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老舍《茶馆》PPT课件
《茶馆》老舍1354020英语系钟慧琪目录作者及课文简介作品影响及评价演出纪实老舍茶馆话剧内容简介话剧《茶馆》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三幕话剧剧本,1957年完成。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还揭示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话剧内容简介剧本发表后,老舍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他写道:“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描写他们的促进或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吗?”《茶馆》表现了旧中国的黑暗,身处黑暗社会中的大众为了求生存而无法逃避的痛苦挣扎和悲惨结局。老舍没有把这个沉重的主题,放到某一个具体故事里,他通过对社会小人物的起起伏伏,来表达自己厌恶和唾弃整个旧时代的思想倾向。作者简介1949年12月9日,老舍应周恩来总理邀请由美国回国抵天津,两天后到北京,受到周恩来的接见。回国以后老舍以巨大的热诚,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从事传统艺术的改革、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同时创作了《茶馆》、《龙须沟》等著名话剧。1966年8月23日,老舍到北京市文联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23日下午老舍与箫军、端木蕻良、荀慧生等30多位作家、艺术家一道,被挂上“走资派”、“牛鬼蛇神”、“反动文人”的牌子,押至北京孔庙大成门前,被逼向焚毁京剧服装、道具的大火下跪,遭污辱、毒打。“红卫兵”勒令老舍24日上午到市文联继续接受批斗。1966年8月24日凌晨老舍先生回到家中,清晨独自走出了“丹柿小院”。入夜后在北京城西北角外的太平湖畔投湖自杀。据老舍之子舒乙透露,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原定授予老舍,结果却因为他的自杀而颁给了川端康成。作品中的背景简介《茶馆》的三幕分别选取了“戊戌变法”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抗战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三个社会生活场景。在这三个旧时代,社会都表现出政局混乱、是非不分、恶人得势、民不聊生的特点,黑暗势力越来越蔓延,整个社会不断衰退。第一幕(戊戌变法失败):“大清帝国”寿终正寝前夜病入膏肓的社会场景,稍带着,也交代了在急剧下滑的社会面前,有志革新者和爱国者,以及一些本能地怀着生活期待的小市民,心间尚存的一丝追求。第二幕(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清王朝已经瓦解,虎狼般作恶的封建军阀,却用洋人给的枪炮,造成了连年战争和社会动荡,但求过几天安生日子的老百姓,都备感恐惧,尽管时代更迭了,所有丑陋、反动的力量,照旧像清末一样,肆无忌惮地横行,也让大众躲之不及。第三幕(国民党统治时期):人们好不容易摆脱了“亡国奴”的生活,反倒一头栽进了空前黑暗的现实,一向都怀着良好期待、一刻都不敢放松苦苦挣扎的中国人,竟然都走到了命运的尽头,连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难逃被断送的危机。中国话剧发展简介(一)新剧时期中国话剧初期称新剧,后又称文明新戏。代表人物:欧阳予倩《潘金莲》(二)爱美剧时英文Amateur的音译,即非职业戏剧,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重要人物胡适,陈独秀等人对新剧启发民众觉悟的力量给予特别关注,批判堕落的文明戏,推崇介绍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代表人物:田汉《关汉卿》郭沫若《王昭君》《卓文君》《屈原》《虎符》(三)左翼戏剧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29年上海艺术剧社成立,提出“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1931年1月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演出大量进步话剧。代表人物: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四)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7月中国戏剧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在北京成立,中国话剧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龙须沟》《茶馆》(老舍),《蔡文姬》(郭沫若),《关汉卿》(田汉)《万水千山》(陈其通)《马兰花》(任德耀)等优秀剧目大量涌现;焦菊隐导演的《蔡文姬》《茶馆》显示了话剧的民族文化追求,黄佐临导演的《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介绍了布莱希特的演剧思想。作品评价《茶馆》是一个无可奈何的悲剧。在那种年代,坏人嚣张好人只有死路。而那些想拯救中国,又终无前途的人,他们的悲剧是没有看到真理的悲哀,这都显示了老舍先生剧作深刻的革命性。舞台上的《茶馆》焕发了剧本的全部光彩。台上的人物,不像是在演,而使人感觉是在生活,在那些年代里闯荡、挣扎、作孽、腐烂下去。应该说,北京人艺有一批了不起的演员,他们的身上闪射出艺术家魅人的光辉。——曹禺《茶馆》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在同情,不仅仅是怜悯,而是道出了他们悲剧的命运,道出了社会的局限性和人们精神的局限性。——舒乙作品影响几十年后的今天再想想,许多和《茶馆》同时问世的所谓好作品,早已经灰飞烟灭。《茶馆》却像是一枝傲霜的腊梅,历尽考验,越开越茂盛。我认为原因有下:1.运用唯物史观来反思旧中国大千世相和社会演变的能力,这就保障了他能以大气魄大手笔,纵横捭阖地扫描旧中国社会变迁的全息图像,一针见血地击中历史本质。2.老舍对政治不大熟悉,这限制了他直接写社会政治变迁的能力。于是,作家避生就熟,用他了如指掌的社会文化变迁,来折射社会政治变迁的幽微。我们都清楚,一个时代的文化和政治,都从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社会的政治性质总会或明或暗地作用于它的文化,而形形色色的文化世相,也常常能把暗含着的种种政治信息,传递给人们。所以,通过写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来反映这个时代的政治面貌,就成了艺术作品反映社会可行的途径。演出纪实1958.03首演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排,焦菊隐、夏淳导演,于是之、郑榕、蓝天野、英若诚、黄宗洛等人主演1979年,排除政治干扰后复排演出,极大的展现了老舍先生原著的精髓,成为了北京人艺最经典的代表作。1982年,谢添导演将话剧《茶馆》搬上了电影荧幕80年代,《茶馆》多次走出国门,先后在法国、瑞士、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演出。从1958年首演到1992年老版的告别演出,30多年间《茶馆》一共演了374场。首演剧照1992年告别演出VCD演出纪实1999年10月,以创新著称的北京人艺导演林兆华重排《茶馆》,推出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领衔的全新阵容。99年版的《茶馆》,舞台走写意路线,将茶馆变成茶棚,并恢复了老舍原著中最后一幕中王掌柜上吊自杀后,小刘麻子带着沈处长参观茶馆,沈处长说出“好、好、好”三个好字的段落,使整部剧更具讽刺意味。2007年,何群导演将这部名作翻拍成了39集电视连续剧,并于2010年在央视播出,陈宝国在剧中饰演茶馆掌柜王利发,并在他的提议下,将全剧结尾改成了一场大火,王掌柜和茶馆一起灰飞烟灭……电视剧版剧照在东京演出老舍茶馆老舍茶馆是以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命名的茶馆,始建于1988年。在这古香古色、京味十足的环境里,客人每天都可以欣赏到来自曲艺、戏剧等各界名流的精彩表演,同时可以品用各类名茶、宫廷细点和应季北京风味小吃。自开业以来,老舍茶馆接待了很多中外名人,在世界各国享有很高的声誉。提起“老舍茶馆”,不但在京城妇孺皆知,就是在外埠,甚至在国外,知道这个字号的人也不少。“老舍茶馆”已然成了北京这座六朝古都和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名片”。老舍茶馆1988年12月15日老舍茶馆在“大碗茶青年茶社”原址重新开张,老舍夫人胡洁青女士为老舍先生的头像揭幕。1989年9月28日国家主席杨尚昆到企业视察1992年12月21日接待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1994年1月15日接待美国前总统布什2005年1月《老舍茶馆》月报创刊2005年7月2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将企业300多件珍贵史料,包括当年创始人尹盛喜先生卖大碗茶的水舀子、白瓷碗,连战先生的赠言及亲笔回函收做馆藏演出介绍:含灯大鼓,京韵大鼓,梅花大鼓,西华大鼓单弦,双簧,口技,相声,群口快板京剧,皮影戏,长嘴壶茶艺附:电影《茶馆》欣赏荣获1983年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奖特别奖芸芸众生,人间百态。经典台词: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豆瓣网综合评分9.2这部影片确实同导演谢添所说的那样:它是一个“新片种”,既不是舞台纪录片,亦非一般艺术片,更不应笼统地称为故事片。原因大概就在于影片导演在严格保留《茶馆》舞台精华的同时,较好地运用了电影的特有手段。它以镜头引导观众去对《茶馆》主要人物的传神表演和重要细节加以过细观察。它在融合话剧、电影两大艺术特性的努力中,取得了成就。
本文标题:老舍《茶馆》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394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