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传播心理学-PPT课件
传播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心理学是研究大众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对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影响及规律的科学。二、传播心理学的基本框架㈠传播心理学属于心理学分支,应以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思维心理学等相关原理作为主线;㈡传播心理学又是传播学的边缘学科,它应以大众传播的五个层次——传者、信息、传媒、受众、效果作为横向的基本构架。第二章行为主义心理学与大众传播研究一、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主流派别之一,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行为主义的根本特点是排斥意识,主张以行为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行为主义心理学发展的三个时期㈠1913——1930年为早期行为主义或古典行为主义时期;㈡1930——1960年为新行为主义理论时期;㈢20世纪60年代至今为行为主义发展的第三时期。第一节华生的古典行为主义一、主要观点华生认为心理学“纯粹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实验分支”,心理学的任务是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确定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规律,既能根据已知刺激预测可能发生的行为反应,也能根据已知反应有效地判断刺激的性质。他认为心理、意识不可捉摸,无法证实,因而是根本不存在的,心理学必须以可以观察、可以相互证实的客观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这个客观现象就是人和动物的行为。他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看来人和动物都遵循同样的规律,他还认为人的行为类型完全是由于环境造成的。第二节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一、主要观点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强化刺激随着反应发生,有机体必须先做出所希望的反应,然后得到“报酬”,即强化刺激,使这种反应得到强化。第三节托尔曼的认知行为主义一、主要观点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介变量,这个中介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包括生理内驱力、遗传因素、过去的经验或训练、年龄等。第四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一、主要观点㈠交互决定论他认为行为、环境、个人内在因素三者是相互影响、交互决定的,构成了一种三角互动关系。这一理论的提出避免了行为主义的机械环境决定论的倾向。㈡自我调节论他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㈢自我效能论他认为自我效能是指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第五节行为主义心理学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一、行为主义研究范式与传播效果研究行为主义提出可以通过可观察的外部表现—即对各种环境刺激的反应来了解人类,而且行为主义并不否认人的思维、情感体验、价值判断等,通过对人的行为的客观研究,既可以预测已知刺激引起的反应,也可以预测引起反应的刺激,这对观察和分析判断媒体的传播对人的影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行为主义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可观察、可测量、可控制的外显行为,这就要求所研究的现象必须是能被直接观测到的。在行为主义方法论影响下的早期传播研究把传播效果定义为可观察的态度和行为改变,采用实验法进行研究,这一研究模式局限了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传播研究思路。二、S—R联结与魔弹论在行为主义体系中,S—R联结是解释一切行为的基础,S—R学习理论就是研究刺激和反应形成联结的规律。“魔弹论”也就是“皮下注射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骇人的威力,它将受众看作射击场里固定不动的靶子或者护士面前昏迷的病人,使处于消极被动地位的存在,只要枪口对准靶子,针头对准病人,子弹和注射液就会产生神奇的效果。三、观察学习与传媒暴力研究传媒效果的研究也许是对公众生活影响最大的传媒研究,而传媒暴力与行为暴力之间的因果关系也非常受人关注,这二者之间有无直接的因果关系一直困扰着传媒和传播研究人员,一些证据表明,攻击性原型的魅力和对攻击性原型的认同程度,加深了媒体暴力的影响,有些科研人员的研究表明二者存在某种程度的关联,但我们也要谨慎对待,因为测量手段的人为性和对传媒暴力影响大小的判断也会造成一些偏差。第三章精神分析学与大众传播研究精神分析又称心理分析,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奥地利,由维也纳医生弗洛伊德首先提出。它起源于精神病的治疗实践而不是心理学实验室的研究,精神分析是从对精神疾病的分析和治疗实践中形成了对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解释。因此,精神分析既是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又是研究潜意识活动的理论。第一节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所建立的一整套经典的心理分析理论,开创了无意识心理的研究,开拓了心理学学科建设的领域,开辟了一条重视心理治疗的新途径,对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著名的心理史学家波林(Boring)在其巨著《实验心理学史》一书中曾这样写道:“谁想在今后3个世纪内写出一部心理学史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名字,那就不可能自诩是一部心理学通史”。㈠生平介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5.6-1939.9.23),犹太人,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主要成就就是开创了精神分析学说。1956年他出生于现属捷克的摩拉维亚,4岁时随父母移居奥地利维也纳,在那里弗洛伊德生活了近80年。1873年弗洛伊德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5年他去法国向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夏尔科学习对癔病的治疗和催眠技术,返回维也纳后,他便开始了对神经症的心理学原因的探索。弗洛伊德一生著述甚丰,主要代表作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理论新编》、《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等,1930年弗洛伊德荣获了歌德奖金。他晚年患了口腔癌,为了解除病痛,他从1932年起先后做了三十多次手术,尽管如此,他仍然工作不息,写出了一些重要论著。1938年纳粹分子入侵奥地利,由于弗洛伊德是犹太人,因此他在82岁高龄时被迫离开维也纳前往伦敦,1939年9月23日在那里因癌症不幸去世。二、主要观点与经典研究㈠潜意识论与传统心理学主要研究意识现象和内容不同,弗洛伊德把无意识现象和内容作为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意识无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无意识前意识:是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层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从无意识状态转变为意识状态。潜意识:是由各种受到压抑或者被遗忘的情绪、欲望、动机所组成,并失去了与正常交流系统和语言规则的联系,几乎无法进入人的意识和理性层面。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心理的基本部分和基本力量都来自于鲜为人知的无意识领域,无意识不仅是一个心理过程,更是一个具有自己的愿望冲动、表现方式、运作机制的精神领域,它像一双看不见的手操纵和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任何意识起作用的地方都暗自受到无意识的缠绕。㈡、本能论本能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的人格理论的动力学基础。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人的生命和生活中的基本需求、原始冲动和内在驱力。原动力对象目的来源本能的特征1、来源:任何本能都源于身体内部的需要或冲动,并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释放出来。2、目的:本能的目的是消除某种本能刺激的根源,以满足体内需要状态,重建内在平衡。3、对象:本能的对象是指本能行为达到目的所利用的对象以及所采取的手段。4、原动力:本能的原动力决定于身体欠缺的程度。㈢人格论人格结构本我:它是人格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部分,它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构成,它遵循快乐原则,自我中的本能冲动是整个人格系统的能量来源和基础。自我:它是本我在与现实的接触中分化出来的那部分人格结构,代表的是人格中理性和意识的部分,它遵循现实原则,它能够选择适当的对象和途径满足本我的本能;超我:它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监督自我的部分,它遵循至善原则,督促自我引导、控制、压抑本能冲动,使人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㈣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本能论、人格论的意义弗洛伊德的这些理论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人格发展的阶段性,揭示了人格结构和人格发展的深层原因和动力,这些思想对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心理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格发展第一阶段:口唇期(0—1岁)第二阶段:肛门期(1—3岁)第三阶段:性器期(3—5岁)第四阶段:潜伏期(5—12岁)第五阶段:生殖期(12—20岁)弗洛伊德以潜意识心理和性心理、性心理的发育为依据,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揭示了人格结构和人格发展的深层原因和动力,这些思想对人格心理学和发展心理的影响很大,但他过分强调性本能和潜意识的作用,忽视理性意识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作用,为他的人格理论留下了明显的缺陷。㈣、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论1、焦虑论弗洛伊德认为焦虑产生于自我,是自我对冲突所引起的结果的反应,使个体把冲突看作是一种危险的或是不愉快的信号作出的反应,所以焦虑论又被称作“焦虑的信号理论”。焦虑的发展阶段原始焦虑阶段后续焦虑阶段⑴、原始焦虑阶段人的焦虑最早来自婴儿出生时与母体的分离,原始焦虑主要是出生创伤。⑵、后续焦虑阶段后续焦虑是指个体在出生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只要遇到无法应付的情形或自我意识到本我的涌现可能使自己再次陷入被动物能的状态,就会以焦虑为信号调动内部已经形成的防御机制来应付。2、自我防御机制⑴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个体无意识或半意识地采用的非理性的、歪曲现实的应付焦虑、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方式,是自我的机能。⑵自我防御机制的类型A压抑指个体将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和欲望冲动派遣到潜意识中去。压抑有两层含义,一是压抑是一种主动遗忘的过程;二是被压抑的思想观念没有消失,而是在潜意识中积极地活跃着,一旦条件许可,如前意识放松警惕,它就会经伪装进入到意识中。B反向作用:指用相反的行为方式来替代受压抑的欲望。C投射指把自己内心中的不为社会接受的欲望冲动和行为归咎于他人。D否认指个体拒绝承认引起自己痛苦和焦虑的事实的存在。E移置指个体的本能冲动和欲望不能在某种对象上得到满足,就会转移到其他对象上,或是转变驱力,前者是对象移置,后者是驱力移置。F升华指将本能冲动转移到为社会赞许的方面。G自居作用指个体把他人的特征加到自己身上,模拟他人的行为,又称认同。H倒退指当个体遇到挫折时,以早期发展阶段的幼稚行为来应付现实,目的是获得他人的同情,减轻焦虑。弗洛伊德认为倒退有两种:一是对象倒退,二是驱力倒退。3、焦虑的类型A现实性焦虑现实性焦虑以自我对外界现实的知觉为基础而产生,相当于恐惧,有助于个体的自我保存。B神经性焦虑神经性焦虑以自我对来自本我的威胁的知觉为基础、也以现实性焦虑为基础而产生。C道德性焦虑道德性焦虑以自我对来自超我、尤其是良心的谴责的知觉为基础而产生。㈤、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1、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本质就是一种(被压抑的、被压制的)愿望的(被伪装起来的)满足;2、他认为梦是人的无意识欲望的改头换面的表达和实现,是受到抑制的无意识冲动与自我监督力量之间的一种妥协,因而对梦的分析也就是人们通向人的无意识的最好途径。3、梦的内容分为“显在内容”和“潜在思想”两部分,前者是我们所记得的梦中的形象或事件,它往往受到了理性、意识、道德原则的规范而变得形式化和修饰化;而后者则是这些形式和修饰所掩盖的真正的愿望和本质。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的意义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对人的心理结构、心理动力等方面做出了富于洞察力的探索和阐述;2、由于他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主要以无意识、梦、幻想、欲望等人类的精神活动为研究对象,因此其观点早已超越了心理学的范畴,成为了一种理解人的动机、人格和精神活动的科学;3、他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在文学、艺术、美学、哲学、宗教、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教育学等西方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4、他的“泛性论”的观点也致使他的理论存在着片面性的缺陷。三、其他早期精神分析
本文标题:传播心理学-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434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