐障1.心理治疗2.药物治疗3.病程标准3个月神经紊乱4.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5.未分化的躯体形式障碍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相称;2.对健康状况,如通常出现的生理现象和异常感觉作出疑病性解释,但不是妄想;3.牢固的疑病观念,缺乏根据,但不是妄想;反复就医或要求医学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和医生的合理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碍,或强迫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癔症1.分离障碍2.转换障碍1.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并至少有以下1项,癔症性遗忘/癔症性漫游/癔症性多重人格/癔症性精神病/癔症性运动和感觉障碍/其他癔症形式2.没有解释上述症状的躯体疾病1.心理治疗2.药物治疗3.病程标准3个月第九章、心境障碍一、躁狂症1、临床表现心境高涨/思维奔逸/意志行为增强/躯体症状2、分类轻躁狂/重性躁狂/谵妄性躁狂3、病程标准,一周二、抑郁症1、临床表现核心症状,情绪低落/兴趣缺乏/精力不足症状群,焦虑/自罪自责/精神病性症状和认知扭曲/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自杀/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自知力受损2、病程标准,2周3、特殊类型隐匿性抑郁症/更年期抑郁症/季节性抑郁症/产后抑郁症三、双相障碍是指目前发作符合某一型躁狂症或抑郁症标准,以前有相反的临床相或混合发作。四、持续性心境障碍1、环境性心境障碍反复出现心境高涨或低落,但不符合躁狂或抑郁的标标准/社会功能受损较轻/病程标准两年2、恶劣心境持续存在心境低落,但不符合任一型抑郁的症状标准,无躁狂症状/社会功能受损较轻,自知力完整或较完整/病程标准两年。五、心境障碍的治疗1、药物治疗抗抑郁药/抗躁狂药/抗精神病药2、心理治疗人际关系疗法/认知治疗/行为治疗/人本主义治疗/团体治疗3、其他第十章、自杀与蓄意自伤一、自杀1、概念自杀是由死者主动或被动付诸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各种死亡。2、特点想死的主观愿望/属于自我实施的行为/行为导致死亡的结局3、过程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自杀死亡4、分类社会约束力层面,利己性自杀/利他性自杀规范约束力层面,失范性自杀/宿命性自杀5、理论社会学理论/心理病理学理论6、原因生物学,疾病/神经递质/遗传/神经内分泌激素/血清胆固醇心理学与行为学社会学,家庭环境/生活应激事件/社会改革和重大社会事件/失业或无业/文化习俗和法律法规/特殊场所二、蓄意自伤1、概念是指个体通过各种方式故意的直接的对自己身体采取的非致死性的伤害行为。2、原因与机制(1)负性生活事件往往是自伤的诱发因素(2)心理缺陷是自伤的素质因素(3)社会支持缺乏是自伤的条件因素(4)自伤的生物学研究三、自杀危险的识别和防治1、自伤危险的识别(1)临床评估,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精神科检查(2)量表评估(3)自杀行为发生的前兆a.近期有过自伤或自杀未遂b.近期通过语言透露自杀意愿c.近期遭受重大挫折d.近期生理变化e.做自杀前准备f.重病患者行为反常g.某些精神病患者2、群体自杀预防(1)提高群众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2)建立健全社区心理咨询和心理保健网络(3)加强环境的控制和管理,限制自杀工具的方便易得(4)建立预防自杀的机构(5)加强对专业人
本文标题:变态心理学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277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