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方山子传苏轼方山子:•方山子,即宋代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别号龙邱先生。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陈季常好宾客,家有歌妓。妻柳氏非常厉害并且爱忌妒,常常当着客人的面就与陈季常大闹,让他下不了台。苏东坡就写诗嘲笑陈说:“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闾(lǘ)里陈慥(zào)著(zhuó)帽矍(jué)然奴婢(bì)岐(qí)亭精悍(hàn)挟二矢(Xiéshǐ)勋(xūn)阀(fá)庵(ān)傥见之与(yú)阳狂垢污(gòu)•问题探究:方山子何许人也?找出文中的信息句,填写下表。原名字号的来历家庭情况生平简历爱好方山子档案陈慥季常其所著帽,方屋而高,似“古方山冠”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折节读书,然终不遇。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环堵萧然,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世有勋阀,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少时稍壮晚年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闾里:乡里宗:尊奉折节:改变志向驰骋:施展才能遇:赏识庵居蔬食:住草屋吃素食屋:帽遗像:遗留下来的样子1、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内容?生平晚年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庵居蔬食徒步往来山中(生活清苦)不与世交往人莫识也(断绝外界交往)所著帽,方屋而高(穿戴奇特)第一自然段简介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2、第一自然段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2、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适:适逢,恰好矍然:惊讶的样子环堵:四墙,指屋中。自得:心情舒畅焉:代词,他。所以:……的原因妻子:妻子和儿女思考: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明确: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所以笑过之后邀请作者住宿在自己破旧的家里,让作者自己感受远离政治的安宁。3、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独念:私下里想使:放纵因:趁机精悍:精明强干见:同“现”岂:怎么有:同“又”1、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明确:1.俯而不答,仰而笑。(今)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昔)2.作者为何“耸然异之”,继而“独念”少年方山子意气风发之状?提示:方山子的表现不是常人的表现,超乎寻常,因而作者“耸然异之”;又在其家看到萧条的景象,这使作者自然联想到少年方山子。同时,也使前后形成对比,突出方山子淡泊的心态个性。4、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5、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世有勋阀:世代有功勋使:假使显闻:显达闻名河北:洛河以北岂:难道阳:同“佯”,假装傥:或许从事:营谋任职1.第四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明确: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最后一句“此岂无得而然哉?”是直接赞语。2.方山子的“隐”,是不是真正的消极遁世?方山子的由侠到隐、由入世到出世,不可能是思想感情上的彻底消解,作者已经从他的神情上看到了这一点:“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文章最后的异人的“阳狂”之行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由一个人引发的一篇文章”——带着思考学文章苏轼写的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何写这个人?怎么刻画这个人?•齐读课文,先标注不懂的字词句。•思考探究第一个问题:在苏轼看来,方山子是怎样的一个人?试用一个或两个字概括_________异(奇、怪)四异:世有勋阀而山居隐逸三异:文武全才而终生不遇二异:环堵萧然而怡然自得一异:少年侠气而晚年避世异以对比手法,彰显其异思考讨论二:方山子到底异在何处?3、“前侠后隐”可以概括方山子的行迹,那么“侠”生动地体现在哪个情节?•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退隐以明志。方山子西山怒马射鹊,与作者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4、如此豪侠之人,为何要隐?思考讨论三:得知作者被贬原因,方山子的反应是“俯而不答,仰而笑”,他跟苏轼有没有共同遭遇?如何理解这个细节的丰富涵意?◆涵意: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与蔑视,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共同遭遇:欲驰骋当世,然终不遇。由此看出苏轼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记方山子其人吗?还是另有深意?探讨4•一方面赞赏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另一方面“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还折射出作者在被贬到黄州其间的真实心态。探讨文章的主旨1.赞赏陈慥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2.藉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换言之:对老友的知音之情,寄托自己身世之感。)“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请问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丰满形象的?鉴赏艺术:1、打破常规显个性:奇妙的构思本文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乡里、家世、生平等。开始,只是粗略地介绍了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但其人真实姓名、家世、籍贯等均未介绍,让读者产生一种悬念,急于知道此人究竟是谁。接着,记叙自己在黄州跟他的一次巧遇,点明人物姓氏。随后追溯此隐士曾有过的年少气盛,最后说明其拥有的显赫家世。这样,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见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文章结构﹝一﹞叙述:概述方山子﹝二﹞他乡遇故知﹝三﹞倒叙:描写﹝四﹞补叙:议论﹝五﹞对方山子之赞颂2、奇妙的语言。大师用字准确而含蓄,字里行间饱含感情,细节描写、形象描写独具匠心,故有言简意丰的艺术效果。如:当得知作者被贬黄州的原因后,这位作为故人的隐士,竟一点也没有同情或安慰的表示,只是“俯而不答,仰而笑”,在这里,作者再度向读者渲染了隐士的特征,不仅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其神态,而且也蕴涵了多少人生的沧桑与感慨!3、隐约的折射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的不遇,又写自己的诗文被祸,不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委婉。延伸拓展•.面对挫折,苏轼又会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请概括比较方山子和苏轼的人生态度。•(提示:联系有关材料及对苏轼的了解来说说)方山子苏轼对于两人的不同人生态度,请用一句话评价不屈己志,坚持到底不屈己志,归隐避世重点字词、句式整理重点字词•稍壮,折节读书•然终不遇•庵居蔬食•方山子亦矍然•适见焉•问余所以至其家•环堵萧然•前十有九年•往往阳狂垢污•方山子傥见之与改变平素志向被赏识居住在草庵,食野菜惊讶相看-----的原因恰好;焉:他空空荡荡通“又”通“佯”,假装通“倘”,或许;与通“欤”通假字1.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2.前十有九年3.往往阳狂垢污通“现”,显现。通“又”通“佯”,假装。古今异义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2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3.问余所以至此者。折节:(古义)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今义)改变自己的节操遗像:(古义)遗留下来的样子。(今义)死者生前的相片或画像。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因此•4.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5.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6.河北有田。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妻子马上:(古义)在马上面(今义)立刻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地名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1.庵居蔬食。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3.岁得帛千匹。在茅草屋在马上每年4.闾里之侠皆宗之5.余既耸然异之6.见方山子从两骑7.方山子怒马独出。以……为宗,尊奉,名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惊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使……跟从,带领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发怒,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词多义1.因谓之方山子2.自谓一世豪士1.使骑逐而射之2.使从事于其间3.使酒好剑叫,称认为让假如放纵叫,称让假如放纵1.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2.岁得帛千匹3.一发得之1.此岂无得而然哉2.然方山子世有勋阀3.然终不遇4.方山子亦矍然获得得到得到,引申为射中这样但是但是……样子满足1.今已显闻2.余闻光、黄间多异人1.因谓之方山子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1.独念方山子少时2.独来穷山中独自,私下里偏偏闻名听说因此于是,就1.方耸而高2.使骑逐而射之3.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4.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5.俯而不答,仰而笑表并列关系表顺承关系表转折关系表转折关系表修饰关系1.适见焉。2.方山子傥见之与?3.园宅壮丽与公侯等;4.然终不遇。5.亦足以富乐。6.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或许等同恰好代词他礼遇赏识足够用来满意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1.犹见于眉间2.鹊起于前何为而在此?岁得帛千匹判断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1.徒步往来(于)山中2.余告之(以)故。3.呼余宿(于)其家。4.(常人)不可得而见(之)5.人莫识(之)也。省略句通假字(“有”通“又”)犹见于眉间(“见”通“现”,显现)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前十有九年使从事于其间古今异义古义:遗留下来的样式。今义:人死后留下的画像或照片。古义:指墙。今义:堵塞古义:改变志向。今义:为两个不同的词。古义:任职。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遗像环堵萧然折节读书词类活用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名词作状语,以庵为居,以蔬菜为食名词作状语,像鹊一样名词作状语,每一年从,使动用法,使…跟从余既耸然异之庵居蔬食鹊起于前岁得帛千匹见方山子从两骑词类活用•闾里之侠皆宗之•余既耸然异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今已显闻•与公侯等•亦足以富乐宗,名做动,尊奉异,形做意动,以------为异从,使-----随从等,名做动,等同,类似富乐,形做动,得到富贵安乐显闻,形做动,显达闻名特殊句式•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晚乃遁于光黄间•余谪居于黄•鹊起于前•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使从事于其间•使从事于其间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省略句,使后省略之而•方屋而高•何为而在此•俯而不答,仰而笑•而奴婢妻子皆有自得之意•使骑逐而得之•此岂无得而然哉表并列,并且表修饰,着,地表转折表承接表承接表转折,却翻译下面的句子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2.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3.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方山子逐渐长大成人以后,就一改往昔所为而专心读书,希望通过读书施展自己的抱负,但始终没有得到朝廷赏识重用的机会.这难道是古代方山冠流传下来的样子吗?这些离现在才多长时间啊,那精明勇敢的神色仍然隐隐出现在眉宇之间,又怎么会是一般的山中隐士呢!4.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5.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然而方山子出生于累世都有功劳的门第,应该得到官位,如果让他从事政事,到现在早就有显赫的声名了.但
本文标题:《方山子传》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434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