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单元蜀道难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被尊称为“诗仙”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看到他写的《蜀道难》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他是被贬谪到人世间来的仙人啊!那么这首给李白带来“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他潇洒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1.了解李白及其作品风格,体会诗人的忧国情怀;2.掌握诗人想象奇特、善用夸张的写法;(重点)3.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难点)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本想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不被皇帝重用。权臣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后,便被赐金放还。于是便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体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乐府乐府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在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文体知识】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王官)、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背景介绍】请欣赏视频可以横绝峨眉巅佛印绝类弥勒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一、一词多义连峰去天不盈尺大势已去去日苦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去(飞越)(极,非常)(隔绝)(停止、没有)(距离)(除掉、去掉)(过去的)(离开)绝二、古今异义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问君西游何时还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它不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辞限制作用,从而担负起形容词、副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承接连词。)西:向西。2.使动用法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砯崖转石万壑雷使人听此凋朱颜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愁:使……发愁转:使……滚动凋:使……凋谢回:使……回转1.开篇“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提示】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该诗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进一步抒发蜀道的“难”奠定了基础。2.“问君西游何时还?”中的“君”指的是谁?【提示】“君”可能是虚拟的,借用“君”这个虚拟的人可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3.作者是如何表现蜀道之“难”的?【提示】神话传说:五丁开山——蜀道之神奇。虚写衬托:黄鹤难飞、猿猱愁攀——反衬行之艰。细节描写:神情惶恐——蜀道之逶迤。借景抒情:渲染了蜀道空寂苍凉的自然环境。运用夸张:“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峰之高,壁之险,渲染惊险气氛。4.文中第二段为衬托蜀道的“难”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提示】(1)借景抒情的手法,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如“但见悲鸟号古木”。(2)夸张手法,如“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3)由静到动的描写手法,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表现出一种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解答诗歌表现手法时的答题格式该句运用了××(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反衬、烘托等)的表现手法+结合具体的表现手法进行解说+运用了该表现手法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5.最后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提示】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险要和蜀中的战祸惨烈,又与题目、开头句子相照应,意味深长,以此句结束全文,可以使读者倍感蜀道之险,将“蜀道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6.“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它们的作用。【提示】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结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目和开头,给人强烈的情感冲击。7.文章最后一段,李白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句子,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样写有何现实意义?【提示】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蜀道难一叹高与危二叹凄与险三叹乱与惨蜀道来历蜀道高峻环境凄凉山水险恶剑阁险要惨乱环生蜀道之难行蜀道之可畏此地不可留难于上青天(2013·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问题。古风(其十)李白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赞誉之情。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后世仰末照”句应指后代的人都仰慕鲁仲连的光彩,而不是说会被后人遗忘。②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首诗是典型的咏古人明志诗,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诗句,联系李白的身世和志向,把鲁仲连的遭遇与李白的遭遇联系起来,做到知人论世,答出“建功立业”“淡泊名利”“功成身退”即可。这首诗,诗人李白借助鲁仲连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表现了鲁仲连卓越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诗人把鲁仲连的出仕比喻为明月出海底,表现了对他极高的评价;“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一句而来,说明其光芒穿越时空,照耀后人,使人敬仰。“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这两句说明平原君要以官爵千金相赠时,他却推辞离去,足见他高尚的品格。李白以鲁仲连为楷模,表达自己热爱自由,渴望建功立业,同时又希望自己也像鲁仲连一样淡泊名利,最终功成身退。答案: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学完本课后,请从艺术特色、表达主题、描写方式等方面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赏析。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很多时候我们做的事是锦上添花,其实更需要的是雪中送炭。
本文标题:蜀道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346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