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北洋军阀统治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
北洋军阀统治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北洋军阀统治的历史是乱世的历史。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集团发生了分裂,各派系为了争夺政权,攻战不已。政坛更迭频繁,短短13年,就有38届内阁,最短的只有6天。连年的内战,给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加上北洋军阀是国共北伐的共同敌人,自然也就不被历史看好。可是,如果我们重读北洋的历史,就会发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可谓中国历史上最为开明的时代了。在经济方面,他们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在政治方面,它开明、民主,那时公民所享有的言论自由与结社自由也是中国大陆历史上最充分的;在文化教育方面,他们善待知识分子和学生,有些军阀甚至积极出资办学;在社会风俗方面,北洋政府也起到了移风易俗之作用。所以,我们应辩证的看待北洋军阀的统治。下面我讲从前述几个方面谈谈北洋军阀统治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所发挥的作用。一、北洋军阀的统治促进近代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除了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外,也与北洋军阀政府奖励实业的政策分不开。其具体做法是:1、解除对民间兴办工业企业的限制。北洋政府成立后的第一任内阁代理工商总长王正廷在参议院宣布政见时表示,要“驱除工商之障碍”,凡商人呈请开办厂矿,只要符合注册条例规定,既予照准,不得拖延不办。工商部1913年8月在给直隶实业司的指令中明确规定:“遇呈请办矿或奉部令行查事件如需实地调查,予限二十日,如仅验看资本察阅契据,予限十日,即须核夺、呈报,不得有意稽延”,并重新颁布《公司注册暂行章程》,放宽了公司注册条件,降低了注册费用,这为商人办企业开了方便之门。此外,北洋政府还放宽了对民族资本开矿的限制。2、对工矿业者采取保护和奖励政策。所谓保护措施,就是确定企业和企业家的法律地位,包括规定他们的存在资格,确认他们的财产所有权和经营自主权,赋予他们特定的经济权利和义务。如《公司条例》规定:“凡公司均认为法人,有照章召集和运用资本之权,其财产受政府保护,非因依法解散、退股,任何人不得随便侵占、处置。”所谓奖励政策,一是实行专利制度,二是给予荣誉奖励。如根据规定,发明或改良的工艺品,经农商部考验合格者分别等差给予奖励。确属发明创造者,享受3~5年的专利权。3、对新办企业实行保息和补助政策。北洋政府为发展实业,拨出公债票2000万元,作为保息基金,每年以其利息,对于新设立的六种公司保息。此六种公司分为甲、乙两类,甲种为棉织业、毛织业、制铁业,乙种为制丝业、制茶业、制糖业。这些规定,在当时使人“耳目一新,颇有朝气”。4、对民族工业产品及所用原料实行减免捐税政策。由于厘金与苛捐杂税长期以来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北洋政府农商部对厘金和捐税进行调整和减免。如机制西式货物不论其经过海关与否,缴纳第一次正税后,即给予特别运单,无论运往何处,所有出口税、沿岸贸易税、常关税、厘金及落地税均可免除,这就大大减轻了民族资本家的负担。据不完全统计,1915~1916年间,以机器仿制西货而享受减免税厘的有:各华商机器面粉厂和棉纺织厂、广东江门制纸公司、上海宝源造纸厂、官办贻来牟面粉厂等。5、劝导创办实业,鼓励利用外资。农商部为了推动国内实业的发展,特成立了劝业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工业实验所、工商访问所、商品陈列所,这些机关的设立,对于交流商情、推广技术起了一定的作用。此外,政府也允许外国人在华投资办厂,还鼓励华侨回国投资。6、筹办国货展览会和组织参加外国博览会。1915年10月1日,农商部组织召开国货展览会,凡参加展览会之出品和售品一律豁免税厘。此次展览会的召开,振奋了工商界的精神。北洋政府上述工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民族资产阶级从事工业的障碍,改善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投资环境,使得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不仅原有的产业部门如面粉、纺织、矿冶、水电等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而且一批新兴地产业部门,如卷烟。针织、橡胶、机器工业等也迅速壮大。从资本的性质看,以民族资本的发展速度最快。据统计,自1912年至1927年11月,由北京政府农商部批准注册的工商企业达1627家,平均每年注册102.8家。从所注册的企业种类看,包括纺织、矿业、化工、机械、银行、保险、电业、航运、火柴、医药、文化以及农、林、牧、渔、水利等各个方面。工商注册虽不能完全反映出这一时期工业的发展状况,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辛亥革命后我国工业有了比较全面的发展。又据汤纳的统计,中国雇佣30名工人以上的工厂,1913年为279家,1920年为808家,1928年达到2327家,1928年地工厂数是1913年地8.3倍。以上两个统计数字说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我国的工业确实有比较大的发展。比较骄人的工业成有:1920年中国从棉纱的净进口国变为净出口国;1919年福州船政局造出第一架水上飞机,到1931年共生产了11架。中国首批飞机设计师、技师和飞行员在此时涌现出来。江南造船所1918年获得美国海军运输舰4艘建造订货,这四艘万吨轮每艘排水量14750吨,1921年交付完毕。而工业的发展必然带动农业及手工业的同步发展,从而在整体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发展。不得不说,北洋政府的经济成就是显著的。据资料显示,1912-1920年,按总产值计,平均每年增长率为16.5%,。如果按照“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标准,那么北洋政府的统治是卓有成效的。二、北洋军阀的统治对近代中国政治的影响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印象中,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特别是政治方面,腐败、专制、独裁几乎是这一阶段的代名词。然而,还有另外一个事实,那就是,近代许多伟大的历史事件(特别是思想解放运动也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壮大等等。这一时期发生了这么多活跃的社会运动,原因何在?我认为,北洋政府执政时期,在种种因素作用下,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政治民主,为上述那些历史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历史上,凡是动荡、混乱的时期,政治环境往往宽松,思想言论趋于活跃,如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这是因为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各种力量比较均衡,没有强有力的中央集权进行严密的专制统治,于是就留出了一定民主的空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权虽一直由北洋各军阀把持,但军阀内部又分为直系、皖系、奉系等各派,各派之间存在诸多利益冲突,他们相互竞争,实力又相对均衡,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一方面,没有任何一派拥有压倒性优势足以实行严密的专制统治,而是都被其他各派所制衡;另一方面,各派也都愿意利用议会、报刊等作为自己参与政权、宣传观点、笼络人心的手段,于是,民主政治相对得以发展。这一时期民主政治发展的表现:1、形式上采取了三权分立制度,权力受到制约。在三权分立的政权机构下,政府的权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例如,面对段祺瑞内阁的专权,国会内进步党和国民党摈除党见,联合起来,维护权力制衡的原则,对段祺瑞的权力形成有力牵制,这一点,在对德国宣战问题上集中表现了出来。2、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得到一定的尊重和保障。北洋政府时期颁布的宪法赋予了人民空前的权利和自由。即使体现袁世凯独裁集权的“新约法”也有保障人权和自由的规定,如“中华民国人民,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法律上均为平等”。3、司法独立体制得以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约法》和《天坛宪法》都明文规定了独立、公开审判的司法原则。如“法官独立审判,无论何人,不得干涉之”,“法院之审判,须公开之”。司法独立的原则不仅写在宪法中,而且,在实践中也有所体现。二十年代围绕“金佛朗案”的争执,能够看出当时中国政治中司法独立的特征。4、言论自由得到一定的保障,舆论环境相对宽松。旧中国的政治历来基本上是由少数上层统治者操作,严禁民众议政。北洋军阀时期,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东方杂志》、《民国时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报刊先后创刊,人们利用舆论阵地对政府作合法监督。巴黎和会期间,国内舆论的活动表明现代舆论开始成熟。一九一九年二月五日《民国时报》披露,中国作为战胜国,按国际惯例,有权向和会提出废除中日不平等条约及秘密协定,但却遭到了日本政府蛮横干涉。消息传出,引起中国民众的不满。北洋政府在民众的压力下,没有向日本做出让步,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与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有很大的关系。五四运动之所以爆发,舆论方面起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此外,如果当时没有允许民间办报、言论相对宽松这样的社会条件,新文化运动也是很难开展起来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北洋军阀割据的“乱世”状态为民主政治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当然,这种民主政治的取得,也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人心、革命党人的斗争密不可分。但不得不说,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史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是中国人的一次民主政治试验。此外,北洋政府在维护国家主权方面,也作了一定的努力。比如:坚决反对英国对西藏的分裂活动,拒绝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反对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无理要求,并拒绝在损害中国主权的《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与日本多次交涉,最终废除了二十一条无效等等。北洋政府做出的这些努力,在一定能程度上改变了近代中国外交的软弱姿态,为中国赢得了一些国际尊严,争回了一些国家主权。三、北洋军阀的统治对近代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1912年,北洋军阀统治建立,出现了短暂的文化繁荣,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科学、天赋人权、法制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都得到广泛的传播,出现思想大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这一时期,文化界各领域都得到了极大发展。在新闻界,辛亥首义时国内报刊杂志共百余种,总发行量约4200万份;到1921年,仅报刊一项就达1134种,其中日报550种,1927年日报增至628种,发行量更是突飞猛进。仅以《申报》为例,1912年发行量约7000份,1928年达14万份。北洋政府1924年颁布无线电管理条例以后,中国首家无线电广播电台于1926年在哈尔滨开业,随即各类官、私营广播电台纷纷出现;1915年颁布图书馆条例,规定“各省治、县治应设通俗图书馆,储集各种通俗图书,供公众之阅览。”到1928年,全国已建立图书馆622所;1925年故宫博物院的设置堪称中国惊天动地的壮举,几千年来神圣且神秘的深宫向所有民众开放,对于人民思想的解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文字的改革亦可载入史册,1912年袁世凯就颁布条例,推行普通话和注音字母方案,功不该没。正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完成了从传统文化教育制度向近现代文化教育制度转型与过渡,其范围涉及思想、教育、文学、宗教、音乐、美术、戏剧、电影、体育、新闻出版、图书馆、博物馆、医疗卫生、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等方面。说到北洋时期的教育,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军阀——张作霖。长久以来,人们对张作霖都是持贬义评价。我认为这是不公平的。张作霖在控制东北期间,没有送任何一寸国土给外国人,反而积极治理自己的地盘:减免田赋、修建了5条铁路、建立兵工厂。他对教育更是重视,不仅开办讲武堂并培养人才,而且为办教育慷慨解囊。在他主政东北期间,要求各县每年的教育经费务占全县岁出总数的40%,并将此标准作为考核各县知事政绩的内容之一。为办东北大学,这位视兵为命的军阀说:“宁可少养五万兵!”因此,有人评价他“知用民财设立大学,培养人才,是国内其他军阀所不及”。四、北洋军阀的统治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影响北洋军阀的统治不仅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极大影响,也使近代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影响了近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包括饮食习俗、服饰习俗、“行”的习俗、“住”的习俗。这一时期人们的饮食越来越受到“崇洋”风气的影响,西餐在中国流行起来,洋烟、洋酒这类洋货也被更多中国人所接受。但就整个民族的饮食结构和方式而言,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要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日常生活习俗变化最大的,当属服饰方式。由于服饰等级制的破除,服饰呈现出
本文标题:北洋军阀统治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44947 .html