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蟲蟲危機PartⅡ~~嘶嘶嘶~~…嗡嗡嗡…神經性毒蛇:飯匙倩及雨傘節雨傘節--Bungarusmulticinctus(Blyth)•分佈:台灣全島低海拔1000公尺以上低森林、竹林、沼澤地區及居家附近。•特徵介紹:頭部不成三角形,全身黑白橫條紋,鱗片平滑有光澤。•毒性成份:具有神經毒bungarotoxin及心臟毒。眼鏡蛇--Najanaja(Cantor);Chinesecommoncobra分佈:普遍分布於低海拔地區,喜較為乾旱的農墾地、果園、雜草與灌叢混生的山坡地等環境,中南部較普遍。特徵介紹:腹部偏白,頭部有一條較寬的黑白環紋,乍看似戴眼鏡,故又名為眼鏡蛇,驚怒時上身直立,頸部變扁平猶如飯匙並發出噴氣聲,頭呈三角形。毒性成份:具有神經毒。中毒症狀•傷口疼痛、局部腫脹、嗜睡、運動神經失調、眼瞼下垂、瞳孔散大、局部無力、顎咽麻痺、口吃、垂涎、噁心、嘔吐、昏迷、呼吸困難、呼吸衰竭。•8-72小時之內死亡。出血性毒:龜殼花、赤尾清竹絲、百步蛇龜殼花--Trimeresurusmucrosquamatus(Cantor)分佈:普遍分布於全省中、低海拔地區,主要的棲息地為農墾地、溪流邊及樹林。特徵介紹:體背中央有一行較大狀似龜殼之暗茶色斑塊,體兩側也各有一列較小狀似龜殼之暗茶色斑塊,上下相連且左右彎曲呈波浪狀斑紋,頭大呈三角形,又名牛角蛇,體長約95公分,喜居人類居住的地方,故在住屋附近被咬傷者居多,是台灣常見毒蛇中攻擊性最強者。毒性成份:具有出血毒。赤尾青竹絲--TrimeresurusstejnegeriSchmidt分佈:在全台灣都出現過。一般在低海拔的樹林,灌木林或是山區較常出現。特徵介紹:頭部成三角形,體背面為一致的深綠色或淡黃綠色在側面的背腹交界處有一白色或黃色單一線紋或者在加上暗紅色上白下紅的雙線紋。尾部後段為更暗的暗紅色。毒性成份:具有出血毒phospholipasea2及fibrinogenase百步蛇--Agkistrodonacutus(Guenther)分佈:台灣南部及東部山地籍花蓮地區之森林地帶山坡之石隙中。特徵介紹:頭部成三角形,嘴間上上翹,頭狀似鼊頭,頭頂成暗綠色,頭側黃色,背部由頸至尾有黃褐色黑邊之菱型斑,黑邊在體兩側形成褐色三角斑,左右對稱而成漏狀。是台灣體型最大毒蛇。毒性成份:具有出血毒phospholipasea2及fibrinogenase。•傷口灼痛、局部腫脹並擴散、起水泡、淤斑、紫斑、漿液血由傷口滲出、皮膚或皮下組織壞死、噁心、發燒、嘔吐、血痰、七孔流血、瞳孔縮小、血尿、低血壓、抽搐、痙攣血小板降低與各器官出血。•6-48小時之內死亡。中毒症狀混合型毒素:鎖鏈蛇鎖鏈蛇--ViperarusselliShaw分佈:台灣中央山脈南段及東側,出現在屏東、花蓮、台東、高雄等中低山林、草叢及甘蔗園。特徵介紹:頭部成三角形,背面為淡灰褐色,有三條縱列暗色或深褐色橢圓形斑紋,全身有如圓形鐵鍊相接之環紋,在石礫中不易辨認,也常被誤認為龜殼花。較少見。毒性成份:具有出血毒Procoagulant(凝血脢原)及神經毒。中毒症狀:咬傷後局部腫脹輕微,主要以出血及溶血症狀為主,常導致腎衰竭。毒蛇咬傷的急救方法1.認清蛇的形狀、顏色及其他可能的特徵。2.儘速除去患肢束縛物。例如戒指、手鐲等。3.患者宜保持鎮靜,或給予患者精神支持。4.患肢保持靜止,請勿隨意移動。5.儘速以彈性繃帶緊緊包紮患肢,包紮範圍越大越好。6.儘速送醫接受診治或抗蛇毒血清治療。其他部位咬傷之緊急處理:身體軀幹咬傷:儘可能給予彈性繃帶包紮,但注意勿壓迫到胸廓的呼吸運動。頭頸部咬傷:頭部可嘗試包紮壓迫,但頸部則不可,此時只有儘速送醫。從澳洲的動物實驗及臨床個案的探討,謹慎且迅速地使用彈性繃帶壓迫包紮及固定法,相信可減緩各種蛇毒的吸收及毒性的產生,爭取醫療時機。正確包紮後,患肢會較舒服,如此包紮可以持續好幾個小時,到達醫院之前繃帶不要拆掉,抵達醫院之後要儘快決定何時拆掉,不要留著太久。一般在抗蛇毒血清準備給予時,或者在醫師必須檢視傷口的情況下,即可拆掉彈性繃帶。在無法或未鑑定為有毒或無毒的情況下,一律以有毒毒蛇咬傷的狀況進行急救處理。小蜜蜂……嗡嗡嗡蜜蜂的刺針末端有倒鉤,一生只能叮一次,蜂螫後由於螫針前端帶有倒刺,可能連同腹部毒囊、毒腺一起自蜂體脫落斷在人的皮膚內,如不儘速拔除,螫針後方的肌肉能繼續進行反射收縮而將毒液繼續送入人體,一般蜂螫後3~10天該蜂即殉職死亡。蜂類螫人後會分泌一種物質稱為費洛蒙(Pheromone)以吸引後方之蜂群支援攻擊,因此螫針除去後需用清水沖淨,以洗掉費洛蒙,免得再吸引毒蜂攻擊。蜜蜂生性並不喜歡螫人,除非受攻擊時才會群起攻擊人類,蜜蜂所含的毒素主要為melittin,可造成局部螫傷部位的疼痛及破壞紅血球的通透性導致溶血反應。唉喲ㄨㄟ呀…..@#*&?!….被咬了啦致命的虎頭蜂最主要為致死蛋白及Serotonin,致死蛋白是一種磷酸酯酵素A1,造成溶血作用,引起腎臟衰竭、呼吸衰竭及電解質異常致人於死,Serotonin則造成組織腫脹及疼痛,其他蜂類的毒素尚有尿酸素(Hyaluronidase),組織胺(Histamine)、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等。蜂螫毒素蜂螫後所產生的症狀可分為:一般反應毒性反應全身過敏反應一般反應是指被螫部位出現紅腫、劇痛、發熱、瘀血等,局部症狀通常可持續1至3天,給予冰敷、止痛藥物、抗組織胺及消腫藥物治療即可。毒性反應指蜂毒造成體內溶血反應、橫紋肌溶解、電解質異常,進而形成全身性血管內凝血異常(DIC)及腎衰竭。除了給予支持性療法,尚需強迫利尿,必要時考慮血液透析或血漿置換術。全身性過敏反應經由免疫球蛋白E抗體反應所引發,具有過敏史者較易發生,一般人發生率約在0.15~3.9%,至於養蜂者則發生率可高達43%,蜂螫後2~3分鐘就可能發生,大部份在15~20分鐘內出現,亦可延至6小時才發生,常見症狀為眼皮浮腫、癢、蕁麻疹、咳、喘、血壓下降等,若進展成過敏性休克,則應積極實施高級心臟救命術,維持呼吸道暢通,給予Epinephrine注射及抗過敏藥物。1.野外郊遊應儘量能夠穿長袖長褲的衣服上山,避免穿著鮮豔衣服及噴灑香水、化妝品以免招蜂引蝶吸引蜂類攻擊,吃剩的果皮、飲料、食物應用袋子包好放入垃圾袋密封,以免招來蜂群。2.當巡邏蜂在身旁飛來飛去時,表示它已懷疑你是敵人,此時最好站立不動保持冷靜,巡邏蜂自然會離去,切忌突然閃避或揮打,否則巡邏蜂會以為你在攻擊它,而發動反擊。3.若遭到蜂類攻擊,最好用衣服包住頭並順著風的方向跑,以免蜂隻分泌的費洛蒙隨風飄散,吸引更多的蜂類飛來攻擊,並避免用衣物驅趕蜂群,以免造成強力氣流及陰影,使空中蜂群更易認清目標,吸引更大群蜂類攻擊。避免被蜂螫的方法:
本文标题:虫虫危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41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