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第3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117古诗三首第三课时1.学会《望洞庭》一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说出诗句的意思。2.通过品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4.背诵《望洞庭》。重点学会《望洞庭》一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说出诗句的意思。难点想象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一、引入课题“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李白眼中的天门山,“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西湖,今天这节课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另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指导认识“庭”字。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来理解古诗大意。(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三、读好古诗,理解诗意1.指名读诗。(读准生字“镜、未、磨、遥、银、盘”的读音,其中“磨”是多音字,在诗中读“mó”。)2.指导写字。未:两横长短不一,上横短,下横长。磨:半包围结构。遥:注意走之的写法。3.指名讲古诗的大意。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1.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2.品读古诗,想象画面。(1)品读前两句诗,抓住“和”字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①你从前两句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②说说你想象的画面。(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想象中的洞庭湖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洒在湖面,朦胧的月2光。)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如: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师生共同评价)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的宁静!(全班齐读)洞庭湖被淡淡的月光笼罩,银光点点……(指名读)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我们把诗的“眼睛”称作诗眼。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2)品读后两句诗,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①洞庭湖有着怎样的山,怎样的水?②想象“白银盘里一青螺”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从哪里能突出“和”。(引导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动、巧妙。)③指名读。(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④品味独特的比喻: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小组交流,教师总结)五、背诵古诗,比较异同1.指名背诵,小组背、齐背。2.与前两首诗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这首诗描写的是洞庭湖的夜景。六、积累名句,布置作业古人称“洞庭天下水”,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传诵至今,请课后搜集一些写在摘抄本上。望洞庭光、色——和(柔)教学伊始,我通过小组背古诗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巩固积累学生已学的古诗。然后呈现三首诗,给学生留下整体的印象,初步领悟三首诗的共同点。在三首诗的教学中,我始终注意到三首诗的复习巩固、对比,将三首诗的学习变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本文标题: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第3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362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